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哭嫁歌中看土家族婚俗文化
——以歌曲《阿妹出嫁》为例

2019-03-22 01:50周汪洋安徽省徽州学校
艺术家 2019年2期
关键词:养育之恩阿妹婚俗

□周汪洋 安徽省徽州学校

一、土家族最为独特的民族特征

哭嫁歌的形式一般为两人对哭唱、一人单哭唱、几人轮流唱(姑娘哭唱一句,母亲唱一句,姑姑、姨母哭唱一句,姐妹、长嫂各哭唱一句)、领公众唱,哭嫁歌有唱有哭,内容包括“女性哭泣的母亲”“母亲哭泣的女人”“哭祖宗”“哭陪客”。在一般情况下,“阿姨”“哭十姐妹”等贯穿于结婚的每一个环节。这些有着浓郁当地民族特色的民歌说明,不同风俗影响下最终形成民歌、民俗二者密不可分的文化统一。

二、土家族“哭嫁歌”音乐特征

(一)歌词特征

土家族哭嫁歌内容丰富。这类歌曲带着哭腔,歌词的贴切实际,演唱时哭声悲切,使听者不禁心酸泪流。有些哭嫁歌表达出嫁的女儿对父母的不理解,对亲人有抱怨之情,新娘发泄这些委屈心情,埋怨父母不该将自己嫁人。其歌词多用顺口溜形式,两句为一小段,上下句要押韵,一般歌词为传统模式,也有姑娘触景生情即兴创作。

(二)旋律特征

哭嫁歌的歌词会随着参加哭嫁人物的身份而变换,歌曲的曲调一般不会大变,一般在一户人家出嫁仪式过程中,哭嫁歌的旋律是相同的。

(1)旋律以分解和弦进行,通过5、3、1三个和弦音构成旋律的框架,并组合成新的材料片段继续发展,音乐结构简单。由于歌词是即兴演唱,所以旋律没有严谨的对称性。(2)旋法特征上大多以级进为主。研究旋法能看出哭嫁歌一般以平缓级进行为主,起伏较小,不会有超过五度的大跳,类似宣叙调风格。(3)旋律与歌词具有一致的色调效果。歌词热情奔放,旋律走向就多以高音为主。哭嫁歌有哭有唱,有悲有喜,不是单纯的诉说,也不是单纯的哭泣。它结合了动听的音乐抒发感情。因此,哭嫁歌有“中国式的咏叹调”之称。(4)有曲牌体的特性。哭嫁歌的音乐都有曲牌唱词和固定的章节。唱腔旋律基本为五声调式,旋律会随着唱词发生变化,最终以回归调式主音结束。

(三)唱腔特征

哭嫁歌唱腔最显著的特点是歌唱过程充满黯然神伤的情感,演唱者泪眼婆娑,带着哭腔,形成了哭腔中现实的颤音,这种“颤音”令人感动。此外,在演唱时,演唱者还会发出抽泣的声音。哭嫁歌的演唱形式为边哭边唱,有一人单独演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等演唱形式。演唱比较讲究规律性的歌节和唱词结构,在姐妹对哭唱中还形成了多声部音乐形式。

三、以歌曲《阿妹出嫁》为例

(一)歌曲《阿妹出嫁》简介

民歌《阿妹出嫁》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土家族音乐。歌曲没有具体说明是哪一位新娘出嫁,而是用“阿妹”代表所有待嫁的姑娘。这也是在描述一种习俗,使歌曲增添了一种新颖的韵味。作品以土家族姑娘特殊的“哭嫁”风俗为题材,描绘了出嫁新娘与家人告别的不舍之情,展现了一幅别样的民族风情图。

(二)歌词中体现的婚俗文化

《阿妹出嫁》歌词如图1。

图1

“阿妈的乳汁把我养大,阿妈的背篓把我背大,出嫁了谁给阿妈梳白发,出嫁了谁与姊妹说悄悄话。”“养育恩,离别情,歌声中更难舍,我的山寨我的家”。这段歌词表达了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和亲友之间难舍难分之情的同时,体现其孝、忠的伦理价值。在生命成长过程中,儿女体会最深的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最难释怀的也是难以报答这份养育之恩。这首歌以最平实的语言表达了新娘对亲情的深深依恋。

四、哭嫁歌的研究价值

哭嫁歌是土家族婚俗中生动社会历史价值的文化体现。土家族哭嫁歌帮助研究人员研究土家族的社会和历史的变化以及土家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婚姻习俗。土家族妇女对待婚姻的态度本身就特殊的婚姻习俗,这一现象历史悠久。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文化传承性,土家族的哭嫁歌没有通过文字,而是靠着口头形式流传下来。哭嫁歌展现着土家族的文化的悠久历史,并为中国文化注入更多新鲜血液。哭嫁歌的歌词大多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表达了儿女对父母的感激和悲伤之情。哭嫁作为一种原始文化,也反映出历史中的封建等级制度,体现当时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现象。

猜你喜欢
养育之恩阿妹婚俗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让新“婚”尚为爱减负
看阿妹
苗家小阿妹
瞿重新
阿妹的心
苗家小阿妹
活着还能保持这些
成人礼
少数民族婚俗旅游价值分析及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