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爱茹
【摘要】双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赖于教师创新意识的提升和创造性教学方法的更新。营造好氛围、挖取创新点、设计新课型、课后巧拓展,是强化学生创新能力、激活课堂气氛、提升学生质疑能力、巩固学生创新思维的四大维度。
【关键词】发展;探究;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自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以来,新课程改革呈现“六大解放”,聚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其语文创新核心素养。那么,在双课堂教学中如何将“要我学”的被动驱力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驱力,使学习者实现学有所思、创新式发展呢?我们可从四维度爬梳。
一、营造好氛围,树立创新意识
营造创新氛围,以“教无定法”的行动培养学生创新力。“教无定法”是成熟从教者的无法之法,鼓励学生在自由、轻松、启发式的双课堂氛围里,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创新基因。《新课标》为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也为语文教师机智从教提供了实践方向。教师之“无定法”可使学生跨越时空,利用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借助审美感知把握语文中美好的事物,使其通过审美想象在语文的天地里自由翱翔,用热情体验生命的律动,领会和感悟语文的深刻意蕴。
教师的无法之“教”,对培养自我的创新力是十分重要 的。执教者通过营造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体会“创新”并不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专利,自己就有一座宝藏——聪慧的头脑;头脑能思维,思维能创新,创新能改变世界——人的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学生如果认真挖掘这座宝藏,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外,都会收获满满。总之,教师的教,教给学生的是一种信心:人人都可创新,人人都能创新。这样便能够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敢于探异求新。
二、挖取创新点,激活课堂气氛
课堂是谁的用武之地?传统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说教只会占领学习者过多时间和空间,学习者主动性、创造性被压抑。我认为,真正活跃的课堂气氛不是耍笑逗乐,而是激活学生思维,你说我驳;不是逗趣漫谈,而是激发学生探究,鼓励争鸣;不是思维灌输,而是引导学生展示,奖励创新。
语文教学常常离不开对艺术形象的抓取、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人物的某个点进行文本分析,得出结论,此乃上策。开展《鸿门宴》课例时,我抛出一问题:从文章中选一人物,随堂拟题,阐述你的观点。学生思维顿时被激发,3分钟思考后,便拟出了“盖世英雄樊哙”“挥泪霸王”“言语见个性小议沛公” “谁才称得上霸王”等很有特点的题目。再如,我于《毛遂自荐》课堂教学里说:“书中说毛遂‘与十九人论,皆服‘公等碌碌,毛遂似乎是一个善于自我评估的人物,对此,你怎样看?”在文本引用和问题启发之后,有学生评价说:“可以说毛遂是一个善于自我评估的人才,他聪明、勇敢,能够抓住时机为自己创造机遇。我认为,自荐要有尺度,只有在为自己做出了准确评估的基础上才可审时度势地自荐。因为自荐要负责任,小则于己,大则于国,自荐不可盲目……”多么有见地的创新之语!而这些亮点的出现,离不开教师对情节文本点的引入,从而激活学生思维的铺垫。
三、设计新课型,培养质疑能力
一方面,“质疑讨论课”课型的研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质疑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常规教学中落实。没有质疑,对老师所讲全盘接受,学生即成书呆子、两脚书橱。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则进步必矣。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怀疑才能创新思维,才能解决问题。语文教学就是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勇于创新。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发现问题的能力是逐步培养起来的。教学实践中,我用“三看一想二查”的办法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看课文,看注释,看文前的提示与文后的思考问题;想哪些懂了哪些没懂,还有哪些问题;查工具书,查资料。这样从最简单的字词入手,到篇章,到思想内容,再到写作特点,然后与生活联系起来思考,与课外阅读联系起来思考。坚持引导学生动脑筋阅读,产生的疑问就逐步增多。
