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作文教学要改变学生议论文写作中普遍存在的“事实论据叙述不严谨,不能透彻证明观点”“一些与观点无关的句子,造成论证不够集中”“对事实论据不会合理分析,造成论证不深刻”这三个问题,日常作文训练中应该有意识引导学生聚焦关键词语,即:以观点或关键词语为核心,准确选择和叙述事实论据;以观点或关键词语为标尺,剔除无关观点的语言;以观点或关键词语为焦点,对事实论据进行精准的推理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关键词语;事实论据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无论是任务驱动型作文,还是新材料作文或者命题作文,议论文的论点始终是一个完整的叙述句,它以若干关键词语建立抽象的意义联系。如2018年北京高考作文以“新青年”与“祖国发展”“成长”建立意义联系,江苏高考作文材料以“语言”与“生活”“生命”“文明”建立意义联系。议论文写作的主要目的,是以论据的运用与分析,让关键词语之间的联系具体、严谨。因此,这些关键词是议论文的核心和灵魂,关系到论据是否妥当、论证是否严密的问题。可见,以论点关键词语为切入点,精准诊断作文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开展针对性训练,掌握准确运用论据的方法,是提高作文训练效果、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以一次作文训练为例,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学生作文与存在问题
(一)作文训练内容
学生作文的写作任务是2018浙江省高考作文材料:
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
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二)学生代表作文
浙江精神
1.浙江文化历史悠久,孕育了代代人,孕育了代代思想,也形成了特有的浙江精神,在浙江文化的滋养下,一个个独特的故事被书写下来。
2.黄宗羲,浙江余姚人,在明清思想活跃之际,提出了他的思想学说。他精研天文数学和地理,是浙江东学派的创立者。他敢于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君与臣就像是一起抬木头的人,他们应是平等的。他进而又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提倡建立天下之法,同时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这使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的思想传承与流传也为后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可谓意义重大。
3.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一个伟大的作家、思想家。他发表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揭露了当时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他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借阿Q描绘出中国人麻木愚昧的那些民众的形象,体现了当时封建制度压迫下的黑暗社会。阿Q所谓的精神胜利法,表现了被压迫者身上无可救药的精神病态。他希望通过描画这些“沉默的人的魂灵”,让人们意识到当时腐败不堪的现状,从而反省自身,扫除愚昧和麻木,唤醒国人。鲁迅是照亮黑暗社会的一盏明灯,他用笔与之战斗,用笔唤醒国人的思想。
4.在人才辈出的时代,马云在杭州创立阿里巴巴,他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为首富。他所拥有的一切,不是轻松获得的。他经历了种种挫折与磨难,但一切都没有真正绊倒他。他的坚持值得学习。
5.古往今来,浙江创造了代代传奇,有为众人所知的伟人,也有默默奋斗的平凡人。王冕忘我写字,错将墨水蘸馒头吃了进去。他家有一方池子,是他用來洗毛笔,后来成了墨池。他的认真促进了他成为书法大家。一位平凡的杭州大学的宿管汤杏芳,在六年间创作了六部长篇小说。其中,《浮萍本无根》竟达到44万人次的点击量。她敢于挑战自我的励志故事触动了很多人。
6.浙江辈出的人才书写了许许多多传奇,他们都有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他们特有的精神与思想也影响了许多人。浙江文化,源远流长。
(三)作文问题诊断
