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隐喻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

2019-03-22 03:31王天枝
池州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相似性隐喻译者

王天枝

(广东培正学院 商务英语系,广东 广州510830)

现代认知语言学家Lakoff认为:“Metaphor is pervasive in everyday life,which is typically viewed as characteristic of language alone,a matter of words rather than thought or action.”[1]8(隐喻是无处不在的,它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一种认知思维方式)认知隐喻观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修饰品,而是把隐喻从语言修辞手段上升到思维方式,把隐喻文字意义上的审美功能上升到广泛意义上的人类认知上是现代语言学的一大突破。谢之君在就翻译理论本身的隐喻认知时谈到:“从隐喻理论或许能看出翻译中的“归化”“化境”“信达雅”等理论也是隐喻性的表达。隐喻是分析和认识翻译思维过程的普遍指导原则,从普遍原理出发,反观翻译标准,才能对这些标准有更加客观和清晰的认识”[2]163。21世纪后外国电影强势进入,在中国市场攻城占地;不过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部署,国内电影逐步打开了国际市场。关于电影片名英汉或汉英翻译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从认知角度去谈论电影翻译的不多,为数不多的研究基本都是从认知叙事理论或认知审美方面去分析,鲜有从认知隐喻的具体映射机制的特点和认知类型去谈论电影片名的翻译。众所周知,电影片名是电影的浓缩和精华所在,是电影的活广告,具有较强的市场营销和导视作用,好的片名能吸引大批潜在的观众。英汉电影片名互译不仅承载着通过中、英两种语言切换,帮助操不同语言的观众理解电影;而且承载着因不同的认知差异而导致对两种不同语言的文化进行不同的解读。认知翻译学已成为翻译研究的新范式,隐喻的认知类型和认知机制特点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运用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

1 电影片名翻译中的隐喻类型

1.1 电影片名翻译中换喻转换

隐喻就是用已知去理解未知,具体来说就是用一个已知的(被人们熟知的)实体代替了另外一个方法对事物(未知的或不太熟悉的)进行说明。电影《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的英文片名是Chinese Odyssey:Pandora’s Box,英文片名用潘多拉宝盒代替中文片名中的月光宝盒,属于换喻概念隐喻。《奥德赛》是关于英雄“奥德修斯”海上冒险故事,是《荷马史诗》中的一部,跟中国的西游记有一些类似之处,对西方读者而言,无论你用语言怎么描述《西游记》中国这部伟大的魔幻史诗作品,都没有用Odyssey这个更具体、形象,因为西方观众不一定都了解孙悟空(monkey story)和西天取经(Journey to the West),《西游记》在中国的文学分量跟都《奥德赛》在西方地位相当;月光宝盒对中国人而言,其神秘的作用深入人心,它是《大话西游》电影中杜撰出来的一件宝物,是可以用来穿越的,而潘多拉魔盒是一位名叫潘多拉的女人,被宙斯赐名,而对于潘多拉的称号是“拥有一切天赋的女人”,也是某种神秘的象征。所以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使用已知的《奥德赛》来换喻西方观众不熟悉的《西游记》,用潘多拉魔盒来喻月光宝盒,译名让人一目了然。

英文经典电影Waterloo Bridge,之前一直被翻译为《滑铁卢桥》,后采用换喻的手法改译成《魂断蓝桥》,八十年代,这些外国经典电影刚被引进到中国时,只有那些内部人员才可以看到,而这部爱情悲剧就是在改译成《魂断蓝桥》后才被大众所知,成功地吸引了一大批潜在的观众,尤其是其中的“蓝”字,译的实在是高明。中国文化中蓝色是永恒的象征,属最冷的色调,蓝色沉稳的特性,具有理智,准确的意象。而此字暗喻了影片中两人相识、相爱、而善良女主因不忍欺骗男主,选择在两人初次见面的滑铁卢大桥上结束了自己生命的悲剧,改译后《魂断蓝桥》词语优美,意境伤感,跟电影主题紧密相扣,是英文电影中文片名翻译的经典之作。同理还有英文电影经典Gone with the Wind译成汉语《飘》(《乱世佳人》),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中文译名《廊桥遗梦》《非诚勿扰》的英文片名翻译成If YouAre The One,这些经典的片名译作已成为无数人心目中不可替代的巅峰之作。

