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羿葶 陆 琦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1)
林本源是林姓家族事业的总称。林本源庭园坐落于新北板桥旧街区西侧,俗称林家花园,全园面积总计占地约1.83万m2。人称于光绪19年落成的林家花园为“园林之胜冠于北台”。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林家来台之祖林应寅由福建漳州府龙溪县白石堡迁至台湾,初住淡水厅之新庄,开设私塾以教导学生,不久后便回居内地。其子平侯留在台湾经商,数年后,稍有积蓄的林平侯即独立经营米业,营帆船货运,往来南北洋,渐成北台巨富。至40岁的林平侯衣锦还乡,因纳捐而获得官职,官至柳州知府。林平侯于道光期间带着家人迁居板桥,并建下宅院之始弼益馆(今已拆为停车场)。
咸丰三年(1853年),时年正逢漳泉械斗、闽客械斗,林家第二代林国华、林国芳建下三落旧大厝为保护家人。光绪年间,林家第三代林维让在漳泉械斗后为促和平,嫁妹于泉州籍举人庄正,并开始着手经营花园。林维源在林维让过世之后,继任族长。因辅佐当时的台湾巡抚刘铭传,成为社会上的领袖人物。
根据林家家族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经过三代人之手,因园主的所需求的功能,其花园构筑也会因此而增改(见表1)。最后耗
时四十余年,林家花园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才完成。以游廊串联为终止,形成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林家花园空间(见图1)。
表1 花园建造时间表
庭园需要具有适应园主生活和生活需求的功能,结合一些水石植物,增加内庭的自然气氛,增强其观赏价值,因此对于庭园空间,以建筑空间为主,水石花木等景物为次。
夏昌世先生、莫伯治先生于《岭南庭园》一文提出岭南私家园林的庭园依照构成要素可以大致分为平庭、水庭、石庭、水石庭和山庭5类。按照庭院的平面形态基本分为方庭、曲尺庭、凹字庭和回字庭等4种。至于庭院的组合形式,可分为单庭、并排、串列、错列和综合等4式[1](见图2)。
因为二楼封闭,现仅以一层平面考虑。根据夏、莫二人所述理论,结合当时建成花园的出入口,得到以下花园游览动线图(如图3所示)以及空间分割图(见图4)。
林家花园内游廊的路径环绕在空间边缘,这种迂回的方式,有意的拉开人与景之间的距离,使得在观者不断的运动中可以多角度的识读空间。这种做法,在余荫山房和可园都可发现。余荫山房中使用必须环绕庭院中央的方形水池,才能从临池别馆到达深柳堂;可园中的回廊也是连着建筑群组,尽量避免直接穿越中央的大庭院。
一区:由汲古书屋和方鉴斋组成的错列式庭院。方鉴斋前有一方形莲池,池中有水榭戏台。
二区:包括来青阁及香玉簃皆为赏景待客之所,此区为并列式的庭院类型。
三区:以观稼楼为主的串联式庭院。近可俯视北面之榕荫大池,远可眺稻禾田园景观。
四区:以水体、石塑为主的单庭式水石庭。此区被称为“榕荫大池”,有着全园最大的灰泥所塑假山群,自东向西,连绵一气。型仿漳州龙溪故里山水的假山群,通过此法来展现其思乡之情。
五区:包括作为宴客的定静堂和月波水榭。月波水榭是位于海棠池的双菱形水榭,为林家妇女活动的场所。
岭南,古称南越,泛指我国五岭以南的地区。清朝初期,珠江三角洲地区文化也相应繁荣,经济较发达,私家造园的影响逐步扩大[2]。 而为修建私园所需要的金钱与时间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若能建私园,非富豪、巨商、显官不可。
在此背景下,台湾园林中园主的社会角色,关系园林风格颇深。此巨资构筑可见其家世显赫。回顾林家背景,林家热心于国家及社会公益:林应寅有着学者及官职之背景;林平侯为巨富;林国华、林国芳为漳泉械斗之漳族族长;身为举人背景的林维让促和平,设学校,帮助官方平定民变被授予官职;林维让出资捐助台北府城也被授予官职。这使得我们从林家历史切入,会更利于对林家花园的研究。
林家作为富商之园,主要为私用与社交宴客之用,追求的是感官的刺激与体验的丰富,其中负责构成游园动线的游廊紧靠各个庭院,组织起每个独立的院落,分割形成了林家花园的空间,共可分为:“书斋区、赏景区、俯眺区、思乡区、宴客区”五大区,然而各个区又不止有一种功能,皆可作休憩、观戏、赏景、待客之用。在游览时,可以感到建筑与景观组合排布的多样变化,极具灵活丰富:书斋区通透而静谧,两座书房各自组成不同造景元素的小园,而这两个小园组合成变化丰富的空间区;赏景区延续而多彩,来青阁和香玉簃的小园组成虽为并列,游园的路线也并非单一,但都强调了建筑前方的植物造景;俯眺区紧密而清静,观稼楼的小园是以建筑、围墙组成的具有内向性的静态空间,园内辅以植栽为点缀;思乡区流动感而富有情趣,池中池边都有亭子作为点缀,围绕融合在山水环境里,形成视觉聚合的效果;宴客区则是层次感而亲近,定静堂和海棠池各自组成的小园空间路线稍显曲折,景观印象变化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