以浙江精神的三个关键词“实处”“前列”“勇立”衡量此文的事实论据,学生会明白,这篇论据丰富、语言流畅的作文,事实论据没有紧扣关键词,没有突出浙江精神的“实处、前列、勇立”。很多学生都存在这样三个主要问题:事实论据叙述不严谨,没有紧扣关键词,造成论据游离于观点之外,不能透彻证明观点;写作比较随意,与关键词语无关的句子较多,造成话题散漫,论证不够集中;对事实论据缺乏必要的分析,造成论证不深刻。
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学情诊断后,教师必须发动学生以“事实论据紧紧围绕关键词语”为任务,通过叙述论据、补充论据、移用论据等方式,充分发挥论据的论证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修改语言表达,让论据围绕关键词语
以关键词语为诊断标准,高三学生很快判断出第二小节“在明清思想活跃之际”“君与臣就像是一起抬木头的人,他们应是平等的”无关浙江精神,应该删除。“他进而又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提倡建立天下之法,同时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没有突出“前列”“勇敢”,学生改为“他很早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提倡建立天下之法;很早就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让两个“很早”凸显“前列”这一关键词语。
第三小节“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一个伟大的作家、思想家”是人物介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是作品评价,都无关浙江精神,应该删除。《狂人日记》《阿Q正传》两个论据在叙述时没有突出“前列”“勇敢”。所以,学生修改为:
鲁迅发表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第一次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他的小说《阿Q正传》借阿Q这一文学形象,第一次揭露国人自欺欺人的精神畸形,呼唤人们警惕封建文化,直面惨淡人生。
第四小节“马云”论据中,“在人才辈出的时代”“成为首富,他拥有的一切,不是轻松获得的”与“浙江精神”无任何关系,其余语言也没有紧紧围绕浙江精神的“勇”“先”。师生讨论后修改如下:
面对种种怀疑,马云创立了中国第一家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方便商家把众多商品拿到网上销售,扩大了销售渠道,节省了销售成本,降低了商品价格,方便顾客购物。电商、微商这种新模式,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成为世界商品销售的样板。
第六小节“王冕”论据中,“古往今来,浙江创造了代代传奇,有为众人所知的伟人,也有默默奋斗的平凡人”无关浙江精神,应该删除,让议论文字更集中。“忘我写字,错将墨水蘸馒头吃”“墨池”没有突出“勇敢”“前列”,学生修改为:
诸暨三贤之一的王冕,是最先画墨梅的画家之一,是出以千枝、缀以万花,长枝处疏,短枝处密,创造梅花新审美风格的第一人。人们说到梅花,就想到王冕;说到王冕,就想到梅花。
与原文比较,修改后的语言紧扣关键词语,让浙江精神有了具体的事实支撑,论证效果明显。只要抓住关键词语,语言修改并无多少难度。这种反复的、针对性的训练,能让学生思维严密,克服下意识的写作习惯。
(二)补充事实论据,让思维聚焦关键词语
学生写作时,经常出现运用论据目标不明、堆叠事实而缺乏必要分析等问题。教师应该发动学生补充事实论据,训练运用论据的方法,提高论证的准确性。依据“前列”“勇立”等关键词语,师生不难找到其他浙江人走在时代前列的事实论据:王国维、蔡元培、钱学森、屠呦呦、潘建伟、义乌小商品、五水共治……
训练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把思维聚焦关键词语,并以精准文字叙述论据的习惯。在“浙江精神”中,就要聚焦、突出“前列”“实处”等词语。教师点拨下,学生基本能做到聚焦: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倡导“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力排众议,坚持聘请新文化、旧文化学者同时执教,让北大成为新文化的源头。(“倡导”“力排众议”“坚持”等词语,紧扣“勇”“前列”)
新中国刚成立,钱学森、钱三强、赵忠尧等浙江籍科学家就毅然放弃优渥的国外生活,回国投身国防科研,是“两弹一星”的功勋。(“刚成立”表示回国之早,“功勋”表明作用之大,体现了“前列”)
义乌小商贩从一枚针线一团鸡毛中寻找商机,造就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温州人以小家电寻找致富道路,开创温州模式。(“寻找商机”“开创温州模式”突出了“前列”)
