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向阳 张慧娟 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随着航空器、陀螺稳像系统、自动跟踪系统、摄像机制作技术和无线数据传输技术等方面的进步,航拍作为一种新兴的表现手段被广泛地运用于拍摄创作之中。而伴随着无人机航拍技术运用的娴熟之至,这种拍摄方式在某种意义上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同以往的视觉体验和创作基调。从航拍的角度出发,以甘肃白银区域特色为研究对象,阐明航拍对甘肃白银地域形象认知和构建中存在的问题,运用航拍相关理论知识对白银地域形象塑造中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和解决。
关于航拍最早的一张照片是美国摄影师James Wallace Black拍摄于热气球上,之后在内战期间,被军队将相机绑在热气球上作为战争武器,后期出现风筝航拍法、鸽子航拍法、火箭航怕法。无人机航拍相对于陆地拍摄,没有人力与技术的局限控制,其拍摄影像在主观控制的高空操作完成,通过遥感设备获取信息,可以从空中拍摄所需地区风貌,得到俯视图像或者鸟瞰图像,摄影师可以远程操控亦可以自动拍摄。
无人机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而发展,以前的航拍,由于经济限制,拍摄成本又高,操作困难,拍摄影像范围只有在大型的航拍纪录片里出现,如今无人机行业迅猛发展,被动操作转为主观操控,机型轻巧便捷、拍摄效率高、噪音低。成本降低、普及大众。目前流行遥控多轴无人机,拍摄时需要两人共同合作完成,有挑战的镜头需要飞手和专业摄影师协作。
根据文字记载可知,在汉代的时候就有采矿业,追溯延伸到洪武年间,有30多处采矿点,采矿相关人员最多达到3000多人,“日出斗金,集销金城”,市区附近的火焰山,铜厂被官方设办采矿机构“白银厂”,白银市因此而得名诞生。至今的白银,还保留着新时期时代十多处文化遗址,汉代开通丝绸之路之后,白银便成为丝绸之路咽喉之处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纽带。唐代贞观之治时期,出现土贡品骆驼毛、褐色野马、马鞍毡、鹿舌尾、草革履以及记载原文“闾阎相望,富庶有陇石”,白银的矿物质就是陇石,其物产丰富从古代延至今日。
白银地处三色文化的交汇之处,是全国唯一一个具有此特质的城市,三色文化指红色文化、黄色文化和蓝色文化。红色,代表长征胜利会师的红色文化。会宁县是白银市的县城之一,以著名的“红军长征胜利会师之地”为名,红军长征于1936年结束,二万五千里的红色飘带始于江西落于白银,成为白银的文化代表。黄色,代表独一无二的黄河文化。黄河贯穿白银258公里,是流经甘肃总长度的一半。白银区、景泰、靖远、平川、会宁等地的田地区域都被黄河水滋润,大片的土地庄稼一年四季以丰富的产量回馈黄河水的惠滋,农耕文化、乡俗风情成为黄河文化的基本构建体系;羊皮筏子、猪皮筏子、关于黄河的古老神话、本土民谣都属于白银特色的黄河文化;矿物产业文化受红色文化、丝路文化和黄河文化的影响,已经相互渗透融合。不断丰富白银黄河文化内涵,通过无人机航拍,媒体传播,有助于普及白银地域文化,构建白银特色地域形象。蓝色,则代表伟大静谧的丝路文化。古丝绸之路在白银景泰、平川、靖远留下了古渡口的痕迹,验证了早年丝绸之路在白银的兴盛时期。
白银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黄河上游,地形主要是山地与平原,是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的交接之处。其总面积将近22000平方千米,东西南北分别于中原、西域、青藏高原、沙漠临近,白银虽没有南方水乡的柔美魅力,但高低不一的山峦与独特的黄河风土人情也是独一无二的,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和渡口、地方女娲伏羲的神话传说、新时期时代的彩陶遗址、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会师之地,都是白银的文化代表。