1.2 电影片名翻译中实虚转换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通常是建立在对实物(实体)的基础上,再借助概念隐喻,把抽象的经验看成有形的实体,将看不见,摸不着的“虚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实现从“实—虚—实”的转化。

美国影片A Place in the Sun中文片名翻译成《狼心如铁》,很多人开始了解这个电影就是冲着这个过目不忘的翻译而去,中文片名“郎心如铁”比英文片名更出神入化,a place in the sun,太阳上的某个地方,那是虚无缥缈的,看不见的,正如男主那颗“心”——郎心似铁,他对女工的爱缘因同病相怜而生,最后却弃之不顾;他对泰勒富家女一见钟情,却是不解真情。女主所欣赏的是坦率、诚实品行,而男主却迷失在对金钱的崇拜中,这种如履薄冰的爱情,一见阳光就会倒塌。《花漾》的英文片名Ripples of Desire亦是典型的实体概念隐喻的例子,花漾本意指花楼,即青楼的名字,通过实体概念隐喻,英文译成“欲望的涟漪”使得该影片的主题一目了然。

王家卫的电影《东邪西毒》的英文片名翻译为Ashes of Time,意为“时间的灰烬”。这个译名言不尽意,一语概括,东邪也好,西毒也罢,在时光面前,武功再高明最后都成了灰烬。翻译成浪漫而不失文艺范的英文片名,成功契合了影片中”白驼山主人”的感情经历,如实反映出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疏离与失落,获得不少称赞,吸粉无数。类似的还有电影《英雄本色》,其实最早这个电影片名有两个英译A Better Tomorrow和Coloroful Hero(《美好的明天》和《色彩斑斓的英雄》)相比之下,A Better Tomorrow胜过Coloroful Hero而成为后来的官方英文片名。电影中的“英雄”是看得见的,通过看得到的实体来隐喻“美好的明天”,即“英雄”的贡献意味着“美好的明天”,这个译名后来还成为电影的卖点。

1.3 电影片名翻译中时空互换

时空隐喻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即以空间隐喻为始源域,以隐喻映射的方式构建非空间性目标——时间概念域(Gertneral,2002)。由于在现实中空间概念往往先于时间概念,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总是先依靠空间概念,而空间域与时间域存在着一定相似之处,因为借助认知域中最基本的空间域来理解时间,将空间隐喻映射到时间概念上[6]24。

英文电影Up的片名翻译成汉语《飞屋环游记》,影片讲述了一名老者,终其一生都梦想着能周游列国、体验神奇异境,却平淡无奇地渡过了一生。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似乎得到老天爷的眷恋,他终于与一个8岁的孩子踏上了一段神奇的冒险之旅。通过时空概念隐喻交错的手法,仿佛让读者看到了气球升起时的美好画面。虽然救赎的情节难免落入俗套,但是让观众看到了爱和梦想,勇气和希望。同样的英文电影Up in the Air汉语片名《在云端/直上云霄》也是先通过空间,然后将空间隐喻隐射到时间上,顺利地将这部饱含温情的作品主旨投射出来:生活的本质永远都会是温情,爱与陪伴。Lost and Found的汉语片名《远在天边》也很别出心裁: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你总以为你的目的地是天边,只有那里才是你的终点;可是当千帆过境、往事重现时,人们总会老泪纵横地发现我们所要寻找的曾经一直就在眼前,在我们追寻天边时的眼前,默默地在等着我们。小男孩一直以天边的南极作为目标,然而他人生的终点其实是他眼前的小企鹅啊,小企鹅才是终身良伴啊!类似的还有电影Room at the Top《金屋泪》。

好的片名翻译,无论涉及哪种隐喻概念,都要认真推敲,反复琢磨,以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才能使电影片名的翻译达到翻译的四美:音美,意美,形美和义美。给观众带来愉悦的享受之外,吸引潜在观众。

2 电影片名翻译中的隐喻机制特点

认知翻译观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译者积极的思维认知活动[2]158。处理输入信息的认知耗费越小,话语之间关联性就越高。在翻译的时候,译者要充分了解认知机制和认知语境,以求达到最佳关联效果。电影片名的译者要通过语言和认知转换,把原电影的片名乃至电影的信息不仅是传递给观众,而且要吸引潜在的观众,潜在的观众可以通过好的片名对电影进行某种解读和推理,判断是否观影。在电影片名翻译中运用的隐喻机制特点常见的有隐喻的相似性、隐喻的创造性和隐喻的投射性。

