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上萍
凉山州农业学校 四川凉山 615000
一部《鲁滨孙漂流记》曾经风靡全球,成为探险小说的典范之作。人们歌颂主人公顽强的生命力,向往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却很少有人注意过这么一点:无时无刻,鲁滨孙不在想方设法想要离开荒无人烟的孤岛,想要回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来。而他坚持不弃的努力说到底也正是为了回到人群中来。正是因为内心有着这样强烈的信念作精神支撑,我们勇敢的主人公才能战胜独守孤岛二十年的种种困难和寂寞。可见,无论体魄再强悍的人,拥有或者感知感受置身社会的归属感,都是无比重要的。对于我们正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而言,拥有归属感对其身体成长、心理建设、人格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什么是归属感呢?顾名思义,归,即是归类,属,即是属于。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和寂寞,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如有家庭,有工作单位,希望加入某个协会、某个团体,这样可以从中得到温暖,获得帮助和爱,从而消除或减少孤独和寂寞感,获得安全感。对学生而言,即是指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被老师、同学认可与接纳的一种感受,这是一种受到肯定和重视的情感需求。这种情感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和谐、学校的发展、乃至社会的稳定,都是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的。
如此,怎样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氛围,帮助其找到归属感呢?
首先,用关怀和爱心为学生种下一棵“归属之树”。
中职生的年龄一般在15~18岁之间,是人身心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头脑灵活、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能力特别强,可谓是人生的黄金时代。若能静得下心,沉得下性子来好好汲取校园中的养分,许多中职生定能长成优于普高生的栋梁之材。但源于家庭的、学校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使得他们的心理上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缺陷,内心世界是非常不稳定、不平衡的。具体表现为:暴躁、冲动、易怒,喜欢顶撞老师;冷漠,对不良言行视若无睹,听之任之;自负又自卑,不好相处,一边自我感觉良好一边又觉得与普高学生有巨大的差距……换句话说,很多中职生就是许多矛盾的一个综合体。如此,对于初入中职的学生而言,良好班级氛围的营造,此时就显得格外重要。但如何营造呢?是用大棒政策呢还是蜜糖策略呢?这就涉及到一个方法问题。但不管用什么法子,只要是能扫除学生心理上的缺陷、内心里的异动,让学生能顺利前进的法子,都是好法子。因为,要做到这些,离不开真诚的关心和爱护。所以,用关怀和爱心为学生种下一棵“归属之树”,是为中职生营造健康的班级氛围最好也最便捷的一条通途。
其次,用包容和宽怀为学生浇开一簇“归属之花”。
当过中职生班主任的老师,经常会有头痛不已、不堪其扰的感觉。常常,你的“金玉良言”话音都还未落地,他的拳头都已经招呼在别人身上了;你一再强调的校规校纪还在冒着腾腾热气,他已经越墙出外,冒着寒风去网吧跟游戏“约会”去了……凡此种种,不胜枚举。然而,人非圣贤,哪有生来就识礼守矩的学生?有人说,人的青少年时代,就是一个不断犯错又不断纠错的过程。如果你已年过四十,那多半会认同这个说法;如果你是一个年过四十且在中职学校任教的老师,那一定会赞同这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道理。既然如此,有什么理由放弃他们呢?当学生违纪犯错时,不妨在指明其错误以及错误所导致的后果之后,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和态度去对待他,让他在犯错、违规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浇开一簇“归属之花”。
最后,用参与和欣赏为学生结出一树“归属之果”。
很多中职生,由于学习基础较差并且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在学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没有动力,有的学生因为不会学而学不好、因为学不好而不想学,从而产生厌学、怨师甚至厌校的心理和行为。
然而,除了一身的毛病之外,中职生还有着很多不容忽视的优点,比如:思想意识活跃,兴趣受好广泛,渴望得到认可、展示才能、体现价值……
如此,要怎样才能引导其规避流弊、扬长避短呢?就班级而已,配合学校开展活动,并且是多开展有利有益的活动,让学生尽量多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有利,主要是针对技能方面而言,通过多开展技能培训和比赛,让学生能够做到“有技傍身”,以“有技傍身”而产生的“利”,来引起学生投身学习的“趣”;有益,主要是针对思想、习惯方面而言,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主题型活动,比如演讲比赛、能量美文诵读、多人行、今天我当家等等,改变学生言语表达力差,心理闭锁固执、多疑、对抗、妒忌猜疑,偏激,报复性强,不会交往等问题,逐渐改善他们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认知,提高他们的人生境界。不过,在活动过开展过程中,一定要高举“欣赏”之牌,多鼓励多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成绩,那么,你的良苦用心,辛苦付出,在帮助学生结出一树果实的同时,也一定会结出属于你自己的甜甜果子的。
总之,要改变中职生的现状,就必须从思想根源着手。而要搞清其思想动向,就得入攻其内心,而要进入其内心,就得为其筑一方归属之地。我们使尽浑身之力去营造一个健康的班级氛围,实际上就是在为中职生筑一方归属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