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探析

2019-03-21 01:03陈华蓉
现代交际 2019年2期
关键词:入学新生心理健康

陈华蓉

摘要:“95后”出生于快速变化的信息时代,是具有较强独立意识的新生代群体。目前“95后”已经进入大学校园,他们在校间表现出来的心理适应问题也越发受到社会的关注。研究发现“95后”大学新生普遍在环境适应、学业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问题,为此本文从提高自身认知水平、增进亲子间的沟通交流、加强新生入学教育、营造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及创新心理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95后” 大学新生 心理适应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2-0022-02

“95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出生、成长于两代人呵护的家庭环境,同时他们又处在社会结构快速转型的网络时代,具有思维活跃、依赖性强、强调自我等个性特征,在这种特殊“时代烙印”的影响下,“95后”大学新生在入学初往往会面临诸多心理问题。大一阶段是大学生活的起点,也是生理和心理综合发展的重要阶段,了解“95后”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不仅能为高校学生工作者提供参考,而且能促进新生增强心理调节的能力,以便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环境。

一、大学新生主要心理适应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生活环境的不适应

对于多数新生来讲,来到一个全新环境,是否能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是首要问题。有些学生因习惯被家人照顾,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有些学生因缺乏集体生活经验,不能很好地与舍友和睦相处;有些学生因消费需求过旺,出现经济危机;还有些学生不适应学校当地的水土气候、饮食习惯。当面对以上问题时,大学新生常常会束手无策、无所适从,进而出现烦闷、紧张的焦虑情绪及失眠、倦乏等症状。

(二)学习模式的不适应

学业困惑是大一新生普遍存在又最为突出的问题。首先是学习目标的缺失,“95后”新生在高中阶段习惯于听从学校和家长的安排,进入大学后突然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变得迷茫、无助,试图用网络游戏、社团活动、恋爱等方式掩饰内心的空虚。其次是教育模式方面,不同于中学填鸭式教育模式,大学的课程时间安排宽裕、教学内容宽泛、上课进度较快,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探索精神提出了较高要求。短时间内,许多“95后”新生很难适应新的学习模式,未能及时调整学习的状态,继而产生“怎么学,学什么”的失落、迷茫的心理状态。

(三)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人际关系是大学新生必然经历且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中学时期,许多“95后”新生并没有真正体验过集体生活,进入大学后,由于缺乏对人际交往的正确认识,经验欠缺、技巧不足,导致其产生自卑、抑郁、胆怯等负面情绪。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事事代为安排,导致他们常常过分追求自我,忽视别人的需求,对待事物的看法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二是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尤其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害怕出丑、被人拒绝的心态使得他们逐渐减少与他人的交往;三是许多大学生十分依赖智能手机,手机已成为他们获取信息、交流互动的主要渠道,并逐渐取代了面对面交流,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变得十分淡薄。

二、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解决对策

“95后”大新生心理适应问题不仅影响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更关乎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本文针对以上主要心理适应问题,从个人、家庭及学校方面提出解决的对策,预防和减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

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首先要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敢于自我解剖,公正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只有在积极正确的认识与评价下,才会形成积极的心理体验,正视自身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主动向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寻求帮助;新生应当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确学业目标和职业理想,制订一份合理的学业或职业生涯规划。在明确目标后,新生要排除万难,落实计划,充实大学生活。因为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力,才能成为主宰自己心灵、行为的主人,才能做到真正的“学成”;新生应当把握现阶段的学习特点, 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比如,大学的学习自主性强,学生可自行选择学习的内容、时间和途径。因此,新生在完成正常的专业学习外,还可以通过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听选修课、参与专业老师的课题项目等方式合理制订自己的课余学习计划;新生需意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多途径学习掌握向善、平等尊重、自信宽容等人际关系的原则和技巧,努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增进亲子间的沟通交流

在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上,家庭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阶段是影响大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首先要摒弃以往只注重学习成绩的教育观念,应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思考、实践能力的培养,给他们自己的空间,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学习和思维方式;提高自身素质,言传身教,做孩子学习、道德等方面的表率,(下转第21页)  (上接第22页)以实际行动教育影响孩子;积极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学会倾听他们的烦恼,帮助他们及时排解不良情绪;主动与学校辅导员、专业教师沟通,及时掌握孩子在校情况,配合学校及时引导孩子进行调整。

(三)加强新生入学教育

学校应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紧紧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新生入学教育作为培育新生健康心理的起点。学校要成立专门的新生入学教育指导小组,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心理教育讲座,广泛宣传心理保健知识;重视新生入校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为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同学给予及时的专业帮扶,对其他有隐患的同学也要进行团体辅导。同时,学校还应将校史文化、专业教育等内容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增强新生对本校的归属感和对本专业的认同感。

(四)营造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的校风校貌对大学生的心理有着正面引导的重要作用。整洁优雅的校园环境,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深深地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应当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有益身心的课余文化活动,如新生可以成立心理健康社团,自行开展各项心理活动;也可以由学校牵头,每年重点组织“心理健康主题月”的活动,可以包含心理主題班会、素质拓展活动、微电影大赛、团体心理辅导、绘画展、心理健康形象大使评比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活动。

(五)创新心理教育方式方法

教育是不断创新的过程,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探索合适的心理教育方式方法。新生心理教育要扭转当前“重管理,轻服务”的局面,目前我国高校的新生心理教育多由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指导开展,而该中心一般设在学生处等部门,以管理为主,由于师资水平有限,心理教育服务多为一般的工作宣传或对个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咨询辅导,教育服务的覆盖面小,存在教育服务的盲区;新生心理教育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并非简单的教育管理,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通力合作,共同构建多角色的服务体系;同时,还要建设完善如QQ、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平台的信息交流系统,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营造全方位、多层次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 赵银河.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障碍及调适[J].红河学院学报,2005(5):96-98.

[2] 林少苑.谈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工作策略[J].文教资料,2010(13):222-223.

[3] 李阳.大学生的人际安全及其与自卑心理的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入学新生心理健康
重获新生 庇佑
入学通知书
新生月赛优秀作品
枯蓬新生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五行真经
新生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入学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