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娟
三明学院附属小学 福建三明 365000
1.整合课时知识
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有些内容较多一节课讲解不完,因此,可能要将其分成几个独立的课时实施讲解。例如在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个单元的教学中,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较多,主要要学习的是有关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相关知识,通常我们是将其分为两个课时进行学习的,而要想学好这个单元的知识必须要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立体这两种图形有基础的认识,这两部分的内容是有密切联系的。于是,我尝试对这两课进行了一些调整,将两个课时的知识进行整合,将两种图形的知识进行前后联系,这样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知识记忆深刻并能很好地应用。
2.整合单元知识
数学知识是一个整体,每个单元的知识其实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联系的,甚至有些单元知识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割裂这种内在的联系,要注重整合单元知识。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五上第三、四、五单元,这三个单元的知识都与小数有关,于是将整个单元知识进行整合,整合后再实施教学,学生对小数这部分知识有了整体把握,由此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1.整体感悟
在复习课中学生需要将学过的知识进行整体回顾,在复习课中思维整体的结构化表现得最为明显。老师要掌握好进行复习课的方法,不能机械重复以前学过的知识,而真正要将知识进行系统化,增强学生的整体感悟,进而提高复习效果。
2.学会迁移
老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迁移知识。这就需要老师正确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并且将这些知识结构化,不但要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明白得到这个结论的过程,然后自觉迁移到教材以外的探索中,由此,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起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3.培养能力
在学习了几课、几个单元或者一个学期甚至几个学期之后,老师要定时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与整合。在整合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更加系统化地、深入地了解知识内涵,这样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综合能力。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引进与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影响,教育者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在新理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与教学实际情况制定。学生的情况是不同的,老师要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的时候倡导教学结构化,在此期间还应体现教学具有针对性。
一是展开结构,知识与知识之间是有紧密联系的,很多知识的呈现方式都是相同或者相似的。这里举个例子,在教学“认数”这一知识的时候,不同年级对这一知识的教学过程均是按照:数的意义-数的组成-数位-读写-数的大小比较这个流程进行的。随着学生掌握知识的不断深入,他们会逐渐降知识进行结构化,久而久之会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进而形成“认知结构”,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将知识形成系统化,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整体意识,这样有利于学习效果的不断提高。
二是过程结构,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比较相似的知识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过程与方法也是大致一样的。比如:在教学“运算律”与“量的计量”这两部分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大致是一样的。老师要认识到一些教学过程相似的知识,然后从起始内容开始,努力引导学生了解和把握这些知识,这样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素养。
三是方法结构,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所应用的数学方法均是相同的。比如:学生在学习整数加减乘除的运算的过程中,学生通常是按照“讲算理-明算法-多应用”的方法进行学习的。并且学生还会应用相似的学习方法学习其他知识,当学生明晰了这样的结构,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知识,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自己能够主动去思考,进行方法结构的正迁移,这样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为教育者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合理把握好数学知识的整体框架,并能结构化地设计教学过程,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老师要以学生的眼光看待数学教学,把数学知识整合成一个整体,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与计划,以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目的。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结构化教学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值得广大老师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