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水族马尾绣的传承与保护
——基于中和镇拉佑村的调查

2019-03-21 22:33谢文强方清云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水族马尾技艺

谢文强,方清云

(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一、引言

2006年10月25日,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其第三条规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真实性和整体性的保护原则[1]。可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很早便被纳入了文化保护的政策范围。于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三都水族马尾绣享受国家税收、资金、土地等多项优惠政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马尾绣传统技艺濒临失传,加大对马尾绣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已经迫在眉睫。中和镇拉佑村是整个水族马尾绣传统技艺传承与保护的一个缩影。拉佑村位于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北部,距离镇政府驻地9公里,距离水龙社区3公里,距县级公路2.2公里。东抵水龙、南抵独寨、西抵大河镇、北抵三合镇街道,全村总面积15.81平方公里,共有耕地2 345亩,现有林地10 829亩,全村共有17个村民小组,人口961户4 147人,均为少数民族。全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传统种植业、养殖业、外出务工和制作马尾绣产品[2]。

学界对贵州水族马尾绣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较之对湘绣、苏绣、汴绣的研究为晚,其原因在于,三都水族自治县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但近年来有关马尾绣的研究日渐增多。吴红梅认为传承文化遗产刻不容缓,可通过旅游商品化促进贵州马尾绣的传承[3];张超、朱晓君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尾绣面临现代文化的冲击,面临技艺传承后继无人的窘境,对水族马尾绣的旅游开发,应把握适度原则,妥善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4];孙志国、黄莉敏等认为,要从文化遗产的扶贫开发、生态博物馆建设等方面探讨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5];韦仕祺、石兴安认为,在市场化和现代化交融的今天,水族马尾绣应摆脱自身发展桎梏,在与市场相结合中得到传承与发展[6];丁朝北讨论了水族马尾绣图案的内涵及其艺术特色,以为人们了解水族传统文化、传统技艺提供路径[7];敖惠分析了荔波马尾绣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从法律层面探析了民族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8];张超、朱晓君等认为,在高科技和新材料不断出现的今天,水族马尾绣应发展新的文化内涵[9];陈静梅、文永辉通过对三都的调查认为,以贵州少数民族非遗为主的非遗传承人整体方案忽视了传承人境遇及保护诉求,应当从传承人效用的角度细分传承人传承民族文化的不同动力,推出有针对性的传承人分类保护方案[10];陆延军认为水族马尾绣工艺是一种传承千年的、水族特有的、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具有水族特有的审美特征,是水族人民幻想艺术的杰作和写实艺术的典范,是研究水族风俗、民族文化的珍贵艺术资料[11]。此外,一些学者从文化旅游发展的角度研究了马尾绣的旅游开发路径和方向。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马尾绣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对水族马尾绣艺术学的研究;其次是对水族马尾绣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的研究;最后是对水族马尾绣艺术的当代应用研究。此外,关于马尾绣的保护与传承的文章散见于一些零星的刊物。据笔者粗略统计,在水族马尾绣申遗之前,关于水族马尾绣的文章不到10篇;申遗成功之后,学界对马尾绣的研究越来越多,截至2018年10月初步统计有100多篇关于马尾绣方面的论文。

不难看出,目前关于水族马尾绣的研究虽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关于水族马尾绣保护与传承的研究较为薄弱。有鉴于此,本文拟从马尾绣的历史、现状、存在的问题出发,在对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拉佑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贵州水族马尾绣技艺的传承与保护进行理论探讨,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

二、水族马尾绣简介

(一)水族马尾绣的起源

经相关专家鉴定,现存最古老的马尾绣背带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但是关于水族马尾绣的起源,说法不一,不过当地的传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传说,在最初迁徙而来的人群中,有一位伴马而行的师傅,这匹马一直跟随着这个师傅经历了开辟新家园的各种艰辛,与这个师傅有很深的感情。后来这匹马老死了,师傅非常伤心,便用这匹马的尾巴创制出了一种独特的刺绣,这便是马尾绣。传说固然不足为据,但历史记载印证了马与水族的紧密关系。水族祖先从河南省商丘睢水流域一带经过三次民族大迁徙,最后定居在生活条件优越的龙江、都柳江流域,此后水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仍比较低下,马成为水族居住地区唯一的交通工具。马不仅可以驮运货物,还可以由人乘坐打猎。宋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就已经有用丝绸换马匹的记载,在黔南三都水族地区作为马尾绣主要材料的马尾和丝绸是不会短缺的,由此可以推断出,宋代马尾绣就已经在水族地区流行了。通过调研走访当地的马尾绣传承人和非遗中心、文化旅游局等相关的工作人员发现,关于水族马尾绣的来源没有一个官方的说法,只知道马尾绣是“富贵吉祥”的象征[7]。

