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红红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5
《西方文学》是一门传统的文科基础课程,随着高校教学资源的丰富化、学生信息渠道的多元化,《西方文学》这门课程必须进行新的探索和革新,才能真正发挥传统文科基础课程在新的信息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使这门课程真正成为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和思想情操的基础课程。本文将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对《西方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几点思考。
传统的《西方文学》课程,教师在结合史的讲授,分析重点作家作品时,会有部分时间请学生观摩经典名著改编的电影。学生观摩的电影和文学原著之间,除了内容情节上有必然的内在同一性之外,原著作者和电影导演的叙事风格、创作倾向、表现重点等方面会有着各种明显的差异。如果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能更好地将文学原著和电影改编相结合,就能从对比分析中更深入地学习原著、理解原著。
如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经典名著《悲惨世界》被多次改编。1958年的电影版《悲惨世界》,非常忠实于原著,以主人公冉阿让的经历贯穿影片始终,生动地再现了作者在序言中提出的“贫穷使男子潦倒,饥俄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赢弱”的三个问题。2012年,由安妮海瑟薇等主演的电影《悲惨世界》上映,这部影片综合了电影和音乐剧的的特点,既突破了音乐剧受舞台空间限制的局限,也让影片具有了气势恢弘的音乐风格。教师在讲授文学作品《悲惨世界》时,可以让学生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影片改编,从中梳理出不同时期的影片在情节线索、拍摄风格、人格塑造上的异同点,更好地理解文学原著超越时空的价值。
文学是社会历史的反映,也是历史的一种记忆,社会历史赋予文学鲜活的生命和深刻的内涵。《西方文学》的讲授,也是世界简史的讲述。和西方文学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包括根据文学原著所创作的绘画、音乐、歌舞剧等作品,也包括和文学作品相关的建筑艺术、考古发掘的成果等。
例如在讲授古希腊文学时,要使学生了解古希腊文学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就必须提及古老而璀璨的古希腊文明。Discovery Channel(探索频道)的系列片《古希腊七大奇观》对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宙斯神庙、米诺斯迷宫等光辉灿烂的文化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能够帮助学习者认识远古文明。古希腊文化也是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等世界文学艺术经典赖以生存的土壤,体现了古希腊文学中所包含的民族命运的积淀。《西方文学》的讲授中,要培养学习者将文学理论和史学理论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方法,既有全局观点,又能对经典作品进行细致的剖析。
讲授西方文学,学习者往往容易深陷其中,形成思维定势。教师在讲授时,应能引导学生占据一定的高度,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对照,使学生在中西文化不同的背景中认识不同文化及文学的特征。
例如,神话是古代先民想象力的创造,由于所孕育土壤的不同,中西方神话的精神特质、表现手法有着明显的差异,在讲授过程中,不妨适当穿插讲解西方神话与中国神话的异同,乃至西方神话与东方神话的异同。通过同时代中西方文学现象或同类文学题材的中西方比较,把整个文学真正纳入到世界文学的格局中进行考察,实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西方文学要系统讲授文学发展史,同时还要对经典作家作品有深入的分析和阐释。作家的生平经历、观念倾向不可避免地会渗透到作品中,因此结合作家的主要生平经历和观念倾向分析重点作品,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免于生搬硬记式的学习。
比如讲授20世纪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作品特点,其塑造的“硬汉”形象与作家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互为映照。又如,塞万提斯在作品中呈现的“侠义”精神也是作者本人的性格经历的反映,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就能更好地理解作品。
另外一方面,就像伟大人物的传记能促人奋进,催人思考一样,文学史中优秀的作家还能以其光辉的人格魅力和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给学生启发,提升其精神品格。所以,教师在讲授具体作家作品时,也可适当向学生展示作家的生平经历,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以精神品格的提升。例如文学史上有很多伟大的作家虽出身贫寒,但自学成才;也有一些作家在生前默默无闻,但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创作,终于赢得世界声誉等等。
当代高科技和新媒体的兴起,迎来了一个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新时代。新的信息时代对高校中文传统学科教学也提出了挑战。探讨课程怎样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文学的新变化,与时俱进,是研究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