罗春婵,唐可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 11003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产教融合从职业教育延伸到以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为重点的整个教育体系,不仅适用于应用型高校,也适用于研究型大学。同时,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阶段,经济转型需要人才配套。因此,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基础,探索符合地区经济特点的人才供给结构和人才培养方式至关重要。但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在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较多不足。因此,政府、学校、企业等多个主体协调配合,建立动态的、需求导向的、跨专业的、前瞻性的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指导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国外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分为职业教育与综合性大学两个方面。例如,美国的教育产业化、MBA、校企合作;英国的校校模式、企业模式和综合模式等等。在我国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产教融合视角下人才培养模式重要意义的研究。陈锋(2018)指出,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 牟延林(2018)认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以“共享”理念为指导创建未来中国应用型大学的新形态。
第二,对产教融合的模式与选择的研究。柳友荣(2015)等人指出,产教融合包括产教融合研发、产教融合共建、项目牵引、人才培养与交流等四种模式;刘志敏(2016)指出,构建多元共赢合作机制,形成产教融合发展体系化运作格局;苏志刚和尹辉(2016)指出,积极与“名校大所”合作,提升多元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战略高度。
第三,从专业或学校视角对产教融合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张俊竹(2015)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李建奇(2016)以土建类专业为例、石竹青和焦琨(2018)以动画专业为例对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陈星和张学敏(2017)以西南高校为例分析了产教融合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四,对职业教育产融结合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徐国立(2017)对福建省11 所公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情况进行定量评估; 刘海明(2018)等人指出高职院校需要实现新技术推广与专业建设步调一致、新技术应用与创新创业项目衔接。
第五,对产教融合视角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邢赛鹏和陈琴弦(2014)指出,应构建具备较强实践教学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和校企互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赵丽英(2016)指出学校应搭建多维度用人才机制,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通过对研究现状的梳理可以发现,对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在职业教育方面的研究较多,对综合性大学甚至研究型大学的探讨较少;对一般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规律性、共性探索的较少;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片段化分析较多,整体性、系统性研究也较为缺乏。
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指导,对现有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建立动态的、前瞻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产教融合为基础,根据产业结构调整,预测人才需求情况,进而实现“教学方式转变—考核方式转变—课程内容重点转变—课程体系转变—学生可选课程范围扩大—招生人数调整—专业设置调整”,从而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这种方式的转变,教育的起点、重点发生了变化,从而更好地适应当地企业人才需求。换句话说,人才培养模式从供给导向转变为需求导向,将“人找岗”与“岗找人”相结合,实现人才供给与需求在规模和结构上的均衡。
第二,对高等学校与企业对接方式进行创新,构建学校—学生—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围绕产业需求的变动,增加工作室、实训基地、实验中心、孵化器等平台的建设,缩短理论到实践的距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与企业、产业园区、行业协会、管理部门等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和协作,增加其对本校及本校学生的了解和信任;积极参与企业在职员工的培训工作,提高企业在职员工培训工作的地位,将其视为产教融合的重要节点。在学校与企业沟通的过程中,应该突出学校的优势。一方面,强化高等教育学校在企业职工在岗教育培训中的作用,在提供教学服务的基础上,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实现“教学相长”,并且,可以依托于培训中心、研究院等机构开展在岗培训业务,保证培训工作的合规化。另一方面,明确学生的优势和劣势,推动企业以发布任务的方式推动学生实践。例如,作为实践基地的银行,学生可以承担ETC、信用卡等任务,不仅使学生得到锻炼,也增加了企业的效益。
第三,对教学内容、教学场所进行创新。以动态的、前瞻性的人才培养调整机制为核心,注重市场机制对人才供给的调节机制,从“产业”的变动预测人才的需求,从“教育”的变动满足人才的供给,以教学内容的改革体现教学改革。变传统教学内容为理论教学与真实项目设计融合,按照课程大纲要求,将项目设计内容分解到相应的课程教学环节,让学生承担与自己知识能力相匹配的项目任务。同时,变传统教学场所为教室、图书馆、产业园区、展览会现场等教学场所,教学场所随着课程的推进和教学需要适当转换,并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网络教学工作。此外,从经济发展情况出发,以产教融合为依托,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结合不同地区产业转型目标和产业集群发展,完善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第四,对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进行创新。强调案例教学模式和项目教学模式,通过真实的案例让学生理解专业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项目的亲自参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以学生为核心,结合产业发展特点,采用案例教学方式,案例来源于“产”,使用于“教”;扩充考核方式,将学生的应用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同时,在考核模式中,增加对“互联网思维”的重视,增加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一方面,“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不同”,并不是强调与互联网平台相联系,而是承认互联网思潮下对社会、对经济的冲击,拥抱互联网,学习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重视迭代思维,创新的发散性和多维化;另一方面,将互联网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纳入考核机制,深入落实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第五,对保障制度进行创新。其一,“双师制”队伍的创新,搭建多维度用人机制,优化企业教师的教师资格标准,引入不同层次的企业教师,灵活教学时间安排,并且,通过教师的实践活动参与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其二,资金来源问题,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需要管理部门、学校的资金支持,也需要通过企业在职员工培训、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承接等方式进行补贴,甚至可以通过成立相应的基金管理公司进行专门的资金管理。第三,课程教育网络化。推进实体课堂网络化建设,学校积极支持金课、MOOCS 建设,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通过VR 等方式,进行情景教学。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明显不能满足当今的社会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将“人找岗”与“岗找人”相结合,实现人才供给与需求在规模和结构上的匹配,也有利于构建学校—学生—企业的利益共同体,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的创新,能够较好地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和社会人力资源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