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 江南大学
打好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攻坚战、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中央关心、学校关注、师生关切的重要现实问题。“网络社会的到来,既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同互联网的结合,就是同新的认识工具、新的交流工具和新的生产力相结合,也就更具有生机和活力。”[1]作为工作在一线的高校辅导员,我们面临着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应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推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育人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政工作者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江南大学商学院在多年进行少数民族学生培养的实践基础上,开拓资源建设微信平台——丝路梦达工作室,线上引流、线下抵达、实现了对学院少数民族学生的百分百的精准覆盖。
工作室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将“丝路”的概念解构为“丝学”、“丝研”、“丝乐”、“丝志”的体系,嵌入勤奋好学、潜心钻研、乐观豁达、志存高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民族生在学业发展、职业规划、能力拓展、心理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开拓线上育人渠道,推出丝路·夜读、丝路·人生、丝路·致知、丝路·致行、丝路·沿城、丝路·趣闻、丝路·讲堂、丝路·青年说8个栏目,内容涵盖价值引领、时事讨论、教育理念、心得体会等方面,如何让学生接受认可贴近主流价值观的“意见气候”,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比较棘手的问题。作为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平台,工作室微信平台遵循“议程设置”理论[2],以媒介的突出报道影响受众的重要性认知,在关键节点、重大事件上给予关注和推送,通过引起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将思想教育融入到话题讨论中。两会之际,工作室推出“与时代共命运,我们与有荣焉——丝路学子聚焦两会”;五四运动百年之际,推出“百年薪火,传承有我——丝路青年有话说”等等;这一系列举措实现了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价值输出,成为内地高校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新媒体育人的利器。
“堵则盈,疏则通”,善于疏导才能通畅,而疏导的前提是要意会学生的难点、痛点,做到精准施策。工作室将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化整为零,聚焦难点、纾解痛点、找准亮点,力求做到深入人心。
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微信公众号的建设和运营,主动占领微信应用制高点,充分利用好微信平台,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更好效果,应当设置专业的新媒体团队,打造特色精品栏目,从内容筛选到内容编辑再到平台管理都需要精细化。[3]工作室致力于典型挖掘,选树出深造、党建以及学生干部的民族生典型共20位,主动向约稿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推出“丝路·致行”专栏,令广大少数民族学生在榜样力量的带动下坚定“逐梦风华、志达远方”的目标。工作室微信平台用青年人的奋斗故代替宏大说理,用思想理论的魅力与学生的误区正面刚,让彼此在思想与价值上同频共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就要奔着现实问题和“活思想”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大学生的性格特征,亲近学生、靠近学生就要运用学生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与内容开辟和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阵地。“丝路梦达”工作室“化意为象”,让“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思政育人工作变得能够摸得着、看得见、可参与,推出了特色栏目——丝路青年说,在庆祝新中国70周年华诞之际,开展了两次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的思政类师生对话,少数民族学生以歌声与心声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此活动同时被录制剪辑并发布到网络,获得上万次的点击量。
“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4]丝路梦达逐渐与少数民族学子成为了“心跳在一起”的命运共同体,让他们不只看到公众平台的内容和形式输出,而是行动起来加入其中成为同向而行的追梦人。
内地高校的思政工作者要基于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性格特征、行为习惯的深刻认识,充分发挥民族生的主体地位,持续传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指导思想,掌握“微信平台”思政育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实现“键对键”,“面对面”,“心贴心”,实现线上线下双渠道链接,[5]让民族生在思想交流与价值引领中辩明真理、升华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