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佳
(九江市德安县广播电视台,江西 九江 330400)
在当今信息多元化的时代,虽然传播渠道多样化,受众选择呈多样性,是电视媒体还是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少年儿童的青睐,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因此,电视作为主流媒体之一,其引导教育功能不容小觑。如何在少儿节目中实现寓乐于教的效果,娱乐元素和益智元素的运用成为电视媒体不断思索和探求的课题。
《神奇的孩子》节目于2017年开播,是湖南卫视推出的一档展示少儿智趣才艺为主的脱口秀节目。栏目主体是2~14岁儿童,通过少儿的脱口秀和才艺表演来关注孩子的纯真世界,并呵护他们的好奇心与想象力,该节目还关注当今社会环境下家长对于孩子成长及培养的全新理念,以体现亲情和谐参与这一主题来吸引受众收视群体。
《神奇的孩子》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日益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得益于其节目的差异化定位,除此之外,这档节目娱乐消遣特征突出并且还有益智特征,那么,它的节目特色是什么?
节目主体的定位精准,以普通孩子为主角,不再沿袭主打明星孩子的传统,而是以最真实的展现方式展示平凡人的平凡世界,通过平常小孩来体现小身体的大神奇。
《神奇的孩子》与以往的节目有所不同,在整场节目中,无比拼,无赛制,孩子们在无压力的环境下展示才艺、释放天性,气氛温馨欢乐,不再紧凑压抑。孩子们古灵精怪、天马行空的反应也是节目的一大亮点,可以说是欢乐点,观众在享受周末轻松时候感受到孩子的童真世界,营造全民愉悦的欢乐氛围。
长期以来,一些少儿综艺节目以成人视觉为重,让萌娃们处于尴尬境地。如何从少儿视觉出发,尊重孩子的天性与好奇心,激发他们无限的可能,让孩子们有个快乐的童年,这是创办少儿节目的初衷。
少儿节目全程是围绕孩子的,孩子的言语和行为是出乎意料的,一直牵引着受众的好奇心。孩子的童真、童趣、童言无忌,让现场迭出惊喜爆笑的场面。人们看电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娱乐,放松心情,这是吸引观众参与节目的主要原因,也是节目策划人员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娱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媒介传播的主要功能之一。“娱乐是满足人们心理生理需求的一种方法,它有助于舒缓紧张心情、保持旺盛精力,有助于恢复和再生社会生产力。”[1]
少儿观看的节目需要兼顾娱乐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令人欣喜的是,作为主流媒体节目,《神奇的孩子》还肩负起文化传播的责任,在展示孩子个性的同时,仍然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我国的传统文化并非走向低潮,而是在这些孩子身上传承着、发扬着,对孩子健康成长起着积极的引导、启发作用。
节目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挖掘出各种各样的神奇,更是以肩负起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为中华传统华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这种担当精神值得点赞。[2]《神奇的孩子》另辟蹊径,以萌娃童趣诠释传统文化的厚重感,以娱乐与益智的有机结合,借此传达给孩子和家长的观念是,在成长的道路上有更多的选择,既可以注重孩子的个性的发展,又可以传承传统优秀文化,让博大精深的文化渗入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
以美国学者为首的经典传播学研究者在20世纪70年代,对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给予了高度重视,强调受众在传播中的重要地位。他们认为传播是双向的,受众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他能通过积极反馈影响传播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互动,让受众积极、广泛参与节目。
《神奇的孩子》是一档适合全家人一起观看且有教育意义的节目,节目过程中潜意识地给家长或孩子植入了正确的价值观。一方面,家长无须过分关注“有用”的才艺,另一方面来说,神奇的才艺让孩子们更自由更多元化发展。观众也在观看孩子们努力追梦的过程中,忆起童年,找到共鸣,借此来调动观众的热情,更有利于节目的传播。
《神奇的孩子》这个节目在自开播以来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节目的娱乐元素和益智元素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是许多少儿节目也存在一些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些少儿节目的有些环节设置从成人眼光来看,缺少“童真、童趣”,虽然能带动观众的气氛,但是播出内容有悖于儿童的真实需要。对于儿童来说,他们想看的是新鲜事物、有趣知识、趣味游戏。虽然节目有上百种有关少儿的智力大比拼、才艺展示等活动,但往往缺乏贴近性和针对性,达不到实际的传播效果。毋庸置疑,少儿节目的主体是孩子,应该从孩子的需求出发,打造适合孩子的节目,孩子既是主角又是观众。
少儿综艺节目有娱乐元素,这是众多观众对少儿节目选择的需求之一。节目给观众带来欢笑和放松,这是吸引受众的重要的一个点。但少儿节目能带来欢笑的同时,我们应该反思:节目娱乐了谁?如果欢笑只是成人的,少儿就成了节目的道具。
