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静
(太仓市浮桥镇九曲小学,江苏苏州215400)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随着学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课程建设越来越注重植根现实,注重与生活的链接。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其实就是我们当前正在努力推进的素质教育理论。他的教育思想,对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无疑将给今天的学校课程改革指明方向。该校在“生活教育理论”思想指导下,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以必修课的形式被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它是一门基于学生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课程。要求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课程。
“生活教育理论”启示我们: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依托乡土资源,开发具地方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将给校本化的国家课程注入新鲜血液。综合实践课程应将学生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提高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丰富经验,使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得以提高,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生活就是教育,是发展而开放的教育,也生动体现了大教育观的概念。陶行知先生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是一种教育资源,重要且丰富,综合实践活动就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做活的教科书。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课题,进行探究,引导他们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体验真实的世界,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走向大自然去创造去锻炼,以完善自我增长才干。
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时要考虑活动的现实指向性和可行性。可选择对学生、家庭、学校及当地有价值、有意义、内容积极、值得研究的、对学生成长有利的活动及课题。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是要有一定条件和经费,确认活动的可行性。除此之外,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要选择一些切口小、易操作的主题,从小处入手,往深里挖掘。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人的主体性是素质结构的核心,是各种潜能中最重要、最高层次的潜能。为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提供条件,提高、开发学生的主体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功能。主体性是无法面对面传授,只有营造好的氛围和环境,提供实践的机会,才能培养能动性,确立自主性,提高创造性。
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学校特色,是学校文化的有机构成,故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要立足学校特色,反映学校当地特色。所以因地制宜,考虑本校和当地实际情况,充分了解、认真分析,制定出的主题才更有利于后续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与实施。
该校是一所农村小学,校园四周围绕着大片农田,这是该校一道独特的风景。如今的农家孩子和城市孩子一样,家长溺爱、学习繁重,很多因素让孩子们缺少从事农事的体验。对该校四至六年级近三百名学生调查发现,不足20%的学生有过农事活动的体验,经常帮家长参与农事活动的不到3%,而恰恰将近90%的学生对农事活动感兴趣。为打破学生与自然界的阻隔,结合现有学校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开展了以学生兴趣为主线,以“亲近自然”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让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
学校在“亲近自然”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以“亲近自然”为主题,设计“春、夏、秋、冬”四个系列课程,根据“二十四节气表”,以每一个节气为一个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符合季节特征的体验活动。课程在设计时以学生兴趣为基石,充分考虑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设计了韭菜、果树的种植与管理为主的长期活动;又设计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为主体的中期活动;同时还涵盖了如养蚕、小白菜的种植等一些短期活动;在此基础上还开发了与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相关的学科活动。初步形成了以从事农事活动为主的,结合各个学科的、适应于各个年级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同时,又为“春、夏、秋、冬”每一个系列设计了不同主题的、多样的、符合季节特征的农事活动。既有利于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也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形成不同小组、不同年级学生多元化的研究方向,还有利于“一日体验”活动的顺利开展,使体验的学生在各个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对农事的体验,增加学生体验农事活动的广度,有效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课程整合,将原本分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碎片化知识信息和分散的能力要求进行整合,协同各科教师,打通学科壁垒,让学生在“跨科主题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建立系统的思维方式,体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核心素养,提升综合能力。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立足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学校通过探究课程的实践,拓展学科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以科学、研究性学习为主阵地,充分利用校内种植实践基地、蚕桑实践体验馆等课程实践基地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种植、养殖、管理、观察、记录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自我,发现、提出问题,开展探究活动。以种植活动为例,以季节为序,以植物生长阶段为节点,开展主题探究活动,主题分别为:春“豆”萌芽、夏“米”生长、秋“花”烂漫、 冬“瓜”飘香。也可结合科技节、科普日开展科技小创造、小发明等主题探究活动。
以外出实践体验为主要活动形式,旨在开拓视野、丰富体验、增长见识、锻炼学生活动的组织、策划、应变能力。分为“一日体验”和“游学实践”两大板块。“一日体验”侧重于“体验”,体验不同的外部环境(前往农业园、蚕桑养殖基地等特殊的场馆),体验不同的身份角色(作为主人招待来访的客人、作为客人去互动、去体验)带给自己思想和认识上的转变。“游学实践”将旅游和学习结合,体现“玩中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行程规划,学习应急避险技能,在活动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收获快乐。
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参观考察是综合实践课程的主要内容。学生在经历参观考察、种植(养殖)管理、观察记录、实验探究、采摘收获的全过程,实践过程中会发现、遭遇一系列的问题。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梳理,将问题转化成后续研究的课题,开展进一步探究。参观考察、种植养殖管理的同时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陶行知先生将生活教育定义为: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阶段,以及推广实施过程中,都与“生活教育”有众多的归因和联系。所以,在如今轰轰烈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时,我们更应更好地结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