2.1 隐喻的相似性

从哲学观点来说,客观世界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隐喻是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之上。很多客观事物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相似性,如本体和喻体深层上的相似性,通过两者相似性的比较会让一些不太明确的事物变得清晰明了。当一个合适的语境出现,潜在的特征通过联想便立即突显出来,这时就会看到相似性。所谓相似性就是认知主体(译者)找到了事物之间所发现的共同点(特征)[2]72。

根据隐喻的相似性原则,《水浒传之英雄本色》被英译为:All Men Are Brothers:Blood of the Leopard.《水浒传》中有出现“吃了豹子胆”的说法,传言在古时有豹子胆的人胆子特别大,后指某个人在发生意想不到的事需要足够的勇气去战胜它,形容一个人不顾后果或毫无顾虑地去对待一件事,勇气十足。英文中的“Blood of the Leopard”是指豹子的血,译文采用Blood of the Leopard暗喻豹子头林冲的血,根据林冲的性格和Leopard之间的相似性,英文片名将林冲为首的这帮兄弟的英雄本色完美地呈现了出来,跟电影的主题很匹配,电影通篇都在陈述一个有关兄弟义气的主题,林冲、鲁智深、仇五以及陆谦,个个性格鲜明。《水浒传之英雄本色》的英译血气方刚:四海之内皆兄弟---豹子头的血。

再看《金陵十三衩》的英译片名The Flower of War,从英译看出译者也是根据隐喻的相似性原理进行翻译,从英文片名便知该电影与战争情景有关。“衩”是中国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后用来指女儿,女性。翻译成英文片名时用flower对应“衩”是一种典型的认知隐喻,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文化中,花和女性均有着各种相似之处,都有“女人如花”等类似的隐喻表达,The Flower of War暗指只要有战争,如花的女人就很难逃脱被摧毁的命运,暗示着日本鬼子对中国女人犯下的滔天罪行。《长大成人》的英文片名翻译成The Making of Steel,人一生的成长过程跟“钢的铸造”过程颇有相似之处:在铸造的过程中,有的成了钢铁,而有的没有“铸造”好,成了废铁;人的成长过程中也同理:每个人都能成长,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才”。根据隐喻的相似性原则进行翻译后,该片的英文片名很容易让读者捕捉到电影的主题。类似的例子还有英文电影UP被翻译成汉语《飞屋环游记》,Up in the Air翻译成汉语《在云端/直上云霄》《有情饮水饱》英文片名Love Me,Love My Money,Ghost翻译成《人鬼情未了》等等。

2.2 隐喻的创造性

隐喻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隐喻相似性的基础上产生和理解新意义的增长,这便是隐喻的创造性。在翻译电影片名时,译者如果能合理地抓住隐喻创造性的特点进行翻译,会到达画龙点睛的效果。

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的英文片名翻译Flirting Scholar,这种隐喻的创造性翻译令人叫绝,是在中文片名的基础上妙笔生花的片名翻译。周星驰式无厘头,不懂汉语文化的老外是没有办法理解的,所以译者就得在隐喻的相似性基础上创造性地解构它,汉语的动词“点”创造性地译成英文的分词flirting,一个正在调情的“大学士”,运用现在分词形式,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栩栩如生,非常具有画面感,把周氏喜剧的效果完美地诠释了出来。这种创造性的翻译例子还有1991上映的年澳大利亚青春爱情片Flirting被翻译成汉语《情挑玉女心》或《调情》;2010年上映的小清新影片Flippedd汉语片名被完美而又创造性地译为《怦然心动》,英文片名flipped仅仅一个单词,但意味深长,含有“转变”之意,影片中的男女主角的感情后来彼此发生了化学变化。片名的言外之意是:对青春单身的人士而言,将来的某一天,你总会遇到你心仪的那个“Mr(Miss)Right,那个让你梦中笑醒的人。怪不得有人惊叹此翻译是用强大的中国文化精髓,将直白的英文翻译得“灿若桃花”。