节目应该通过正确的引导来发展孩子的智力、培养能力,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不能一味地发掘娱乐因素。为此,我国少儿节目在满足受众娱乐元素之外,还应注重为少儿注入更多的益智元素,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对少儿电视节目的品牌定位,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是,我们应弄清节目定位和理念定位这两个核心概念。节目定位就是要以少儿观众为主,理念定位就是节目核心价值体现的。首先,既然少儿节目的主要受众是少儿,那么对少儿节目的内容和栏目,就要多从少儿角度考虑,比如节目的长度、收视习惯、兴趣爱好等。其次,通过深入了解现代儿童的心理和需求,来策划合适的节目,在节目中对少儿进行教育性启发,对其身心健康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使他们成长为一个乐观、有爱心、有理想的全面健康发展的儿童。总之,以他们易接纳的方式达到启发、教育和引导的作用。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希望在节目中也能“玩”。娱乐是儿童节目的主要功能之一,它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因此,应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样就要求少儿节目在内容设置上兼顾到娱乐和益智功能两者,通过故事、寓言、国学、游戏和才艺展示等把智力开发、品德教育心理素质培养寓于娱乐中,把生活中人生哲理、自然科学、价值观等通过有趣的、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孩子们易接收、听得懂。通过这样一些有趣的情节,孩子们在笑声中得到启发,避免了灌输式的教育弊端。
一些节目看起来似乎只是在“玩”,也不过分不限定孩子的言语和行为,似乎看不到真正的教育功能。如《神奇的孩子》中脱口秀环节,从节目内容来看似乎也仅仅是聊天,但正是主持人通过与孩子的交流互动,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对他们的沟通能力、胆识胆量、自我认知都会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该节目还重视国学教育,中医小药王李牟慕容,小小年纪对中药的药理药性十分熟悉;京剧小戏痴褚天舒,以精湛的演技和一身正气获得大家赞赏;少林十小龙们以乐观、团结、多才多艺展现出新式少林精神。将拥有传统文化特质的孩子们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舞台上,在观众会心一笑的同时,也向每个家庭传播了传统文化。
儿童受众的特殊性要求主持人的专业性较强,引导方式要契合孩子们的特点,做到口语化、趣味化、形象化和情感化。茅盾先生曾经指出:“儿童文艺比任何种类的文艺更需求艺术性和技巧,因为儿童是不能容忍丝毫枯燥无味的概念化及无聊的做作和虚伪。要把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真理,通过最浅显易懂的有趣形式表现出来。”
儿童的理解接受能力比不上成年人,口语具有简单明了、亲切自然、生动活泼,有强烈生活气息的特点,让人一听就懂,是最适合儿童听的语言。语言的趣味化是指语言要富有童趣和情趣,在充满童趣和情趣的语言环境中,孩子们可以更好地展现真实的自我。儿童心智发展不成熟,认识事物不可能从本质上把握,他们往往注意事物的外在形象,因此,形象化的语言才是打开儿童的认知方式之一。儿童处在生理心理发育期,对情感的感受最为敏感和丰富。主持人语言只有触及儿童情感领域、情感需求,引起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才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达到传播效果。[3]少儿节目主持人应具备良好的角色意识,根据节目的教育性和娱乐性,传播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内容,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对他们的性格塑造、价值观养成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
电视节目之间的互相模仿,有些甚至是不做任何修改的生搬硬套的模式,这些节目缺乏新意、无创意,使电视节目走向同质化既无质量又无看点,最终会导致节目走进死胡同。在电视节目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档好的少儿电视节目必须有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与其他类型的节目区别开来,让小朋友们心心念念的想看这个节目,并从节目引导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
一般来说,一个节目要赢得受众,要有创新的意识,在节目形式和内容上紧抓“新、奇、特”三大原则,力求为观众呈现令人耳目一新的节目。“新”是新增亮点。一个节目的发展,需要有不断的新点子冒出来,才能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不时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才能牢牢地抓住越来越挑剔的观众的眼球,不至于产生审美疲劳。“奇”就是要善出奇招。就是在节目中策划一些出其不意的情节或故事,这种出奇招的手法,越奇观众也就越爱看。“特”即展示特色,是指节目在众多同质类节目中别具一格,人无我有。儿童节目制作者要深入了解现代儿童的心理和需求,找准目标,根据儿童的特点策划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节目,合理、适度地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只有这样,少儿节目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们起到引导、娱乐、益智的作用,成为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平台,这才是少儿节目最终追求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