(二)水族马尾绣的区域分布

马尾绣主要分布在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三洞乡、中和镇、延牌乡、塘州镇等乡镇,并向四周水族村寨聚居区分布。根据调研得知:在都匀市、荔波县、榕江县、丹寨县、雷山县等市县也有部分水族妇女掌握此项技艺。

(三)水族马尾绣技艺简介

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聪明智慧的结晶,主要材料为马尾毛。制作好的马尾绣精美绝伦、华丽精致。马尾绣刺绣绣品有背带、尖角鞋、童鞋、围腰、衣裤、钱包等。其中,马尾绣背带和银佛童帽是“富贵吉祥”的象征,是外婆和舅母探视外甥的必备礼物。在水族人民的传统观念中,马尾绣制作技艺的精巧程度是判断一个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水族妇女在对自然界万物和民俗事象进行提炼和加工的基础上制作马尾绣,马尾绣题材多为花、鸟、虫、龙、鱼、凤等,极富水族韵味和艺术效果。

马尾绣制作技艺程序十分复杂,主要分为以下六个步骤。

第一步,制作马尾线。选取优质马匹的马尾毛,用剪刀剪下来,挑选质优的马尾毛2~3根,用丝线(主要是白色的)裹起来制作成马尾线。

第二步,固定马尾绣框架图案。先用一根大针把制作好的马尾线穿好,另外用一根细小的针穿上同样颜色的细线;然后,用马尾线在布面上镶上不同的图案,图案主要有水族图腾、水族铜鼓花纹和水书图案等;最后,用细小的线去把图案固定在布上。

第三步,给马尾绣“填心”。用绿色、黑色、紫色等颜色的丝线将固定好的马尾线图案空隙部分填满。

第四步,给马尾绣镶边。主要用银色、绿色、金黄色给制作好的马尾线四周绣上镶边的图案花纹。

第五步,给马尾绣订“金钱”。用金色的小铜片订在马尾绣上面,从而增加马尾绣的亮度和色泽感。

第六步,装订马尾绣。由于马尾线工艺制作的复杂性,在绣制马尾绣的时候,水族妇女都会把马尾线分成几个部分进行绣制。等全部制作完以后,再将若干的马尾绣小片用针线依次装订在一起,这样一幅马尾绣成品就做成了。

三、水族马尾绣技艺传承保护模式

保护和传承水族马尾绣的民族民间工艺,首先是要保护文化的“原生态”。要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找到其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马尾绣技艺的不断创新。只有不断为传统技艺赋予新的活力,才能使其更好地为现代生活服务。探究马尾绣技艺传承模式为了解马尾绣的现状提供了借鉴意义。目前水族马尾绣的传承模式主要以下几种方式。

(一)家庭传承模式——马尾绣技艺传承的主要方式

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手工技艺。作为女红的一种,一直都在女性之间进行流传。经调查得知:在中和镇拉佑村,大多数水族妇女都会绣制马尾绣,多由母亲传给女儿,然后再传给下一代,或者由婆婆传给远嫁而来的儿媳,就通过这样代代相传的模式将马尾绣技艺传承下去。这是一种典型的家庭传承模式,有利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有利于马尾绣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从而为马尾绣的延续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WZY(拉佑村上大寨组),13岁,目前在中和镇中学读初二。调研组到访时她正好放寒假在家,她开门招呼我们到客厅坐下,她的妈妈和隔壁的两个婶婶正在院子里绣背带还有衣服。家里还有一个正在上大学的哥哥,这次寒假没回家,和同学们一块儿去广东打工,父亲去广西砍甘蔗。WZY9岁开始正式学刺绣,之前都是围着绣娘看着玩,没有正式学。目前在妈妈的教导下,她已经开始独立绣绣片了,我们到访时她正在帮助妈妈填芯,准备给衣服绣上金边。她说,以前年纪小,对如何制作马尾绣不感兴趣;现在长大了,听父母和村里的人讲马尾绣的重要性,现在自己也在不断地学习,基本上能单独绣制马尾绣绣品了,但是技术上还比较粗糙,有待继续完善和提高。