在隐喻相似性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翻译,译者必须要把整个电影当成一个有机整体去考虑,只有充分把译名放在整部影片这个大的认知语境下,做到“全文神理,融会于心”[5]117才会使电影片名的翻译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1996年上映的英国电影Trainspotting被创造性的翻译成《猜火车》,让很多人觉得不知所云,很多人想不到这部电影和“猜火车”有什么相似之处,但是译者巧妙地利用了认知隐喻进行创造性的翻译。“猜火车”本指一种游戏,指无所事事的人在火车经过的地方,即兴打赌并猜测下一班火车经过的时刻和目的地,籍此以消磨时间。影片翻译成此名隐喻意义深远,当火车狂啸过站时,不知要将主人公们的命运载往何方。片名暗喻了影片中的这些年轻人,同我们每个人一样在年少时迷茫、惶恐、无所事事、叛逆和无法找到自己的归宿。类似隐喻创造性翻译的还有Hilary and Jackie的中文译名《她比烟花寂寞》,仅从英文片名来说,无人知晓这是什么主题的电影,但是翻译后的汉语片名让许多人一看便知这是一部内容非常细腻的悲剧片。类似的片名翻译还有From Here to Eternity中文片名《红粉忠魂未了情》(亦被译为《乱世忠魂》),The Wild Bunch中文片名译文《日落黄沙》等等。

2.3 隐喻的投射性

新的语境能够将扩张的语义投射到焦点上,使焦点重新获得意义。隐喻在其中就像一个过滤器,对与它具有共同性的语义系统进行过滤。[3]隐喻投射性的特点也被巧妙地运用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上。

电影《我不是药神》的英文片名被翻译成Dying to Survive,英文片名饱含深意,根据隐喻的投射机制和特点,dying这里映射的内涵是指渴望活下去,dying本身的第一层含义是渴望的意思,相当于形容词eager,在此电影语境下,第一层含义映射的意思是拼了老命也想活下去:白血病和癌症患者,砸锅卖铁,到处借债,一年花几十万的钱去买药,只为延续生命;片中还有一句台词:Life is money,在电影中生命和金钱都是这些患者想要的,并且彼此交叉映射,他们那种强烈的求生欲让人产生同情与反思。dying第二层语义是临死的意思,根据英文片名这样可以理解为向死而生,求生至死。片中的“黄毛”在求生的过程中被撞死;向死而生,我们从出生起,就是在奔向死亡的过程中前行,如果长生不老,生命变得没有价值,因为有了死亡,才能反衬活着的意义,在dying的过程中survive,体会生命的价值,瞬间引起广泛共鸣。

应用了此类隐喻投射特点去翻译的片名还有Kicking and Screamiing,此片名被译成中文《足球老爹》,一个“老”字突出了搞笑的喜剧效果。类似的还有美国喜剧片An American Tail被译成中文《老鼠也移民》,Mrs.Doubtfire被译成中文《肥妈先生》,妈和先生看起来似乎是互相矛盾的,但巧妙地映射出了该影片的喜剧效果。电影《山河故人》的英文片名翻译特别凝练:Mountains May Depart,即山会崩,人当然也要经历别离,通过山的“崩”来映射人的“离别”,藉此来投射“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这一主题,该影片的译名意境优美,获得了不少海外观众的支持和称赞,奥斯卡观察专家萨沙·斯通夸赞这是“本届戛纳电影节最喜欢的电影”。

总之,电影片名的翻译,应该是建立在两种文化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共同的认知体验。译者需面面俱到方能创造性地译出好的作品,好的片名译名可以有效地搭建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桥梁,塑造电影的魅力。试想一下,如果红极一时的《无极》被翻译成Without Edge(没有边界)而不是The Promise,那么西方人很容易把它理解成一个抽象的没有边界的地盘,而无法领会其深刻的意境美。因此,译者除要对电影译入语的文化认知、语境认知等必要了解外,还要对认知机制有个恰当的估计,从而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满足观众的理解需求。

3 结语

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电影片名翻译,无论是中译英还是英译中,都非常考验译者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和翻译功底。好的译文,不仅能创造出妙不可言的意境美,吸引潜在的观众,使电影卖座率更高,而且还能拓宽观众的认知体验,丰富观众的认知思维,从而使不同国家的观众产生共鸣。理解隐喻的常见类型、借助隐喻的认知机制和认知体现的原理可以使电影片名翻译更富有魅力。有关隐喻的认知体现、认知机制和翻译的关联还需进一步挖掘和深入探索,相信随着语言学和翻译的研究越来越细化和认知翻译学的发展,这些问题也许都会迎刃而解。

猜你喜欢
相似性隐喻译者
一类上三角算子矩阵的相似性与酉相似性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浅析当代中西方绘画的相似性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低渗透黏土中氯离子弥散作用离心模拟相似性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