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鸣 张峰 王洪彩
课 题:本文系山东省高等教育人才研究会2017年立项课题“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实证研究”(编号:RK17-5)、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2018年立项课题“高校不纳入编制管理后教师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编号:18-ZZ-GL-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无论是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还是深入内涵式发展,除了需要有一支专业化的授课教师队伍之外,还需要有一支专业化的管理队伍,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和日常管理提供专业、高效和优质的服务。然而,由于我国高校转制发展历史、吸引高层次人才并帮助其配偶就业等因素,我国部分高校的管理人员普遍存在学历层次较低、专业不对口等问题。除此之外,高校为了激励教科研一线的教师,在薪酬激励、职称晋升等方面制定的各项政策,也尽可能地向一线教师倾斜,使得大部分处于管理岗位的管理人员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看不到希望,无法激励其在管理岗位上深入思考、发展,因此很多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较低。同时,管理人员带给学校的效益并不像教科研成果那样显而易见,大多数高校也没有动力提高本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这就造成了高校在未来发展的瓶颈。
而管理队伍是高校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承担着学校管理和服务的重任,在高校的建设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肯实干、善合作、能创新、相对稳定、富于活力、持续发展的管理队伍,学校的正常运转就不能维持,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为空谈,学校的战略目标更是不可能实现。
二、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的意义
在已有的对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研究中,徐霞指出管理专业化应包含的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管理工作应该是一个由专业人员所从事的职业;二是从事该工作的人要有专门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若看第一个条件,可以发现,尽管高校中部分教师存在“双肩挑”,既担任行政职务又讲授学科理论,但终究是少数,很多高校做到了“由专业人员所从事的职业”。但是我国高等院校中,开设的专业虽然有近千个,但是并没有专门的“高校管理学”或近似的专业能够提供理论知识教育。而相近专业,如“公共管理学”所强调的公共性等又与高校相对行政化的管理体制相区别。因此无法习得专门的理论知识,只能从相关知识学科中迁移知识,理解高校管理。所以说,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是一个不断的实践过程,发展和获得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一个过程。
也有不少学者将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分为三个方面来理解,比较典型的是洪茹燕和武晓平等。前者认为,专业化包含以下三方面:专业知识或技术、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职业道德以及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后者则认为专业化体现了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三方面的内容。洪茹燕和武晓平等在道德素质(职业道德)和专业技术(知识)等方面达成了共识,但是仍存在一点差别。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专业化,根据社会分工理论来讲,它必须能够与其他职业区分,因此洪茹燕认为“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一点有其理论意义。但是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在我们国家,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我们所培养的一定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也必须要讲政治。综合分析,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要包含:专业条件、职业精神、价值传递和独立自主性。
因此,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是在高校中专门从事管理工作人员所具有的可以传递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且能够区别于其他教学老师的不断学习、获得、更新专业的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但需要管理人员自身去努力,而且需要高效管理部门能够有动力、去有意识地影响管理人员去提升自己。
三、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的动机与路径分析
高校是由真实的人组成的,因此,每个人对不同层次的需求,可以抽象化、概括化地成为这个组织的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虽然作为分析人的动机的一种理论,但是高校这一管理组织,是由众多的人作为个体组成的,因此可以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的动机。
1.生理需求
作为一个人首要考虑的需求是如何在这个世界生存下去,而一所高校,即便当前我们国家还没有建立高校退出或淘汰机制,也应该考虑如何生存下去的問题。毕竟我国正规高校有七百多所,如果加上能够招收本、专科学生的高职院校和相关的科研院所,拥有一千所人才培养机构。因此,高校的生存竞争是激烈的。所以高校首先要做到的是如何在这一千多所的同类竞争中生存下来、活下来,才能继续讨论接下来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提高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使得高校管理更加贴合新时代高校建设的要求,能够为高校管理决策人员提供更科学、更有利的决策建议,对于一所高校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高校管理人员加强专业能力,不论是加深理论水平洞察高校发展的时机,还是提升实践能力,在高校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发现不适宜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从高校管理的专业化方面提供建议,进而影响高校管理决策者的决策,对于一所高校能否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符合时代潮流具有重要意义。
2.安全需求
人只要能生存下去,解决了生存的问题,下一步就是思考如何生活,在生活中不会被意外所打倒,即生存有保证,这就是安全需求。作为高校来讲,若是要想在未来持续地生存下去,最重要的是有足够的口碑吸引学生,要通过高校高层次的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让相关学生积极关注。
提高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树立和深化正确的职业道德和不断提升职业素养,使得管理人员不但为一线教师服务的时候春风化雨,让一线教师体会到学校对其的重视,也要让来打交道的学生感受到学校的人情味,从内心真正认可学校,并在毕业后推销母校,有利于高校的持续发展。一线教师得到管理人员的尊重,便能带来更高产的教科研成果,提升高校的实力,可以吸引更多的国家政策资源倾斜;培养的学生走向社会,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扎实的专业功底,雇主就会对高校有更好的认可,下一次继续校招,稳中有升地提高就业率,使得更多的学生向往高校。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使得高校得到社会认可的程度越高,从而得到有效资源越多,反过来亦有助于提升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循环往复,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3.社交需求
人需要被社会接纳,不希望成为社交圈中的透明人。高校也希望能够被社会接纳,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
提升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打造具有标杆意义的高校管理团队,使得高校在业界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会吸引更多的高校同行来校学习,交流经验。正如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得那样,拥有比较优势可以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收益,高校较高层次的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相对于其他高校来说比较有优势,该高校可以在高校交流中获得比较效益,从而不断地做大做强,获得更多的认可。
4.尊重需求
一个人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重视,对于高校来说也是如此。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17年年底“双一流”名单的制定。无论是“一流高校”还是“一流专业”,进入到“双一流”名单,就意味着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认可。
高校的本质是创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使得高校具有更高的管理专业化水平,能够更加有效地去处理日常事务、创造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契合高校本质,获得社会的重视和认可。“双一流”名单的动态性,要求每一所高校,既不能因为进入名单而妄自尊大、故步自封,也不是说未进入名单的高校就一定技不如人、妄自菲薄。在下一次“双一流”名单评审公布前,每一所高校都要采取措施,对照检查自己的不足,提升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等,争取进入到下一批“双一流”名单,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
5.自我实现需求
我国近千所高校,校史百年的也就几十所,为什么历史上有的高校即便存在很长时间,到现在也没人去和它“攀亲”?为什么有的高校即便是转瞬即逝,到现在也有很多高校与它有渊源?正因为那些做出来名垂青史的贡献。
提升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打造一支识高校、知高校、懂高校的专业化管理人员,才能够使得高校名垂青史。作为高校管理人员,我们可能很难成为如蔡元培、胡适等那样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之人,但至少也要在日常管理中,勤思考、勤学习相关的高校管理理论,从实践中、从历史中学,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才对得起高校管理人员的身份。
四、小结
当前,不少高校还未认识到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对高校发展的意义所在,因此没有动力去提升高校管理人員专业化水平。本文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了提高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的动机与路径,以期这一个议题能够得到高校的重视,下工夫去提升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从而为高校的发展和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辉煌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吉春.新形势下高校如何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基于校级管理人员专业化能力的分析[J].管理世界,2016(12).
[2]武晓平,傅伟.高职院校行政管理队伍专业化探索[J].职教论坛,2014(17).
[3]聂伟进.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江苏省11所高校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10).
[4]徐霞.论高校管理专业化的必要性及实现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2011(1).
[5]洪茹燕.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与高校竞争优势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5(5).
(作者单位: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