WYL(拉佑村中寨组),28岁,广东广州人,高中毕业后,在深圳打工认识了现在的丈夫。2012年,她从广州远嫁到了拉佑村,现在生有一儿一女,女儿五岁,儿子三岁。结婚后她就在家里照顾儿女,丈夫外出打工。家里还有一个60岁的婆婆,身体康健,一直在家做马尾绣产品。她嫁过来的第二年就开始跟着婆婆学习马尾绣。据她介绍,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关于针线的使用她就学习了两天,现在已经很熟练了,在村子里算得上一个快手了。她绣的背带在集市卖2 000元~4 000元不等。她绣背带最快用一个多月就可完成,慢点的话要用两个多月。

随着打工潮的出现,水族年轻的妇女大都外出务工,还有一部分在外求学。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传统的男耕女织的生活已经不复存在。为了生计,水族妇女们外出务工,外部各种文化逐渐冲淡了她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她们在认知感、认同感上也发生了变化,对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逐渐产生隔膜化情感。在对中和镇拉佑村几位水族马尾绣绣娘的访谈中,她们都表示赞成让自己的女儿学习马尾绣传统技艺。现在水族马尾绣已经成为三都水族自治县旅游的头号招牌,每年的销售量都在增加。如果让女儿掌握了马尾绣技艺,不但能改善家庭经济状况,还能培养她们对本民族文化的情怀。访谈中的WZY和WYL是水族马尾绣技艺后续传承人的一个缩影,马尾绣技艺就是靠这种家庭模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因此,家庭传承模式仍然是马尾绣技艺传承的主要方式。

(二)政府开设培训班——马尾绣技艺传承的新模式

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水族马尾绣得到了国家、省、市、县等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三都非遗中心从2007年开办水族马尾绣技艺培训班,系统地教授水族妇女马尾绣技艺,培训班自开办以来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培训主要分为三个板块:第一,马尾绣文化知识的培训;第二,马尾绣技能的培训;第三,马尾绣市场销路的培训。文化知识的培训主要由水族文化研究所和非遗中心的老师授课,技能培训主要聘请国家级和省级马尾绣非遗传承人韦桃花、潘水爱、宋水仙等授课,市场销路由政府或者非遗中心组织市场方面的人才进行授课。马尾绣技艺培训班主要是为了提高绣娘的技能,提高她们的市场敏锐度,让其既懂马尾绣蕴含的民族文化又能制作出精美的马尾绣产品。

PY(三都非遗中心主任),女,水族,47岁,是三都人。培训班集中培训时间主要是在农闲的时候,避开水族端节和农忙时间,地址选在村里的文化广场,由村委会向村里水族妇女发布培训消息。根据村里报名情况,绣娘年龄都在25~40岁,一期的培训人员在50人左右,大概分成2~3个班级,每年举行一次。培训主要采取双语教学(水语+汉语),以便使培训学员更容易接受培训内容。

WCH(拉佑村马尾绣绣娘),女,40岁,水族,是拉佑村人。每期马尾绣技艺培训班都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给镇政府下发通知,镇里通知村里统计参加的培训人数,一般报名人数在30~50人才开班。由妇女主任或者村里能干的妇女组织报名,将名单上报县非遗中心,非遗中心根据报名人数和马尾绣传承人的时间通知培训时间,定了时间以后,我们自己带上材料和制作根据前往培训地点学习,每一次培训在2~3天。培训的时间会安排在农闲的时候,以避开收割稻谷、收包谷、过端节和到广西砍甘蔗的时间。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精准扶贫政策,三都水族自治县2017年举办了非遗助推脱贫攻坚——马尾绣技艺培训班。通过开办培训班提高了绣娘的技能,增强了她们的市场意识,更好地宣传、保护和传承了马尾绣技艺。三都自治县政府还通过水族文化进校园的形式,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兴趣班,聘请绣娘来给学生上课,先让低年级的学生学习马尾绣的来源和图案的寓意,然后在这基础上传授高年级学生马尾绣的技艺,由浅及深,逐渐培养学生学习马尾绣技艺的兴趣。政府组织相关部门来举办马尾绣培训班已经成为当前马尾绣技艺传承的新模式,为马尾绣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模式和路径。

