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专业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培养再审视

2019-03-22 00:27户松芳
传播与版权 2019年11期
关键词:新闻学专业能力

户松芳

(湖南文理学院文史与法学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面对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传播技术的深刻变革,现代社会迫切需要“上手快、能力强、素质高、后劲足”的复合型传媒人才,对高校新闻学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形成倒逼之势。我国高校的新闻学专业一直积极改革,但仍未能根本改变“新闻学教育滞后于业界发展”的局面。究其原因,多在于在功利主义改革,尽管增设了新媒体应用方面的课程,但回应社会需求仍然力有不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是新形势下坚守新闻学教育“内核”,强化质量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航向标。

一、学情: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基础薄弱

作为“四力”之首,“脚力”是根基,凸显的是扎实的社会调查与研究能力。根据“新闻传播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新闻传播类学生的能力培养包括理论学习、业务实践创新、沟通、新媒体技术应用,以及社会科学调查与研究能力等。在以上诸多能力中,社会科学调查与研究能力是最为根本、基础性的,但在课程设置中重视不足。多数新闻学专业没有开设“社会调查”课程,有些只是纳入实践教学的一个环节,流于形式,效果甚微。

大学生正处于专业认知和社会认知形成的“拔节孕穗期”。作为新闻学子,以及未来的“新闻人”,更加迫切需要全面把握国情,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深刻理解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但是,“由于大学生的人生经历基本上与学校相关,与社会和现实生活接触甚少,所以大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发展也相对处于一种滞后状态”。[1]笔者多年持续开展学情调研,发现学生的知识积淀较为单薄,媒介视野相对单一,日常关注娱乐综艺节目较多,新闻媒体接触频率偏低。新闻接触方面,浏览综合性消息居多,关注深度新闻较少。主动关注国家政治的意识薄弱,社会认知容易受到情绪型舆论裹挟。学习动力不足,思考力不足,习惯于被动听讲式学习,新闻敏感、深度报道写作、编辑评论等能力短板明显。因此,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加强社会调查能力培养,引导学生“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强化新闻职业角色和时代使命,刻不容缓。

二、路径:强化新闻学专业社会调查能力培养

针对学生的症结,需要从增强意识、明确方法、重在综合实践等方面,切实提高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

(一)加强大学学习及专业认知教育

新闻学专业学生的社会调查意识薄弱,与偏颇的专业认知密切相关。这种偏颇,主要表现在对新闻学专业美好想象却脱离实际。开学第一课,学生分享对新闻学专业的认知情况。主动选择新闻学专业的学生逐年增多,职业发展是最大的吸引力,认为记者、编辑见多识广,行走天下,每天生活不一样,很适合渴望多变的自我追求,但在学习中缺乏实质的行动。入校伊始,能够从新闻人视角认识所处大学环境的学生寥寥无几,普遍迫切希望学习采、写、编、评、拍等新闻生产环节的显性技能,疏于前生产阶段的社会调查、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文字表达等储备。学生往往看到新闻语言的通俗,却难以感知新闻语言的简洁和准确,较少思考事件如何选择、呈现报道的立场倾向。眼高手低的思维定势,导致学生出现期待与现实背离,理论与实践分离,专业学习与社会生活隔膜。

新生入校之后容易出现心理懈怠,学业放松。因此,结合新生处于大学学习与生活的调整适应期,在入学教育中,强调“大学四年为人生四十年负责”的学习目标,端正大学学习目标及态度,增强大学学习的紧迫感。详尽解读“新闻传播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让学生明确新闻学专业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及其要求。充分理解学生迫切学习新闻业务技能、快速实现一展身手的愿望。但若没有充分的社会认知和扎实的新闻理论功底,新闻业务技能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力戒投机主义和功利主义学习,在本科阶段提高社会调查与研究等基础核心素养,才能从容应对新技术的瞬息万变。

(二)确立“社会调查”在新闻学专业能力培养的基础核心地位

2018年,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的《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7号),要明确指出建设一批“进基层、懂国情、长本领”新闻传播实践育人项目,培养学生为党为国为人民的深厚情怀和担当意识。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与社会调查相结合,引导学生脚踏实地走基层,深刻而具体地认识社情、国情、世情、民情,才能担负起“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的职业使命。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必须凸显其基础核心的地位。根据“新闻传播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在新闻学专业开设的课程中,“社会调查”位列专业实训课程。遵循专业教学逻辑,在低学段开设较为适宜。通过理论讲授和专题实训,并引导学生与媒体界“走基层”活动相比较,启迪思维,拓宽视野,寻找差距,明确专业学习目标。学生通过亲身社会调查,深刻领会“好新闻是跑出来”的。以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为指导,才能真正发现接地气、有温度、有深度的新闻。