有了质疑能力,学生在“质疑讨论课”上就会提出高质量问题。《归园田居》讨论课开始,学生便发问:“既然厌恶官场,陶渊明为什么还要出来做官,而且干了十三年才辞官呢?”我当即表扬了这位同学善于思考的習惯,顺势启发:“他的问题很值得大家思考,哪位同学想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问题质疑,使学生思维之花顿开:“可能是他家很穷,为生活所迫,他要做官挣钱养家糊口。”“没当官时不知官场黑暗,当官久了才知官场内幕,所以作者辞官。”“在古代,修齐治平方可实现人生价值,作者进入官场是为了证明自身价值吧。”我对学生的积极思考、精彩回答十分激赏,并画龙点睛式地进行补充:“青年时代的陶渊明也曾立志建功立业,虽身处乱世,却也历任江洲祭酒、镇江参军等职。出任彭泽令时,粗俗傲慢的督邮要求县令束带迎接自己,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就离职回乡了。”从而启发学生通过深刻的社会背景分析了解作者。
另一方面,“艺术语文课”课型的研发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项链》时,我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型求新”上花了翻心思:让学生以对联形式概括小说情节。学生一听,兴致极高,8分钟讨论后,“小成果”新鲜出炉:“天生丽质厌俭朴,身份低微梦奢华”“部长请柬,惹出烦恼无限;丈夫爱意,促得美梦成真”“借得首饰,光彩照人,尽享追捧荣耀;丢失项链,斯文扫地,无奈负债累累”“一件小事,令伊遍尝举债艰辛;十载辛劳,让他悟得人生真谛”“一件小事,败坏爱慕虚荣噩梦;十载辛劳,成全脚踏实地美德”“十年辛酸,赔尽青春,噩梦终到头;一生诚信,付清债务,项链原是假”。还有小组的对联扫视全篇“慕虚荣,一夜风头,项链即锁链;求诚信,十年艰辛,悲剧实喜剧”,甚至有学生根据第一部分的内容写了一首七言诗:“天生丽质世无双,唯恨屈身嫁穷郎。梦想一朝美梦成,飞上枝头变凤凰。”这些对联青涩感十足,却让可以从中看出孩子们灵动的思维和创新的火花。《项链》一课的教学,使我更坚信了“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整个地球”,那么,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地,他们就能创造奇迹!
通过上述“质疑讨论课”和“艺术语文课”课型的创新,我认为,不把学生看成容纳知识的容器,而是待点燃的火把;不把课堂当成老师的独唱音乐會,而是学生全员参与的合唱音乐会。教师的义务是制造适合创新的自由土壤,学生的权利是享受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带来的快乐。“新课标”所强调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十分精准的。
四、课后巧拓展,巩固创新思维
“汝若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精心设计课外拓展对巩固学生创新思维来说举足轻重。开放性和自由度是课外拓展的双原则。如我抛出“孔雀东南飞”的网络作业:就该民歌的人物或主题作评价,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在此,非命题、自主性成为拓展作业的重要特征。学生回帖题目便有“焦仲卿的无能导致悲剧的发生”“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诚可贵,生命价更高”“孝顺不应懦弱”“敢化鸳鸯,只愿成双”“待到梧桐花开时,她在坟中笑”等等,绽放着思维之花。
有个爱思考、颇善讽刺的学生,其作业是“评‘中国古代的婆媳关系”,语虽荒诞却也深刻:
焦母是封建社会中珍稀少有的良家泼妇形象的代表,在崇尚“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的教育下,怎么会出现如此蛮横强硬的鹰派人物不得而知。很有可能,当焦母刚刚嫁到婆家的时候,也很温柔顺从,尽心伺候婆婆,但婆婆可能也是性暴如雷,对焦母吆东喝西的,久而久之,焦母也就由驯服变成仇恨和对抗。终于有一天自己也变成了婆婆,于是变本加厉地虐待儿媳……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折磨人的婆婆还是受人折磨的儿媳,其实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历史、辩证、全面的思维让我眼前一亮:孩子们的学习潜能是惊人的,只要我们为学生撑起一片自由阅读、自由思考的天空,他们就会通过自己的独立阅读,根据自己全身心投入的体验,反复揣摩,潜心探索,从而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全新的体验,得出全新的结论。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会在一次次的阅读体验中增长形成,把语文学习的天空装点得五彩斑斓。
在教学中,语文老师,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求异发现的习惯,逐步发展其创新个性,培养其创新精神,让其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方法,做好向导,指引学生在思维的大爆发中猎取快乐,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