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宝清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并不是为了取代传统行业,而是推动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到传统行业中,发展新常态下的创新经济,推动市场经济的革新[1]。基于此,建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他们的创业提供培训服务和指导是有很大必要的。
相比于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技能与动手能力是高职学生的主要竞争优势。基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学生能力水平培养主要表现为技术水平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培养也应该根据高职学生的能力特点开展优化的教育模式。
地区经济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服务对象,所以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具有很大的资源优势。通过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全面、深入的了解企业的文化、运营方式、技能需要等,从而更好的掌握社会经济的发展。针对近年来严峻的就业形势,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师资、孵化基地建设等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展现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色。
从国内当前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来分析,北上广等城市是建立孵化基地的集结地,这些城市具有较为充足的资金资源。不过,传统模式的创业孵化基地的信息收集与传播渠道较为单一,不能有效的向周围城市辐射发展,不能起到推动其他城市建立孵化基地的作用。
传统形式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以实体推广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场地、基础设施等问题的限制。基于此,一些科技含量较低以及市场竞争力较弱的实体平台的创业成果的推广遭到严重的阻碍。
1.建立创业教育联合机构
创业教育联合机构需要多个运作单位与会员单位共同参与,以高职院校为代表,由社会、行业协会、企业、政府部门等多个组织或单位共同组成。这个联合机构为高职学生提供一个综合性的创业指导与教育平台,集结课程、技术、人才、培训等多种资源。另外,创业教育联合机构必须要明确各参与组织或单位的权利与义务,提高联合机构内部与外部的校企合作融合度,提高其知名度,推动更多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
2.建立联合机构运行机制
“互联网+”背景下的创业教育联合机构应将现代信息化技术作为校企沟通的重要手段,构建科学的人才供需交流平台、高职学生创业平台、企业服务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岗位实训平台等。重点建设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教育系统,尽量实现联合机构运行的多样化与校企的互通条件,创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新天地。
1.建立“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传统行业的发展必须进行转型和升级。当前“互联网+”结合行业发展成为许多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不过,迫于人才力量的匮乏以及观念的滞后性,使得部分企业在转型中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是走向了倒闭。基于此,“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的建立以服务社会、资源共享为树干,利用多个现代化实训中心为树杈,不断引入企业的优质资源,针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以及企业所需求的人才类型,建立优化的课程资源,利用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培养具备技术、职业资格、创新创业能力的现代化专业人才[3]。
2.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实训中心
“互联网+”背景下的创业孵化实训中心建立的目的在于为高职学生、外部企事业单位或个体、团体提供一个创新创业共享平台。创业孵化实训中心至少包括创意孵化室、经验交流室与实践运作工作室几个,在这种情况下,认为具备可行性的创新创业点子、创意、项目等都可以通过创业孵化实训中心来实现实践运作[4]。“互联网+”背景下的创业孵化实训中心应在传统的实训中心基础上建立,由高职院校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实训引导者,努力吸纳外部企事业单位中优质的创新创业人才,成立专业的导师队伍。另外,创业孵化实训中心的建立还需要配备必需的办公设备、软件以及培训材料等资源。
国外已有很多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成功的案例,且国内已经具备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基础与条件。“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创新模式建设中,需要重视校企合作的密切性,在利用孵化中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积极性的同时,应给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提供一定的创新服务,积极将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创新管理理念应用到企业的管理中,一方面可检验这种创新的管理理念的实践效果,另一方面也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