浙江籍教授潘建伟率先在世界上实现量子保密通讯,走在量子技术实际运用的前列。浙江籍科学家屠呦呦2015年10月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成为中国科学家获诺贝尔奖的第一人。(“率先”“第一人”表明浙江科学家走在科研前列)
浙江“五水共治”中的河长制在全国推广,为治理水质做出极大贡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引领全国。(“推广”“引领”突出了浙江的生态建设走在前列)
补充事实论据,学生就掌握和巩固更多的事实,也能紧扣材料或论点的关键词语组织语言。两者都促进了学生精准写作,让训练更加有效。教师不妨每天让学生在报刊寻找百字左右的事实并摘记,以丰富论据积累;经常提供一個观点,让学生叙述相关论据,提高学生叙述的准确性。
(三)分析事实论据,让关键词语凸显意义
对事实论据的意义或危害进行简要的分析,是重要的论证过程。不少学生往往堆叠事实,而不加分析。教师在作文点评、批改中,应该有意识强化这方面的训练,让论证更充分透彻,让关键词语的意义不断凸显。“对浙江精神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就必须通过分析事实论据来实现。分析的基本方法,就是依据事实论据的特征,推论其社会意义。教师引导下,学生明确了任务,就能进行基本的分析:
鲁迅反对封建文化,呼唤国人觉醒的意义:传播先进文 化,追求人格尊严,表现出他坚忍不拔的民族担当。
蔡元培“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意义:传承传统优秀文化,吸取西方先进思想,建设一流大学,表现出他服务国家建设的家国情怀。
钱学森、赵忠尧等回国研究两弹一星的意义:忧国忧民,国家为重,表现了他们以科学报效祖国的无私坚韧。
义乌小商品、温州模式、潘建伟、屠呦呦的意义:突破思维,创新方法,表现了艰苦创业、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
针对性和常态化的训练,费时不多,能够及时呈现问题,促使学生通过训练习得好方法、养成好习惯,让写作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实在很有必要。
三、论据巧妙移用,提升语言和思维品质
针对学生事实论据叙述偏离关键词语的问题,教师应该追求写作训练的连贯性和梯度性,让学生在反复运用类似事实论据的过程中,养成聚焦关键词语的习惯,提升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
为了提高学生运用事实论据的能力,点评课后,新的训练任务是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审题没有难度,材料里“被需要”和“价值”两个关键词,是寻找事实论据的钥匙。为降低寻找难度,教师设计一个问题:运用于浙江精神的鲁迅、蔡元培、钱学森、潘建伟等论据,是否能够运用于这篇作文?教师不急于让学生得出结论,而是列表让学生试着完成填空,以紧扣“被需要”“价值”这两个关键词语。
学生完成表格时,再次训练了围绕关键词语来调整事实论据语言的方法,继续了必要的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如“鲁迅”这一事实,在论证“浙江精神”时突出“勇敢”“前列”,而为了突出“被需要”“价值”时,学生调整为:
根据唤醒民众的社会需要,鲁迅弃医从文,以杂文小说抨击封建文化和愚昧人性。这种“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情怀和担当,推动了新文化运动,让很多人认识到封建文化的奴化和愚民,认识到自己的麻木和自私,很多人开始思想灵魂的觉醒。鲁迅由此体现了自己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
三句话,分别回答“被谁需要”“意义”“实现什么价值”,显得集中明确。如果再调整语言,这些论据也能证明“人必须独立思考”等观点。事实论据叙述的侧重点不同,能够证明不同的观点。移用事实论据时,反复训练紧扣关键词语调整语言的习惯,能巩固学生的“观点意识”和“任务意识”,培养新课标强调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素养。
以关键词语为导向,以恰当的语言叙述事实论据,能够让论证透彻;以关键词语为标尺,删除下意识写作中出现的无关句子,能够让论证集中;对事实论据的意义、价值进行必要的分析,能够让论证有力。作为一种积累、语言、思维的综合实践,因为诊断准确、目标明确、方法有效,能够促使学生不断提高语言水平、思维水平和写作水平,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葛燕,女,1983年生,浙江省诸暨市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浙江省诸暨市学勉中学。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