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职院校精准扶贫现状及反思

2019-03-21 00:36姚倩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9年2期
关键词:陕西省贫困地区优势

姚倩

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发布。随后,精准扶贫工作在全国展开。在此背景下,陕西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发挥高校科教优势助力我省脱贫攻坚工作的通知》,组织各高校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增强陕西省脱贫攻坚成效,并启动了“双百工程”,即通过百所高校结对帮扶百个县(区)工程,以实现全省高校对有脱贫任务的县(区)进行帮扶全覆盖。

一、陕西省高职院校精准扶贫情况

随着“双百工程”的启动,陕西省高职院校在陕西省教育厅的统一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陕西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的相关文件精神,通过联县联乡包村的“两联一包”扶贫工作模式,将贫困地区作为高职院校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能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专业背景与贫困山区精准对接,一方面因地制宜,加大对帮扶地区的实地调研,集中科研优势和专业优势攻克帮扶地区面临的难题;另一方面做好“中转站”的职能工作,为帮扶地区提供就业机会和就业指导,在精准扶贫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主要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档立卡,精准帮扶贫困学生

陕西省高职院校通过实地调研,在扶助家庭困难学生方面,进一步精确扶贫对象,对扶贫地区的贫困生建档立卡并进行后续追踪。在各类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评定过程中,严格遵守评定程序并向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政策倾斜。各高职院校设置专门针对建档立卡户学生的助研岗位,吸纳了近千名建档立卡贫困生在项目组内勤工助学,扶助家庭困难学生;还积极组织在校贫困生利用众创空间、科技沙龙等平台进行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另外,陕西省一些高职院校还在校办企业内部设置专门岗位,吸纳家庭困难学生参与实践技能操作训练,进一步提高其专业技能。

(二)结合当地特色,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基地

根据自身专业设置,结合贫困地区区域特色,陕西省高职院校建立了一批产业试验示范基地、试验站、试验园和智慧农业示范扶贫基地等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实现了科技成果与地区需求的精准对接,形成了科技引领的示范带动效应。这种以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以重点示范推广高新技术的做法,带动了当地的产业升级,解决了贫困地区產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贫困地区建立并发展主导产业、实现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三)驻扎一线,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精准科技帮扶

各高职院校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科教人员驻扎陕西省贫困地区,并通过岗位设置、职称评定、津贴发放、项目申报等一系列激励政策,充分调动科教人员深入一线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各高职院校定期组织专家带领课题组在贫困地区驻点工作,开展科学研究、试验示范、技术培训,集中解决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另外,各高职院校还积极发挥各类科研平台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借助科研平台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四)提供信息化设备,为贫困地区提供精准信息帮扶

贫困地区大多因地理位置、人才结构等因素导致信息闭塞,无法及时共享现代科技成果,生产方式比较落后,村民知识层次较低,运用现代信息设备的能力有待提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陕西省高职院校通过为扶贫地区提供信息化设备,对当地居民进行信息化能力培训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建立现代信息化平台,为贫困地区提供精准的信息帮扶。各高职院校利用信息化手段,借助现代电商物流平台,帮助当地居民获得实际利益,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真正“授之以渔”,帮助他们依托现有的信息化渠道解决实际问题。

(五)挖掘贫困地区文化资源,对贫困地区进行文化输血

陕西省高职院校组织科研团队对扶贫地区进行深度考察,在走访过程中,注重挖掘当地原生态文化资源,帮助当地居民建立起文化自觉意识,激励他们对当地的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传承。陕西省高职院校通过绘制文化墙等方式,为贫困地区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另外,高职院校还组织专业团队,对当地的文化资源进行开发,研发出颇多既有当地传统文化特色,又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商品,实现了贫困地区文化资源的有效转化,真正为传统文化注入生命力。

二、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精准扶贫尚未形成合力

目前,在陕西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各高职院校已经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和科技优势,自觉将科技扶贫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并列入工作日程,成为高职院校常态化工作之一,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的精准扶贫工作存在各自出击、力量分散的现象,尚未形成合力。笔者认为,陕西省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在专业教学、科研、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进行强强联合,集中力量解决扶贫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譬如,各高职院校可形成校际联盟,这样既能提升高职院校总体实力,也能显著提升对扶贫对象的帮扶作用;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财政支出,也便于上级部门进行考核管理。

(二)对帮扶地区的调研深度不够

了解帮扶地区的真实需求是开展精准扶贫的前提之一。贫困地区致贫的原因非常复杂,必须开展深入务实的调研工作,才有可能深入了解当地脱贫工作的难点何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精准扶贫不能仅停留在简单的物资输出层面,更重要的是要找到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因此,高职院校只有在了解贫困地区现状的基础上,才能为其提供自强自立的方法和途径。另外,可能会出现高职院校自身的优势与对接的扶贫地区的需求不对等的现象,高职院校应在结合自身优势开展扶贫工作的同时,注意了解贫困地区真正需要什么,集中力量解决他们最迫切的需要,只有对症下药,才能真正做到精准帮扶。

(三)监督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陕西省高职院校精准扶贫还存在监督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比如,各高职院校在对精准扶贫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的过程中,可量化的标准体现得还不够充分,无法精准地把握扶贫工作取得的具体成效。在执行的过程中,尤其在涉及个人利益时,精准扶贫的成效不明显,对贫困户的认定工作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等问题,没有完全做到“扶真贫”。另外,有些扶贫工作有形式主义的现象,没有完全做到“真扶贫”。

三、对精准扶贫路径的反思

(一)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精准扶贫定位

高等职业院校应进一步明确自身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定位和工作职责,并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专业背景,与贫困山区精准对接。高职院校在对自身的科研优势、专业优势、师资优势、行业优势等方面进行精准的自我剖析的基础上,将自身的优势与贫困山区的需求相结合,加大对贫困地区人口的技能培训和科技帮扶,在扶贫工作中将自身的优势全面发挥出来。

(二)进一步树立高职院校精准扶贫共同体意识

针对陕西省高职院校精准扶贫尚未形成合力的现状,各高职院校应树立精准扶贫共同体意识。院校之间应加强联合,在专业教学、科研、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人力资源等方面形成合力,集中高职院校的优势力量为帮扶地区提供服务。以专业教学为例,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省内高职院校可以集中全省高职院校农业科技领域的优质专业力量,建立陕西省高职院校农业科技帮扶团队,集中力量解决帮扶地区在农业领域的各项难点问题。

(三)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优势资源输入能力

陕西省高职院校精准扶贫工作应加强对帮扶地区的深入调研,在掌握贫困地区需求的基础上,集合优势资源精准扶贫。在服务能力的提升方面,分析各阶段精准扶贫的具体成效,及时总结经验,对扶贫成效显著的个案进行研究,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并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推广,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精准扶贫的资源输入能力。

(四)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精准扶贫监督机制

首先,应建立扶贫工作监督体系,“一竿子插到底”,切实杜绝扶贫过程中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其次,应成立工作督查组,并随时随地进行督查,准确核对扶贫工作中的相关数据,精准把握扶贫工作取得的具体成效;最后,应建立奖惩机制,对扶贫过程中出现的滥用资金、乱用物资等不良行为进行责任追究。

(本文系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互联网+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路径研究——以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ZJZ-1707)

(责编 李光远)

猜你喜欢
陕西省贫困地区优势
比亚迪集团扶贫
太阳第一家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123的几种说法
画与话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总工杨建军被调查
似“定”而非巧判断
第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