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强
(广东省中山市中山广播电视台,广东 中山 528400)
《制造时代》分为《了不起的工人》《人在商海》《与世界握手》三集,每集50分钟,历时两年创作完成。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传媒学院胡智锋认为,《制造时代》见物更见人,展现纪录片最有魅力的一面;有理更有情,既有个人情绪流露,也展现大时代精神;有事件更有故事,在起承转合中将事件故事化。中央台纪录频道副总监史岩认为,片中人物鲜活、细节有力量,故事有魅力,能打动人[1]。
中国纪录片元老陈汉元说过:优秀纪录片既要有意义又要有意思。“意义”就是我们做纪录片的出发点,是纪录片应当肩负的社会责任,也是纪录片不能回避的宣教功能[2]。作为南派纪录片创作基地的中山台,这几年推出了《味道中山》《医院里的故事》《警察故事》等一系列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纪录片,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这些纪录片的成功,首先是创作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记录时代变化、反映风潮雷动视为己任,以工匠精神精雕细琢每一部纪录片。
《制造时代》同样直面时代主题。曾经辉煌的东莞,在2008年金融危机制造业大萧条的浪潮后,是迎难而上还是墨守成规?是脱胎换骨还是“江山依旧”?今天的东莞人如何迎接新时代挑战?回答这些问题,关系到中国制造的明天,也是透视中国经济发展前途的一面镜子。为此,导演组花了半年时间踩点,寻找合适的采访对象,最后决定从市场、决策、生产这三个经济活动的基本点切入。摄制组先后前往美国、德国、越南、瑞士等国家,在北京、重庆、香港、广州、汉堡、胡志明等中外城市,对60多个对象进行跟踪采访,拍摄了大约15个T的高清素材,合计时长超过580个小时。
胶片电影时代,“片比”这个词经常被人提到,它赞誉的是导演对艺术的精益求精。进入数字时代随着制作成本的降低,这个词被常常我们忽略,但在纪录片创作中,“片比”始终是考评创作者的硬指标。中山台《医院里的故事》拍摄历时1年,积累素材1万小时,最后成片仅五集,每集45分钟。纪录片创作是一个不断积累、慢慢发现直至沉淀出品的过程,在大量筛选、对比、舍弃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发现作品的真正意义、人物的闪光之处。没有工匠精神绝不可能做好纪录片。
南派纪录片这一概念,在2007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上由广东电视台提出[3]。南派纪录片的特点之一,就像老广人的生活一样充满烟火味,而不是哲理至上或者拍摄对象的“高大全”。反映在题材上就是聚焦普通人,以小事情反映大主题,这也正应了“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的老广特色。
《制造时代》要反映在世界竞争的格局下,东莞制造业如何突出重围走向全国,甚至冲向世界参与全球竞争这一宏大主题着实不易,搞不好就容易成为政论片。如何在微观具象层面展示时代脉动?《制造时代》首先将人物定位为普通人,讲述小人物在时代洪流的奋斗史。
《制造时代》前后采访的人物超过60个,每一集有名有姓的人物不少于12个。他们是企业家、创业者、一线员工、销售经理,又都是普通人。为澳大利亚制造特种汽车的工人夏应华,认真拧好每一个螺丝,校正每一个偏差,因为“出国的产品必须搞好它,不能丢咱中国人的脸”;36岁“高龄”还在学习机器人技术的杨喜,觉得“如果我不学习,将来就会是被机器人取代的人”,因此“为信念和理想而奋斗,是一件痛苦又快乐事情”;电梯工程师祝丽行面对印度客商的额外要求不厌其烦,原因是“顾客就是上帝。甲方虐我千百遍,我待甲方如初恋”。
这些极具个性、带有明显“我”的标志的人,让这部纪录片呈现出热腾腾的“鲜活人生”。记录下他们最自然真实的一面,展现他们的独特性格和人生追求,成为这部纪录片成功的关键。
东莞是全球制造业基地,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早些年曾有东莞堵车、全球电脑价格波动的经济奇观。进入新时代的东莞,经济结构怎样调整、产业布局如何谋篇、转型升级能否实现,是这部纪录片要承载的社会责任。