(三)马尾绣产业化——为技艺传承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现实动力

通过实地调研得知,目前在三都从事马尾绣生产加工的企业大约有80多家,已经形成规模的有10多家。在2017年底,三都水族马尾绣的销售额在2亿元左右,企业数量的增加带动了当地马尾绣的生产和销售。企业还与非遗中心合作开办马尾绣展厅,由企业运作,非遗中心负责指导,两者相得益彰,促进了马尾绣销售额的增长。同时展厅也成为外界了解马尾绣的重要宣传窗口,为马尾绣的技艺传承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现实动力。

PY(三都非遗中心主任),女,水族,47岁,是三都人。三都企业和非遗中心合作开办马尾绣销售展厅,由企业运作,并负责资金的运转、产品的销售、工人的工资、水电费等,非遗中心则具体指导马尾绣展厅的展示,并且给企业免房租。这里成为马尾绣的销售平台和外界了解马尾绣的窗口,很多企业到这里定制马尾绣产品,将其作为礼品送给亲朋好友和合作的经销商;同时,这里成为一些团队和散客参观的场所,他们一则可以欣赏马尾绣产品,二则会带走马尾绣的刺绣产品。

WTH(非遗国家级传承人),女,水族,50岁,是三洞乡人。以前,三都水族自治县几个乡镇的马尾绣产品都在绣好以后由水族妇女拿到集市上去卖。由于技术限制,马尾绣产品制作粗糙,所以卖价不高,甚至很难销售出去。在马尾绣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很多企业开始从事马尾绣的生产加工,这样马尾绣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有的企业还和非遗中心合作,企业负责运作,非遗中心负责指导,由此水族马尾绣的销路和名声逐渐扩大。目前很多绣娘都加入了生产企业,收入有所增加,并形成了现实的发展动力。

四、水族马尾绣在传承与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政府在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上发挥着主导作用。水族马尾绣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刺绣中的活化石”。三都水族自治县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水族马尾绣、水书习俗、端节、卯节等一批文化价值高、基础条件好、处于濒危状态的重点非遗项目进行了挖掘和抢救性保护,制定了关于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保护的具体措施。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共同举办了马尾绣培训班,采取多种方式支持马尾绣打造民族品牌。但是,水族马尾绣在传承、保护和开发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通马尾绣技艺的传承人严重缺乏

自2006年水族马尾绣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来,虽然三都自治县非遗中心通过举办马尾绣培训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仅仅依靠国家级、省级传承人来传承技艺显然是不够的。主要不足是:

第一,技艺传承人少。培训班开办以后,由于很多时候聘请的培训班老师不能按时来给培训学员授课,培训班经常不能按时开课,原因在于,国家给马尾绣技艺传承人的补助不足以支撑家庭日常开销,所以很多时候技艺传承人不能完全为了上课而不顾家庭。这样技艺传承人就不能满足当地培训的需求,导致培训和传承衔接度不高,从而影响了马尾绣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第二,缺乏既懂文化理论又懂技艺的老师。学校开设了兴趣班,很多授课老师都是聘请的马尾绣技艺传承人。她们由于年龄比较大,读书很少,对水族马尾绣的理论知识和民族文化知之甚少,导致在传授技艺的同时忽视了对水族马尾绣民族文化的传播,不利于马尾绣技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三,缺乏企业技术的支持。马尾绣技能培训班聘请的都是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她们的技艺都是按照传统的绣工方式来进行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顾客对马尾绣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和制作技艺的规范性。由于缺乏企业对马尾绣产品的技术指导,马尾绣产品质量不佳,影响了销售业绩。

(二)马尾绣产业未成规模,经济利益不足以支撑传承发展

在三都县城,进行加工生产马尾绣的企业有80多家,但成规模的企业只有十几家。制作一幅完整的马尾绣产品的时间比较长,产量不高,成本花销大,但是现在马尾绣市场销售情况不容乐观,利润不足严重制约了该技艺的顺利传承与发展。

WXJ(马尾绣加工企业老板),男,水族,48岁,是塘州人。他说目前三都生产加工马尾绣的工厂大约有80~100家,像他这样成规模的生产企业只有10多家。马尾绣的制作时间长,一天一台机器只能生产3~5幅马尾绣成品,加上厂房租赁费、工人工资、水电费及其他相关费用,企业生产马尾绣利润不高,运转困难,导致马尾绣的技艺传承与发展出现滞后。