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景泰县东南部,群山环绕,石笋石柱矗立在内,峡谷绝壁险峻,鬼斧神工的造型由于雨水冲刷风蚀自然形成,黄河环绕整个公园,俯瞰壮观,是无人机航拍主要拍摄地。途经22道湾,长约3公里,高低垂直距离大约150米,将近3公里的路,走完全程却要绕22个弯,航拍俯瞰这些弯头独特而壮观;进出龙湾需要两条路,旱路走天梯栈道,水路可选择羊皮筏子,猪皮筏子,一个个筏子飘在河面上就像是一幅画,本土风情韵味十足,也是航拍必选。
会宁大墩梁龙脊梯田,呈桃叶状,“S”形穿过整个白银,是北方梯田的代表。除以上特点外,最新颖的选材之地莫过于黄河周边的湿地和稻田,湿地里的稀有动植物都可以作为航拍影像的研究价值;白银地区稻田与其他地区的不同之处是临近黄河,稻田是农耕者对于黄河惠滋的回馈,一年四季,稻田由绿色变成金黄色,春夏时节像一幅幅绿色的水粉画,秋冬时节像一块一块拼接而成的蛋糕,通过航拍的角度,使观赏者在感受稻田细节的精致美后,更可以从更远更大的角度去感受稻田风光的宏伟与壮观。
白银地区河景风光鲜为人知,临近黄河的湿地、梯田适合高角度摄影来实现其价值,而航拍,拍摄视点高度控制灵活,打破以往地面拍摄视角的局限性,拓宽拍摄视野,通过全新的上帝视角,多个角度拍摄白银地域特色,达到立体化效果,镜头画面视觉冲击力强,有节奏,有动感,向观者展示不一样的白银。
白银地区发展缓慢,高楼大厦,桥梁建筑,交通车辆都是每一个市区固定且冰冷的形象代表,几乎每一个城市形象都通过记录市区生活状态来宣传城市特色,外景的相关拍摄影像也只是旅游行业为了职业需要所拍摄。关于白银地区的宣传纪录片,需要航拍来实现,先摈弃市区形象的拍摄,重视人文、本土风情以及最具特色的黄河周边的自然景观,以本土人情改变城市常规形象,打动观赏者。
无人机航拍为塑造城市新形象提供了最佳途径,操作灵活简单,是直升机影像拍摄的一个技术升级。拍摄时人力操控,节省劳动力,这解决了白银地区平原从山峦的高难度镜头转换,飞行视点可达到500米,视点越高,视野愈加宏观,低到黄河周边湿地美景,高到石柱石笋的鬼斧神工,观者的视觉感受随着航拍技术与白银地区优势的结合而变化,是一种视觉享受,无人机航拍影像将现代技术与白银地区特色完美衔接,实现构建城市形象的终极计划。
航拍更好的实现白银地区黄河文化的宣传。关于黄河文化,每个地区都各有特色,白银拥有独一无二的民俗风情。农耕文化是黄河文化的产物,受黄河水惠滋,白银的每一颗米粒都出自于农民的辛勤劳作,使用低空高空切换航拍直线拍摄和平移拍摄手法,围绕农耕者耕作进行影像创作,宣传黄河文化,展示民俗风情;航拍转移至黄河周边,探索湿地,湿地是黄河水流经陆地多年产生的景观,以湿地作为拍摄题材,湿地上有稀有动植物,形成的影像具有科学研究性,有待相关人员考究。航拍可因主观性控制白银地区拍摄范围,景别的调控随着拍摄素材的不同而改变,可以调高视点,扩大视野,亦可以低空飞行拉近无人机与拍摄物的距离,缩小景别,体现人物特点微表情,以人文风俗作为拍摄要点达到宣传区域特色的目的。
航拍影像纪录白银地区真实生活,引用新闻镜头,拍摄风光、人文,实现影像真实性。在塑造白银地区形象的计划里,必须以民俗风情作为主要拍摄题材,拍摄以人文为主的纪录片,其影响力一定高于宣传城市本身,以向观者提供新的视觉感受,让他们感受不一样的白银,作为拍摄目的。航拍影像更好的实现了白银宣传效应,技术与效果已然不是困难之一,影像内容的创新才是实现白银形象塑造计划中的主路线,创新与技术结合,让影像效果达到美学境界。
1.改变角度,扩大视野。白银地区的拍摄视角通常都是市区全景与夜景,全景多为道路,楼盘,房屋以及市区周边的景,外加郊外景区的航拍影像,除了市区与景区,以往的拍摄忽略了白银最突出的特色,黄河,黄河所占面积大,周边的绿植和湿地,都处于白银地区的偏僻地带,受黄河水的惠滋,农耕区的稻田也无疑不是更好的拍摄选材。改变以往常规的拍摄角度,以少见的黄河周边景为主,向观赏者展示独特视野。
2.感受自然。市区的航拍作品大多都是写实与记录结合,记录真实的市区生活,城市状态,城市宣传片内容千篇一律,拍摄时在展示城市真实生活状态的同时忽略了白银的自然风情,可使镜头走转向大自然,拍摄动植物,调动观者用听觉视觉了解不一样的白银形象。
