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党的十九大以来,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央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产业扶贫、易地扶贫、生态扶贫、健康扶贫、旅游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消费扶贫等方面全方位支持扶贫事业发展,积极构筑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这些政策的出台有何意义?如何推动这些政策扎实落地?
林江:中央出台一系列全方位的扶贫政策,意义深远:(1)相关的扶贫政策把扶贫和扶智、扶志有机结合起来,全方位、多角度、多领域开展扶贫,形成全社会的大扶贫格局,有助于把广大干部和群众参与扶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更为密切,有助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2)全方位、全社会的扶贫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有助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也有助于构建我国现代农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让广大农村居民与现代农业产业进行无缝对接,从根本上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的基础。(3)全方位、密集出台的扶贫政策,有助于培养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技术过硬的精准扶贫人才队伍,让相关的扶贫人才“下得去、蹲得住、帮得实”。
要推动这些政策扎实落地,一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扶贫绩效的考核,避免 “数字脱贫”“表格脱贫”。二是需要充分把握相关扶贫政策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精准扶贫功效。例如电商扶贫如果进展良好,会有助于产业扶贫的推进,而消费扶贫进展顺利,则会促进健康扶贫的开展。三是加大扶贫机制体制的创新力度,让扶贫工作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更具效率。
汪冲:目前多种扶贫政策所形成的大扶贫格局是一个值得高度赞许的改革战略和改革思路,说明已经重视贫困成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立足国家治理运动的高度,通过力度巨大、内涵全面丰富的政策体系,动用一切相关的资源减少贫困人口、降低贫困发生率,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同时,推进形成一个持续、长效的脱贫局面。
为推动这些政策扎实落地,在治理模式上,应将目前自上而下式的强力推进和部门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参与局面作为一种常态,形成反贫困的持续强势格局;在基础数据上,做好贫困状况和贫困成因的大数据分析和监测预报,及时敏锐调整政策内容和政策手段,提高政策匹配度和适用性;在政策思路上,以帮助扶贫对象形成市场竞争能力和比较优势为核心目标,推动扶贫对象在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自身的“造血”功能;在政策方案上,注重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建立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诉求渠道,将信息反馈给政策设计方,科学评估政策方案,通过高效顺畅的互动机制保证政策方案“接地气、有成效”,同时在政策方案中明确约束和退出要求;在政策协调上,应该统筹考虑政策方案之间的组合和搭配,以菜单和打包方式多管齐下,各司其能,形成合力。
张洪辉:这些政策出台的意义如下:首先,它体现了国家重视扶贫工作。我国的扶贫工作措施,从开始的直接给钱、给物资,然后是通过项目进行扶贫,到十九大以来的产业扶贫、易地扶贫、生态扶贫、健康扶贫、旅游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消费扶贫等全方位、多方式的扶贫措施,它反映出中央一直高度重视贫困群众,一直希望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状态。其次,这些政策出台体现了我国扶贫工作手段的日益多样化。之前采用项目扶贫方式“授之以渔”初衷是好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地方均适合项目扶贫。比如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交通不便、土地贫瘠、耕地少、缺水等,农业生产条件本身就恶劣,很多农业项目难以实施,而对于这些地方,易地扶贫就是一个良好的扶贫手段。
要推动这些扶贫政策扎实落地,首先,以考核实现真抓实干。当前脱贫攻坚的工作手段很丰富,参与脱贫的基层领导干部就不能以工作手段不适用为由卸责,将脱贫工作失败归咎于客观因素。因而需要加强对脱贫工作的考核,制定指标,包括定性和定量的,确保脱贫工作落地生根。其次,做好扶贫的配套辅助性工作。例如金融扶贫,金融企业要扶持贫困群众,其中一种方式就是给不具备贷款资格的贫困群众放贷,这无疑会加大银行的坏账风险。所以针对金融扶贫,需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如央行放低对银行核心资本、拨备覆盖率等要求,从而使得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有动力参与到金融扶贫中来。
主持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攻坚期内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后,相关扶贫政策保持稳定,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研究解决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众缺乏政策支持等新问题。及早谋划脱贫攻坚目标任务2020年完成后的战略思路。贫困人口返贫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您对攻坚期后的扶贫战略、扶贫工作有何想法和建议?