第一集《了不起的工人》中,来自北方草原的染色工程师张朝清,在产品又一次没达标的情况下情绪失控,拿起一大包报废品扔到实验台上,气咻咻地摘下眼镜擦汗。此时的总经理并不仁慈,坚持让他再做几个样品出来,两人互不让步场面陷入僵局。故事最后,以总经理请张朝清吃面食,张朝清在宿舍里吹口风琴结束。当《马头琴》的音乐响起时,张朝清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尝试,不耐热的他专注于实验时,汗珠顺着眼角往下淌的场面让人看了心痛又辛酸,体会到中国制造要打入世界市场,是多少个张朝清们夜以继日的努力和奋斗才得来的。
片中,来自澳大利亚的工程师戴维和中国工人掰手腕极具象征意义:角力的两只手,代表着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折中和融合。戴维想在东莞这个充满挑战的地方实现人生价值,他从西方来到中国;王伟怀揣“世界那么大 我想去走走”的梦想,渴望走出国门拥抱世界。这两个人物是东莞制造业从中国向世界进发的暗喻,编导在他们身上寄予了全球化的宏大主题,这是纪录片以小博大、管中窥豹的经典作法。尤其是虎门大桥的反复出现,不断对观众进行心理暗示:虎门大桥代表着充满活力和创新的东莞,又是联系东莞和世界的纽带。具有象征意义的空镜头,始终在强化、深化片子的主题。
如何创新思维,运用新的叙事技巧和视听手段,在文本、摄制、后期等方面实现突破,考验着导演的功力,也决定了一部纪录片能否吸引受众眼球。
纪录片对人的情感的冲击多来自细节。好的细节能充分展示人物性格,让人物变得立体丰满、可信可亲。正在学英语的产业工人王伟,被问及smt是什么意思的时候,他的紧张、局限又有一丝淡定的表现,很好地诠释了新一代产业工人在挑战以英语为代表的外部世界时的那份渴望和不甘心,也让墙上“学习改变观念”的标语带有了强烈的寓意。
细节的力量不仅在于画面的真实,更在于流露的真情所带来的情感冲击。金立国手下的几个部门经理,因为追查发货延期的原因,彼此间吵得面红耳赤。金立国一直在调和、劝解、疏导,但最后他也被气得够呛,向一个经理要烟,“把我给气的,给我来支烟抽抽。”这个细节是“领导也是人”的最好注解。精彩的细节还有极强的象征意义。陶瓷工厂美国企业试生产前,为保证成功率中方派出技术人员,希望双方加强沟通与合作。但语言障碍和民族性格,让双方的交流变成一张白纸。一个典型的过肩镜头:美方技术员在走,中方技术员在等,中方的羞涩和内向,美方的桀骜和固执在此展现无遗。
空镜头一般指只有景物没有人物的画面,多以全景、远景常见其实空镜头并不空,它与声音、音乐一起参与叙事。在《制造时代》中,每段故事结束后随着音乐的响起,虎门大桥、松山湖高新区、东莞大道、石龙火车站等东莞标志性建筑依次闪现,“这里是东莞,是全球制造业重心”的画外音萦绕耳膜,以航拍、全景为主的城市画面,显示了一种宏大、磅礴的气势,营造出中国制造的瑰丽气象。
当前优秀的纪录片,在镜头、色彩、构图、剪辑、叙事等方面,都在向电影大片看齐。《地球脉动》《航拍中国》都是从常人难以企及的角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震撼和情感带入。《制造时代》除常规拍摄外,大量使用非常规镜头。广角、鱼眼镜头的使用以及航拍、高速摄影、延时摄影等技术手段,从不同角度给我们展示了东莞制造的宏观和具象、细节和气势,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奇观。短画面的快速剪辑、大量加速度镜头,让严肃、刻板的工业化生产产生喜剧化的效果,减少了中国制造这个宏大主题带来的压抑感。
如今,面临央视、省级卫视的强力挤压以及新媒体的激烈竞争,不少地方台连生存都成了问题更遑论发展,对既烧钱又没有经济效益的纪录片创作,也是弃之如草履。中山台纪录片创作中心之所以能“撑”下来,是它们清醒地认识到:秉承工匠精神、对每一部纪录片精雕细琢,目的不仅是参评拿奖,更是在探索地方台纪录片商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模式,让纪录片尽快从“包袱”变成香饽饽。
中山台的《味道中山》在央视纪录频道多次播出,《医院里的故事》在央视播出后,网络点击量超过400万次。《美丽西江》《醉龙》《“候鸟”汽车工程师》《骑行远方》等作品,相继入选优秀国产纪录片推荐目录。中山台的纪录片创作实力,帮助他们拿到了广汽集团、东莞市政府的订单,为地方台在狭窄的生存缝隙中打开了一条通道,让我们看到纪录片“既叫好又叫座”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