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教育工作者的天然选择。教师阅读促使其实现自我成长,学生阅读则帮助学生发展其独有的人文内涵,乃至铸就其人格。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阅读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抓手。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泛滥,越来越多的文学快餐和网络文学充斥在孩子们身边。在这样的快餐文化中成长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耐心,知识多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不懂得三思而后行。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智力、心理还在成长阶段,缺乏判断力,容易受社会不良影视和网络文学的影响,而通过模仿、恶作剧、好玩等心理暗示,逐步侵蚀了孩子们的思想。
那么,成长中的孩子们应该读什么书?毫无疑问,是“经典著作”。因为“经典著作”是人类文明产生以来积累的文化思想的结晶,它们凝结了人类的智慧,对人类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塑造了我们当前社会,具有恒久的生命力。一次深入的经典阅读,就是儿童心智发展过程中的一次自由的发现之旅。发现世界,发现未来那个更好的自己。下面,就结合我的实践工作谈几点“阅读中育人”的具体做法。
首先,兼任班主任与语文教师的双重份,我与孩子们朝夕相处,孩子们对我的关注度始终排在榜首。占领这个先机,我充分调动一切可用资源,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努力给学生更大的阅读空间,更大的思想空间,培养他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我布置学生带来值得分享的课外图书,放置在图书角内进行统一的收藏与管理,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有选择性的课外书籍阅读和交流,使得班级内始终萦绕着良好的阅读氛围。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在黑板报、墙壁展上展示“美文摘抄”“阅读记录卡”“读后感”等多种读书感受,还在班级开展班级阅读之“读书交流会”和“百家讲坛”等活动。
每年寒暑假我都会列出10—15本书,引导孩子们阅读。假期时间宽裕,阅读的书目也比较多,选择优质的阅读内容就很关键了。一般有讲述祖国壮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书籍;有刻画人物内心成长的文化名人传记、革命先烈故事;有尊重、关心他人,集体成员之间团结合作的内容;有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关系的书籍;有教育勤劳俭朴、珍惜劳动成果的书籍……不但要落实读,更要注重寒、暑假期间的读书交流:可以展开家庭内部亲子交流;可以在班级云空间展开广泛交流;还可以鼓励孩子们选取自己喜欢的经典美文,进行摘抄和分享,撰写《读后感》,在班级云空间发表,大家跟帖评论……渐渐的,读书带给了孩子们深层次的思考,读书使他们的心灵更纯净,读书带给他们更多美的熏陶和享受。
其次,在每学期的语文教学中,我会有意识地结合书本里的每篇课文,对应推荐一些主题阅读书籍,引领孩子们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单薄走向深厚,不断加深加厚文化积淀,潜移默化地内化到思想认识中。由于课前的准备细致充分,孩子们在上课时,对自己喜欢的课文往往阅读恨不得一口气读完。课下再去阅读相对应的主题书籍,就会如同寻找宝藏一样,不断地主动挖掘和思考,用真心真情与书中人物角色展开对话,仔细品味和感受书中的内容和精华。
例如在讲《迟到》一课前,孩子们已经从作品中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作家林海音的童年生活。课上阅读中,就很容易联系生活实际去感受甚至理解文中那个严厉而慈爱的父亲;课下让他们从朱自清的《背影》中去体会父爱如山的深沉和庄重;走进《城南旧事》,去感受小英子不一样的童年生活。同类的分享能加深孩子们对文章的理解和情感的回味,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
再如让学生阅读和人物描写有关系的作品《草房子》时,可以先将学生进行分组,分别扮演文章中的人物角色桑桑、柳柳以及妈妈,贴近生活,走进文本,进而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使其可以更加准确掌握文章想要表达的内涵。通过在阅读中对人物的品味,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浸润,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平时,我还注意结合一些重要的纪念日,让孩子们去诵读欣赏传承中华传统习俗的古诗词;读《红岩》《东方》等文学作品,听《鸡毛信》《四渡赤水》等精彩故事,看《南京大屠杀》《地道战》等历史电影,在读书产生疑问的基础上自主展开信息搜索和资料收集。
我还要求学生把阅读和了解的内容讲给家长听,通过调动家长的参与,来丰富孩子们的认识。通过不间断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孩子们看的就不是一本简单的书,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世界,以及在这个世界上不断传承的优秀品质和思想。
尤其是孩子们每经历一个阅读阶段后,鼓励他们利用假期时间走出去,看一看,访一访,例如去重庆渣滓洞走一走,去实地感受书中的描述。这就加深了他们对书中思想意识的理解和认识。有时,经历过一段思想的磨砺后,孩子们还会很认真地跟你探讨人生。这样走完一个循环后,不但提高了孩子的素养,而且也把德育教育生动地贯彻下去,做到行之有效。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不会一蹴而就,未来的教育,将是“更深刻、更和谐的人的发展”。因此,教育不能太近视、太功利。只有“为之计深远”,教育才能让生命的火花璀璨闪现。我坚持把阅读这种简单的事情做精做细,入情、入心,德育的思想之花才能随风入夜,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