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融合在新闻学专业其他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在“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等专业课程中继续深化社会调查能力的运用。通过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阐释、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践作业等,检验和逐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调查意识及能力。

(三)以“金课”标准打造课程

近年来,教育部高度重视本科教育质量,明确提出要“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2]。开设专题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采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视角关注社会现实,分析社会问题,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 从“学案例”入手,走近“社会调查”。“社会调查”作为方法类的实训课程,基本的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理论教学重在精讲社会调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让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操作要领。为避免理论的枯燥性,采用案例探讨的效果良好。教师主导,布置学生开展案例搜集与研习的项目学习,具体细分为“经典”导向和“流行”导向。

“经典”导向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的经典书籍,学习“读懂中国”的视角及方法,明确社会调查的重要性、严谨性,初步感知社会调查方法的具体运用,以读书报告会的方式分享阅读收获。“社会调查能否取得成功,关键还在于研究者的调查态度”[3],即认真的态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费孝通的《乡村中国》《乡土重建》《生育制度》《江村经济》《小城镇四记》等经典社会学著作就是典范。

“流行”导向则是为了打消学生对社会调查“望而生畏”的顾虑,结合社会热点或者学生熟悉的新闻报道实例展开,树立“社会调查人人可为”的信心。2019年春节期间,央视财经频道《消费主张》栏目推出的“家乡的年味儿”策划,就是以各地老百姓的过年日常为主线,展现当地民俗、民风、民情,突出当地的文化传承及年俗寓意。其中一期就是“湖南桃源”[4],是笔者所在高校学生较为熟悉的地方。引导学生收看节目,并提供本期节目历经2天踩点,5天拍摄,半个月打磨,最终半个小时精彩呈现的创作拍摄过程信息,使学生明白扎实的调查功力对提升节目亮点的重要性。

2. 项目实训“做案例”,学以致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根据埃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听讲式的被动学习,知识吸收率只有5%,而实践式学习可达75%,教授式学习甚至可达90%[5]。利用“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指导学生参与现实社会实践。几年来,笔者指导学生分组调研“中国年味”“书香社区”、学前教育、校外培训、老年人生活、海绵城市建设等专题。学生走出校园,走访观察,感知民众的鲜活生活,有幸福、有喜悦、有忧虑、有期盼。正契合了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即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访谈民众又启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既增强了学生对社情民意的认识,又拓展了调查的广度与深度,锻炼了学生的社会敏感和分析能力。通过对社会调查方法的模仿、理解、运用、创新,逐步形成自我的价值判断和调查分析能力。通过以上做法,学生实现从“被动听讲”,到“学案例”“做案例”等主动学习的转变,对“弘扬主旋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理解,从标语式口号提升到切实的行动。

3. 以成果为导向,注重反馈。整理调研素材,组织学生小组研讨,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撰写调研报道或者深度报道。调查成果主要从问题设计、方法运用、调查广度、调查深度、写作逻辑等五个维度予以详细点评,强化学生在调查方法、技巧、内容提炼、逻辑表达等方面的指导。开展调研成果分享会,学生分享在社会调查能力学习和运用中的收获及挑战,明晰自身的亮点和不足,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有针对性地改进提高。此外,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等学科竞赛,以赛促练,提振专业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成果反馈,学生能够建立起专业学习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有效链接,明确专业学习方向。

三、保障:优化教学管理

制度化管理是推动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当前的教学管理,在学生实践项目的申请、执行、成果认定等方面有具体规范,但对于教师相关工作量的认定重视稍显不足。社会调查的过程指导,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课时不如课堂教学那样简单易算。新闻学专业应用转型,要求加大实践比重,不仅仅是量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质的保证。因此,一是加大政策及经费支持,鼓励师生立足地方,探索更多面向社会现实的深度调研。二是灵活性与原则性结合,优化教学过程管理,便于开展实地走访。三是完善成果认定标准规范,严格执行,提高学生的重视度。四是改进教学绩效认定标准,实训工作量不打折,充分肯定实训教师的工作价值。

猜你喜欢
新闻学专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旅游类本科院校关于《新闻学概论》的教学改革与特色建设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