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敏
商水县东城街道办事处第一初级中学 河南周口 466000
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提出,将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从课程功能的完整性、整合性角度去规定,建立起新的基于完整课程功能的学校道德教育理念,已经深刻地影响小学语文教育。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都属于意识范畴,这三个要素本身是相互独立、具有层次渐进性的,而且最终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感性世界。情感作为一种较为单纯的心理过程,它是包含在态度的结构之中的,经过反复的情感刺激后便会转化为相对稳定的态度。积极肯定的态度可能伴随着快乐耐心的情感,消极否定的态度可能会伴随着冷漠厌烦的情感。价值观通常对人的情感和态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个体对事物的不同观点会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和不同的态度倾向。然而,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新的价值观念层出不穷,并不是所有的价值观念都会为人们所接受,当新的价值观念不同于人们原有的情感和态度时这一价值观领域便会受到冲击。在社会生活中,不论我们处于什么处境中,所有人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追求幸福而活着的。是不是满足了人的物质需求之后,人就会有幸福感呢?显然不是。因此,一个人的幸福感,更多的是来源于这个人对待生活是否有积极的情感,对待事物有正确的态度以及高尚的价值观。随着对事物认知程度的加深,人们通过对情感态度的批判性梳理,就会形成自己的价值立场和价值观。这种价值判断可能会有所变化,甚至也可能会完全改变原有的结论。不过,随着价值观念的不断累积以及价值观念的不断自我批判和改进,一些基本的价值感觉和价值主张会从中沉淀下来成为较稳定的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成为了基础核心的观念,从而上升到了“观”的高度。而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活动是其主要的社会活动之一,那么幸福地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只有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才会有兴趣学习、认真对待学习、积极地学习,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在语文学科教学的考核中,情感态度还未被完全纳入评价的范畴。在目标教学实践中,很多数教师只知道重视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对情感目标往往忽视。这样一来,在语文课堂中,只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很少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此,中学语文的教学必须顺应教学改革的要求,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让学生在课堂氛围中感悟到人生和人情。语文学科教学的重心是学科还是人?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体现,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育观是从根本上背离了基础教育的初衷的。它突出表现为:
学习过程是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一个过程。情意因素和认知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一同发生和作用,它们是共同组成的两个方面,从不同角度来对学习活动产生影响。如果离开认知的参与,学习任务是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离开情意因素的参加,学习活动也不能维持。情意因素不仅影响着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帮助知识的掌握和发展,还对学生良好学习态度产生影响,也可以说成我们现在说的学习内趋力。如今的教学还存在着只重知识而轻情感的现象。
如今好多教师把教书和教学课本知识作为首要任务而没有去履行培养学生情感态度。教学的过程不能够成为学生情感发展的过程,这其实是教学失职的一种表现。教书的同时还要育人。他们是结合的,而不是割裂的,在权衡两者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情感目标的实现,这也是以人为本,学生本位的一种具体体现。
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如何达成呢?我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尝试:
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也应摆脱功利主义的限制,不能只把目标锁定在学生的测试成绩、学校的升学率上,而应有更长远的教学指向,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价值观教育,而非一种追求“教学时尚”的形式。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无论是对待人,还是对待事情,都有情绪和情感上的选择。“情人眼里出西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在语言学习中的实现往往成了教学目标是否能成功实现的关键之一。要把语言形式与学生的情感相结合,挖掘隐性情感因素,利用典型范式,关注学生意志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随着商业文化、影视文体、网络文化的兴起,学生参与成人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教育更加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自由发言往往带来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点,每个人都试图质疑、反对他人的认识和价值观点。同时,教材中所倡导的价值观与市场经济下的价值观之间也存在着十分明显的矛盾冲突。这些都在考验着教师对课堂的把握,也直接影响着学生个人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此,要正视课堂中的价值冲突,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当然,也要重视教师的情意发展,提高教师的情意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