CLY(加工企业员工),女,水族,41岁,是中和镇人。平时我在家里也没有事情做,自从三都县城开办了马尾绣生产加工企业以后,我就到企业打工,主要负责看机器和兼做一下需要人工辅助的活。但是,由于马尾绣产量不高,利润不足以支付企业的开支,2~3个月才发一次工资,工人收入不稳定,家里的日常开销也难以支撑。如果不是因为孩子在县城读书和家里有老人,我早去外面打工了。

(三)技艺创新不够,未能获得较多人的认同

近年来,三都马尾绣产业快速发展,无论是马尾绣产品的数量和销售的范围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扩大,企业的竞争力也有所提高。但是水族马尾绣企业的技艺创新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对技艺创新不够重视。目前,一些马尾绣企业缺乏对技术创新和产品竞争力的认识,没有改变原来粗放式的管理理念。还有一些生产企业重数量而轻质量,重规模而轻技艺创新,这极大地阻碍了马尾绣技艺的创新发展。

第二,技艺创新资金投入较低。国家拨付相关资金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但是用于技艺创新的部分较少。这种在马尾绣技艺创新资金上的低投入势必造成创新的滞后。

第三,技艺创新人才缺失。人才是一个企业最活跃的资源,是一个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企业没有树立对马尾绣人才重视和关注的意识,没有建立技艺创新人才的竞争意识和激励机制,从而导致很多马尾绣艺人缺乏扎根于企业进行长期技术创新的活力与激情。

五、传承与保护水族马尾绣的建议

(一)保护马尾绣传承人,为其技艺保存和传承创造条件

目前三都水族地区的马尾绣国家级、省级传承人只有韦桃花、潘水爱、宋水仙等少数几个人,由于她们逐渐年迈,所以马尾绣技艺传承存在失传的可能。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有力措施,解决马尾绣技艺传承人缺乏的问题。主要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多渠道保存马尾绣技艺资料。目前三都关于马尾绣技艺传承的影像资料比较欠缺,建议通过对马尾绣制作过程进行录像、拍照,完整地将马尾绣技艺保存下来。另一方面,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目前三都马尾绣传承人的补助经费是一个月800元,这完全不能支撑一个家庭的日常开销,建议建立非遗传承人生活保障金制度,加大对马尾绣传承人的支持力度,为其技艺保存和传承创造条件。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水族马尾绣目前急需探索出一条培养马尾绣技艺传承人的新模式,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从中小学生着手,在学校开设民族文化兴趣班,让学生从小对马尾绣的来源和技艺有所知晓;第二,加大对乡镇青年马尾绣技艺人才的培养和挖掘,并对她们进行必要的技艺培训和指导;第三,加大对青年人才培养经费的保障,由于很多的马尾绣传承人没有固定的收入,所以只有强化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才能激发马尾绣传承人的培养兴趣和主动性。只有把创新青年一代人才培养模式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相结合,做到培养与激励环环相扣,才能保障马尾绣技艺传承人不缺乏、不断代。

(三)采取多种方式对马尾绣技艺进行技术创新

三都水族马尾绣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创新马尾绣的技术,解决技术上的难题。主要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自我创新。作为马尾绣技艺传承人要依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拥有属于自己的马尾绣技艺知识产权,开发自己的新产品,实现马尾绣商品化、产业化。第二,模仿创新。马尾绣技艺传承人应学习或模仿率先创新者的方法,引进、购买率先创新者的技术,再投入资金、人力和设备对马尾绣技术进行改造和完善。第三,合作创新。政府和生产马尾绣的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要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促进马尾绣技术的开发和创新。

六、结语

本文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对水族马尾绣的起源和马尾绣技艺进行了探讨,发现家庭传承模式是马尾绣传承的主要方式,政府开办培训班是马尾绣的新模式,产业化为技艺的传承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现实动力。目前马尾绣还存在技艺传承人缺乏、生产加工企业未形成规模、技艺创新程度不够等问题,建议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马尾绣技艺,从而保护和传承马尾绣技艺。

任何的传承都离不开传承人、传承过程和文化传承载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水族马尾绣同样需要加大对马尾绣传承人的培养力度、完善传承过程中的培养机制和搭建马尾绣文化传承的载体。对马尾绣技艺的传承与保护仍有待进一步调查和研究,也希望学术界能够深入挖掘和完善马尾绣传承技艺和保护资料,从而为马尾绣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更适宜的方案。

猜你喜欢
水族马尾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水族敬酒歌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打造活力满满的马尾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上帝的水族馆
扎马尾
水族经典及其思想信仰
水族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