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萍
(福建教育杂志社,福建 福州 350003)
当下,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拓宽了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使杂志、报纸等传统的信息资源传播方式面临全新的机遇与挑战。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让人们的阅读习惯从整段化的阅读逐渐向碎片化阅读过渡。传统纸媒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少儿报刊亦不能幸免。如何在新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生存并保持竞争力,是少儿报刊亟待解决的问题。
少儿报刊按照其功能的不同,一般被分为综合类、科普类、文学类、教辅类等,但笔者通过对市场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不管是哪一类的少儿报刊,内容、栏目、版式、作者资源等都大同小异,甚至连观点、角度都近乎相同,很少有独具特色、独树一帜的内容,同质化严重。
少儿报刊同质化的原因在于报刊社不愿意在市场调研上投入足够的精力和财力,对当代少年儿童的阅读口味和审美品位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转载多,原创少,要么换汤不换药,将旧有的内容换个形式重新包装上市,或者干脆拿来主义——将别的少儿报刊的内容、栏目、版式改头换面变为己用,这些都必然导致少儿报刊的同质化。
对少儿辩证思维的培养,是当下少儿启蒙教育的重要方向。一些广受家长好评的少儿影视作品,往往都将教化功能与时代主流元素相融合,在给少儿观众提供视觉盛宴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相比之下,少儿报刊的教化手段单一,内容缺乏思辨性,故事也好,科普也罢,大部分的主人公非“正”即“邪”,非“左”即“右”,形象单一,性格单一,手段单一,既缺乏思辨性,也不能起到相应的教化作用。少儿报刊的内容只有结合当代少儿的审美品位,紧密贴合他们的审美需求,才能跟他们平等对话,给他们以启迪,发挥少儿报刊的教化作用。
现阶段,不少儿报刊的主要创收方式单一,经营模式因循守旧,仍停留在以发行量获得创收的唯一方式上,将重点放在纸质媒体的宣传与发售上。这种创收模式在失去少儿报刊发行的政策支持和新媒体的冲击下,难以为继,大部分少儿报刊的发行量都在生存线上下徘徊,靠发行量赢利的少儿报刊少之又少。在资金无法支持的情况下,少儿报刊想要引进新技术,谋求转型,自然更为困难。
当下,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短视频、网上课程、各类APP等新媒体资源应运而生,读者只需要通过手机、电脑这些移动终端设备,就能找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资源。在少儿教育的互联网市场不断拓宽的同时,传统少儿报刊的市场因新媒体的冲击而日渐萎缩。曾经的优势变成了劣势,加之定位不清晰、内容缺乏创新、版式老旧、时效性差等原因,发行状况更是不容乐观。
互动是新媒体融合时代的一大特色,网民通过移动端与互联网,就能轻松实现与不同空间的人的即时交流和互动,但互动交流一直是少儿报刊发展面临的一大重要难题。传统媒体时代,少儿报刊与读者一向是单方输出的状态,读者习惯并接受了这种一身的输出模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读者们开始不再仅仅满足于单方面接受少儿报刊所传达的思想与价值观,逐渐有了诉求的欲望。但是,少儿报刊在与读者互动的模式上,仍然相对滞后,大部分少儿报刊都是通过信件或者邮件的方式与读者进行互动,时效性大打折扣,互动往往也成了流于形式的摆设,这直接造成了大批少儿报刊受众的流失。
大数据时代,作为具有明确受众群体的少儿报刊,完全可以利用大数据手段,深入挖掘青少年的阅读喜好,精准定位,投其所好,并利用新技术将传统读物与时代潮流相结合,生产出具有时代特色,符合当代少年儿童审美需求的读物。像《意林》《课堂内外》《中学生》《我们爱科学》《少年文摘》等少儿报刊,都因其准确的定位、独具特色的内容、超凡脱俗的版式设计,在新媒体大行其道的市场中抢占了一席之地。
读者阅读数据分析、网络平台与网络读物建设的推进,都需要新媒体技术的助力。新媒体技术作为少儿报刊运行的新鲜血液,对于其机制革新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传统的少儿报刊的编辑流程从投稿、审核、校对、审阅等环节至少要十几天才能完成,如果采用数字出版等新技术,不仅能提升编辑的工作效率,减少编辑的工作量,还能丰富纸质内容的表现形式,比如点读技术、二维码技术的使用,让小读者通过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就可以看到或听到杂志上的精彩内容[1]。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运用,则可以及时接受读者的反馈,通过信息反馈与采集机制,编辑能够根据读者的阅读喜好,调整刊物的编辑方向,从而提升刊物的可读性和竞争力。
2003年以前,少儿报刊基本是依附在行政部门之下,靠“红头文件”发行。
发行收入是少儿报刊的主要收入。但随着报刊治理整顿的进一步加强,少儿报刊的发行失去了保障,如今少儿报刊的发行不仅不再有“红头文件”,加上近年来教育部门对教育乱收费的严查严打,学校不能统一收费,也不允许明确向学生推荐订阅报刊。在这种情况下,改变以发行为核心的单轮驱动经营模式,实施以品牌为核心的多轮驱动经营模式势在必行。少儿报刊不能把报刊作为唯一的经营内容,而应把它作为有力的推广平台和广阔的经营平台[2]。
多种经营是不少少儿报刊社在创新经营机制时率先走出的第一步,不少少儿报刊社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像《少年博览》杂志社从2014年底开始,广告盈利从无到有,成功注册申请多个专利、文化品牌,为杂志社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语文报》报社除了主打的“语文报杯”系列活动外,每年还举办寒暑假读报竞赛、“1+1”全国小学生读写大赛、“华夏万卷杯”少儿书法家全国总动员大赛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少年儿童出版社旗下的《小青蛙报》则充分将少儿报刊与教育培训相结合,定期开展线下读书分享会,还多次与上海故事广播建立合作,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新媒体声像并茂、形象、具体、直观、交互性强的特点迎合了青少年的阅读喜好,即使社会和家庭对他们使用手机、电脑等数字产品有各种限制,但依然阻挡不了他们对新媒体狂热的追逐。因此,少儿报刊若想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多媒体融合是必由之路。在这方面,重庆的少年先锋报社走在了前头。少年先锋报社从2014年起,先后启动了《“亲子成长”数字服务平台项目》《“亲子成长”数字服务平台项目——“读霸”经典导读视频项目》《少年先锋报数字化阅读服务平台项目》《基于大数据智能化的青少年浸入式阅读体验平台》等项目。这些数字平台的建设,推动了报社的转型升级、报网融合,为报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江苏凤凰出版集团旗下的《东方娃娃》除了建设网站、网络电台、微信平台外,还“正在打造东方娃娃移动学习社区,以《东方娃娃》丰富的内容资源为基础,基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将数字化的杂志、图书、游戏、家庭教育资源、幼儿园教育资源进行整合”[3],建设集服务、销售为一体的网络平台,由经营产品转变至经营用户,真正实现多媒体融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对于少儿报刊的发展来说,内容仍然是重中之重,是保证读者黏性的核心,而运营策略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二者相辅相成。在新媒体融合背景下,少儿报刊想要在时代潮流中站稳脚跟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自身特点与优势出发,充分向新媒体延伸,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打造个性独特的少儿报刊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