3.重视人文。白银属于三线城市,纪录片的选材已经不能单单在经济发展上着手,纪录片主要以记录为主,黄河风情作为白银的特色,黄河汉子,黄河风俗,都是白银浓郁人文的代表,拍摄选材由整体转向个体,把黄河农耕风情作为纪录片拍摄主体,以此展示白银文化,彰显人文情怀。
4.营造意境。航拍可以帮助人类体验上帝视角,我们常常忽略了环绕我们周围的美景,普通的地面拍摄难以达到无人机航拍的独特角度与景别,航拍可以控制无人机从地面到空中的自由切换,给观者各个角度的全新感受。
白银地区地势陆地以山地、平原、石柱组成,河流主要以黄河为主,在镜头拍摄的选用上,必须符合白银地区优势,需打破以往的拍摄方式,从单一的市区取景转移到郊外自然风光,山地平原选用低角度拍摄技巧,平移拍摄和直线拍摄;山峰山峦选用垂直拍摄,大景别;民俗风情可以选择跟拍,镜头跟随主体人物灵活转换,影像的内容是否新颖取决于镜头设计。无人机航拍白银可以引用以下创意镜头设计:
1.直接垂直。垂直式拍摄作为最简单的拍摄方式,调节位置,测量最佳距离,高度调制300米左右,使用大景别,将白银黄河周边全景尽收。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拍摄面积规模广,极具震撼力。
2.选择主体跟拍。黄河风情的拍摄选材选择少不了本土风俗人物。大面积的稻田都是农耕者辛勤劳作的结果,选择正在插秧的农作者,成熟飞手稳定操作控制稳定无人机,记录整个农作过程,遇到拍摄难点,镜头也可随意切换、自由飞行,保持整个拍摄过程的流畅性。
3.环绕主体。在跟拍农耕者的同时,可360度环绕,近距离拍摄人物面部表情特色,达到技术与写实的结合效果。亦可拍摄某一植物,标志,旋转的镜头给观者新颖的视觉感受。
4.直线拍摄。直线拍摄作为最常见的拍摄方式,可配合GPS系统用于道路的探索,黄河线取景,以及湿地取景。拍摄期间镜头可随着镜头需求切换后退镜头拍摄模式,以黄河周边湿地为例,湿地稀少,地处偏僻,需要直线飞行探索面积,操作简单,效果明显。
5.确定拍摄点。拍摄点可随拍摄需求定点在地面或者空中任何高度,适合拍摄大面积耕作者的劳动过程,实现大全景的场面效果,无人机一旦确定拍摄点,就可以实现原地静止不动,不会影响拍摄效果。
6.主观控制。无人机升降功能可以实现画面连续性,拍摄效果类似于摇臂,但比摇臂技术更自如,拍摄范围更广。拍摄物可以是参天大树,升降距离随大叔的高度而变化控制,距离近,写实性强;拍摄物也可以是黄河石林石柱石笋,石柱石笋高低参差不齐,飞手可以主观控制距离和角度,在升降的同时,石柱被雨水冲刷的纹理也体现在画面中,是观者随镜头一起,直观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7.平行移动。镜头平行移动可以稳定画面,只针对一个整体拍摄,比如,黄河周边稻田和湿地,湿地稻田面积广,无人机镜头可以自由控制直线左右前后飞行,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流畅感明显,不卡顿,有利于体现田间小径,河流的自然与安逸感。
在白银市影像作品的创作和地域形象的塑造过程中,无人机航拍是最好的选择,从全新的角度进行拍摄,创新拍摄思维、打破常规。对白银地势进行全面分析,拍摄山峦的镜头引用;山地拍摄的镜头设计;拍摄平原的大小景别控制;人文风俗的体现;都考验摄影师的创新思维和飞手的专业技术。
航拍在白银地域形象构建中举足轻重。[15]在苏轼的诗句中提到过角度对于物体认识的片面化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庐山的大小高低形象在苏轼看来,横着看,是山岭,侧着看,是山峰,远看近看高低大相径庭,个人的视角有一定局限性,以人的视角是无法对庐山进行全面的认识。但是在现在看来,无人机航拍就是上帝的视角,实现了一般摄像机无法达到的高度。白银地区的山河之间是航拍的最佳选材之地,主观性的镜头切换将山河风景,风俗人情尽收,拍摄角度灵动不用担心拍摄问题。航拍影像反映真实的白银特色形象,无论是市区还是外景,航拍都能将白银地域、人文全面的记录在影像里,达到塑造地域形象的系统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