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长亭
有人说,少年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些话似乎有些过于绝对,但却说明习惯对人生的确很重要,习惯是一种惯量,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以及养不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
2009 年北京市通州区玉桥中学参与了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心理与评价中心承担的科研课题“实施发展性评价,促进中小学教育质量提高”项目组的研究。在参与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校对发展性评价理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该课题组研制出了一套“初中生习惯培养”网络测评工具。在此基础上,学校确定了“利用发展性评价理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方法研究”的研究专题,试图通过此课题的研究,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探索有效途径与方法,推动学校养成教育工作的系列化、科学化。
主要概念界定
发展性评价是 80 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关于教育评价的最新理念。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和进行分析,对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的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实现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发展目标的过程。习惯及习惯培养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先天遗传的,也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经历长期的环境的熏染、行为的重复训练、主观意志努力而形成的。
研究主要内容
发展性评价主要包含以下四个要旨,即它是对发展者的发展水平、发展潜力的评价,是自己与自己比的纵向比较,是为了明确主体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强调过程评价、个体差异、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发展目标。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习惯培养的步骤,并将其高度抽象和概括,而成为中学生习惯培养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一套完整的方法。
研究方法、手段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本课题是基于校本研究而确定的,通过评价手段发现实践中的问题,然后确定反思改进计划,到实践中落实,再到评价、反思、改进,最后获得科学的结论。此外,在研究的过程中,将运用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心理与评价中心研制的“初中生习惯培养”测评系统为评价工具对学生进行实验和前测和后测,并辅之自编问卷,对部分学生及家长进行有关问卷调查。通过个案研究,探究来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总结不良习惯的纠正的规律,从个别经验中总结出初中生习惯培养的一般性规律。
实施过程研究结果
依据发展性评价理论,学校提出了“四步八字”习惯培养法,即把习惯培养过程分为四步,每一步分别从教师及学生角度提出具体的要求或操作方法。
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知”和“明”。所谓“知”,即教师要知道学生习惯培养的意义和内容,了解学生习惯发展现状。“明”,即学生要明确习惯培养目标,明确自身发展的不足。
第二步:“立”和“定”。所谓“立”即教师确立行为的规范。“定”,即学生制定自己的习惯培养行动计划。
第三步:“導”和“行”。所谓“导”,即教师引导学生落实行动计划。“行”,即学生按照计划去行动和实践。
第四步:“评”和“思”。所谓“评”即组织多元评价主体参与习惯培养的过程性评价。“思”,即学生反思自己的进步与不足。
在习惯培养过程中并非经过以上四步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学生通过反思进一步明确自身发展的不足,明确新的培养目标,开始新的行动。
初步结论
此课题的研究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取得了初步成效。期间得到了教科研部的领导和老师们对学校的课题研究给予了具体有效的指导,从而保证了此课题得以顺利地开展。其研究效果主要表现在:一是实验班学生的行为习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二是促进了干部教师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提升。三是提高了全校养成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在此课题的研究中学校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此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班主任、年级组投入较多,而多数任课教师还没有积极参与进来;研究的结果需要进一步的总结和概括;研究过程中一些好的做法及成果的总结、提炼不够及时,成果的交流和推广不够等。下一阶段学校将继续落实《玉桥中学行为习惯培养实施方案》,重点落实校本教材《养成教育读本》的使用,使其作为教师实施养成教育培养良好习惯的抓手,使习惯培养工作更加系统而规范。进一步加强成果的总结和交流,促进学校养成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使习惯培养不仅仅关注学生行为的转变,而是站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高度,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不断探索和努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只有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了,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得到高度发展了,才能使孩子今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人生基础。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玉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