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2019-03-21 01:03冯艺
现代交际 2019年2期
关键词:导师制导师院校

冯艺

摘要:导师制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其先进的一面,也有其局限性,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有其必要性,本文对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的意义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分析。

关键词:导师制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2-0208-02

一、导师制的起源与发展

导师制是一种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是其核心宗旨。导师制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内涵修养。导师制于14世纪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由牛津大学新学院的创办人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首创,当时主要是以个别辅导的方式对研究生进行专业指导,进入现代后,导师制的特殊优势也逐渐引起了国内部分学者的关注,部分高校开始进行小规模尝试。导师制引入国内初期,绝大部分高校都是将其用于研究生教学,后来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大学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校也开始尝试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但是高职院校中采用导师制的少之又少。

二、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逐渐变化,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普通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准入门槛逐年降低,给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带来了沉重压力,如何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更多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的优秀人才,成为广大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可以探索和尝试适合于自身的新型管理机制,将导师制和高职院校原有教学管理机制有机融合。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标准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在高职院校中引入导师制培养模式,是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可以大大加强教师与学生的联系,有利于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之间的责任感,形成“教师想教、学生想学”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对于构建“学徒制”式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格局,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1)实施导师制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实行导师制,表面上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一位引路老师,这个引路老师的引导是多维的,从学业水平上、从观念认知上、从心理健康上、从职业规划上引导学生,导师和学生之间的理想关系是亦师亦友的,随着师生在学习生活中交流次数的增多,交流内容的深入,导师可以逐渐掌握学生越来越多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能够针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职业上的困惑、思想上的波动、心理上的困扰等方面给予及时指导和帮助,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人生发展规划。

(2)实施导师制对师生的教风学风有积极作用。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低,教师在教学中会遇到不少困难,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热情会逐渐下降。深入推进导师制,是对教师教书育人“三识”的深入强化。“三识”即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规范意识,是做教师的最基本职业素养。对于一名教师来说,“三识”就能决定他的教学风格和日常教学的用心程度,也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听课兴趣。教师的“三识”越强,学生的学生态度也会越端正,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会越容易养成,不知不觉中就能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3)实施导师制对学生个性化培养具有积极作用。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是多元化的,有高中生,有三校生,还有中高职贯通生等不同类型的学生,不同类型的学生知识基础也不同,上下跨度非常大,传统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和社会多元化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应当具备特定岗位所需要的“一技之长”。因此,在对学生个体差异认知的基础上,实施导师制模式,因材施教、实行个性化培养,可以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動性和内在潜力,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三、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应解决的问题

(1)转变教师固有观念。在高职院校教师的普遍认知中,教师的职责就是上课,其他事情都不用负责,管理学生是辅导员的责任,大学生绝大多数都已经成年,应该自由发展。而导师制的实施对广大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们要在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之余,兼任学生的导师,学生从一名到数名不等,教师们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这些都给教师带来额外的负担,教师会带有抵触情绪。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实施导师制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教师对于导师工作的认识程度有限,没有准确地认识到导师制的意义,没有清晰明确的工作任务和目标,这些都将导致教师们不能很快地进行角色转换,不能尽快适应导师身份。

(2)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增加教师数量。师资结构和水平一直制约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在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的过程中,这一制约也同样存在。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是导师实施的前提。教师也是人,时间和精力有限,如果教师数量不足,一名导师需要指导的学生太多,难免出现分身乏术的情况,对学生的教学和辅导不可能非常细致耐心,那么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交流的学生可能得到指导的机会就会少很多。如果仅仅片面追求导师数量,表面上每个导师都只有少量的学生,但是如果教师素质不高,滥竽充数,指导学生变成敷衍了事,反而浪费学生们宝贵的时间。高职院校推行导师制的过程中,不但要保证教师数量,找到合理的师生比例,也要保证教师的质量,一方面实行严格的遴选制度,另一方面加强教师能力培养,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给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的导师。

(3)明确导师职责范围。导师制是班建制与辅导员管理模式的补充和完善。导师工作与辅导员工作是各自独立同时又有重叠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学生成长过程。辅导员的职责主要在常规管理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两方面,而导师则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业规划、能力培养、职业规划和部分心理辅导等,二者工作的主要重叠部分就在学生心理辅导这一部分。大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逐渐定性的关键阶段,心理是否健康对学生的影响将是伴随其一生的。导师与辅导员应建立沟通机制,定期交流学生的心理情况,导师还应在辅导员进行普遍教导的基础上,针对自己教导的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形成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合力,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

(4)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体制和激励机制。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全面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等于是在原有教学工作外增加了很多额外的工作,很多导师并未形成工作惯性,积极性也不高,在实际工作中很容易产生懈怠,这时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体制和激励机制,通过质量监督机制对各位导师进行评价或评分,对于表现一般的导师,帮助他们找出缺点,加强培训,弥补不足;对表现优秀的导师,通过激励机制进行合理的奖励,提高导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导师的工作是一种主观性工作,他们的工作效果具有反复性和长期性特点,而且不容易量化。因此,建立对导师工作的质量监督机制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仅仅采用量化评价方法,无法保证评价的正确性和真实性,目前来说比较恰当的还是以激励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促使导师对学生发自内心地关心和重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www.moe.edu.cn/srcsite/A07/moe_953/moe_958/201508/t20150817_200583.html,2015 -07-29.

[2]袁畅,石兰东.高职院校深入推进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为例[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14-16.

[3]钟燕瑾.高职院校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6(8):150-155.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导师制导师院校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