林江:贫困人口返贫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脱贫不稳定导致返贫。这是数字脱贫、指标脱贫造成的,换言之,把本来没有真正脱贫的人口算成脱贫人口了,最终还是会作为返贫户重新纳入贫困人口的统计之中。二是偶发因素导致返贫。例如因病返贫,甚至因病导致新的贫困人口的出现。
对攻坚期后的扶贫战略、扶贫工作的想法和建议如下:首先,务必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扶贫工作的首位,做好贫困人口统计等基础性工作;其次,注重扶贫的长远效果,不应急功近利,巩固广大农村居民脱贫致富的基础;再次,建立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长效机制,例如深化改革我国大病医疗、医疗救助的机制和体制,包括通过保险机制为贫困人口加上一份商业性质的补充医疗保险,增强贫困人口抗衡医疗费用上升的能力;最后,探索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的机制和体制,激励和引导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各种扶贫攻坚活动,包括就业扶贫、产业扶贫、公益扶贫等,确保贫困人口的发展需求与社会帮扶的政策和环境实现无缝对接。
汪冲:贫困人口返贫的主要原因在于个体或组织尚未形成足够的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缺乏长效的扶贫政策又加剧了贫困人口返贫的可能性。
对于攻坚期后的扶贫战略和扶贫工作的建议包括:
在个体层面,树立长期和常态思维,以代际为时间周期,重点通过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技能培训和就业辅导等公共服务包的精准供给,提升个体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允许“试错”式学习,提升个体知识素养和特色技能及其在代际的传承。
在微观组织层面,重视培育发展贫困地区的基层经济组织,通过财税、金融和产业政策,助推形成特色业态、产品和品牌。在吸引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社会组织参与扶贫的过程中,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这一导向,注重使用政府外包、政府购买、公私伙伴关系等新型手段。尊重价格信号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让企业和社会组织与扶贫对象的合作行为不断得到市场检验和锤炼,形成真正的竞争能力和比较优势。
在宏观层面,应当对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消费政策等展开持续、常态化运用,同时,在总结易地扶贫经验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区域发展定位、城镇和乡村规划,以及经济建设布局,促进贫困人口向发达地区、城镇、人口密集点进行转移、集聚和就业生活,实现良性流动与资源优化配置。
姜爱华:贫困人口返贫的主要原因:一是市场条件的变化,二是因病返贫。
市场条件的变化主要指农业产业层面。农业产业受市场波动影响大,很可能随着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导致原来盈利的项目变成亏损,特别是多个地方同时扩大某一种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导致价格下跌。比如广西砂糖橘,2018年由于种植面积过大,导致价格下降。当价格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严重打击农民种植的积极性。这就要求地方在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时,既要考虑达到一定的规模,更要考虑三方面问题:一是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要考虑从长周期来看,产品的市场规模到底有多大,产业发展的空间到底有多大。二是农产品深加工问题。很多农产品不容易保存,鲜果需要在一定时间内销售。当规模上去了,市场又比较远,就需要考虑引入农产品的深加工企业。三是农业组织化问题。个体农户面对市场波动基本是没有抵抗力的,多年的获益很可能在一次市场波动或者一次病虫害爆发就全赔进去。而将农户组织起来,建立一定规模的合作社可显著提高抗风险能力。目前合作社往往以村为单位,进一步发展要尊重市场规律,鼓励支持合作社不断壮大规模。
因病返贫主要指农户个体层面。其实不仅仅是贫困户,即便是在贫困线上的一般农户,如果主要劳动力得了难以医治或者需要长期治疗的大病慢性病,返贫的几率都很大。据有关统计,因病几乎是返贫的最主要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把基层医保进一步做实做好,提高大病和慢性病的保障水平。同时,建议重点加强对贫困地区产前检查的补贴力度,提高产前检查率,进一步促进优生优育。对一些重点检查项目,鼓励更多地予以免费。主要考虑下一代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如果孩子有出生缺陷,不仅会极大增加家庭的负担,更会让一个家庭看不到希望。一些贫困地区由于交通条件很差,婚姻选择范围有限,尤其要加强这一点。
张洪辉:贫困人口返贫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因病返贫。当前各个地区医疗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但是医疗费用也越来越贵。虽然国家发改委等政府机关多次降低多个种类医药价格,但是医药企业通过各种手段提高药物价格,导致医药价格居高不下。这对于患有慢性病的贫困人口,无疑是一笔巨大开支。例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曾发布的数据显示,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人口占整个贫困人口的44.1%,涉及近2000万人,其中患有重大疾病和慢性病的有734万人。二是脱贫不稳定导致返贫。为了完成脱贫任务,有的基层可能会过于看重数字考核,想尽办法把刚刚达到脱贫条件的困难群众从贫困档案中删除。然后这些困难群众由于经济收入不稳定,又没有了脱贫工作组的帮扶,很容易在第二年又返回贫困状态。
关于脱贫攻坚后扶贫工作建议,本人认为:首先,建立制度性的扶贫工作机制。中央制定的2020年解决贫困问题是一个大战略,那么在2020年之后又出现的贫困怎么办?应该通过这些年的扶贫工作,总结相应的工作经验,找到扶贫工作规律,建立制度性的扶贫工作机制。其次,积极加大思想宣传力度,解放贫困地区、贫困群体思想。思想贫困是贫困群众一个重要特征,很多贫困群众宁愿当懒汉,也不愿意出去打工养家。随着经济发展,体力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会越来越高,只要愿意干活,不愁没饭吃。所以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让贫困群众有意愿改变自身状态。最后,加大对贫困地区人口、贫困群众的职业培训工作。贫困地区人口、贫困群众虽然有意愿出去打工,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但由于没有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还是赚不到钱,收入较低。为此,要对这些人进行职业培训,让他们有一技之长,从而有安身立命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