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与课程思想政治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19-03-21 19:17□杨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协同育人

□杨 爽

一、思想政治课程与课程思想政治的内涵

思想政治课程与课程思想政治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需要以充分理解思想政治课程与课程思想政治的内涵为前提。思想政治课程是高校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也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作出系统性了解的重要阵地。课程思想政治则是要求高校能够在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推动高校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从思想政治课程与课程思想政治的关系来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课程是一种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强调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建构以及思想政治能力的提升,而课程思想政治则是一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课程思想政治的开展并不是要单独增加一门与学生专业紧密结合的思想政治课程,而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综合素养教育、专业教育的整个过程与各个环节当中,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与课程思想政治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创新改革层面,高校有必要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多个方面作出创新与改革。具体而言,第一,高校思想政治课程需要彰显出以问题为导向的特点,即针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大学生群体普遍关注的问题,在确保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系统性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以模块化的方式进行呈现,如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划分为社会、科学、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模块,并围绕不同模块构建配套的课件,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刻地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程与现实问题之间的紧密关联,进而强化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价值的认知;第二,高校思想政治课程需要重视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工作中,灌输式的理论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而且也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用性的彰显,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推动灌输式的理论教学方式向对话式的教学方式转变,在此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师需要在课堂中重视为学生展现各类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关的案例并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进行探讨,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声音与学生问题,允许学生提出自身想法,避免可以回避“尖锐问题”,只有如此,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所具有的说服力才能够得到不断的强化,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也才能够呈现出新的面貌;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来看,思想政治课程与课程思想政治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师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教师与教学能力方面,而且也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师需要重视了解社会热点话题、高校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发展方向以及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以及所具有的教育需求等多个方面,为此,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师综合素养,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与课程思想政治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过程中需要关注与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高校通识课程创新改革层面,高校有必要围绕思想政治课程与课程思想政治协同育人机制构建需求,在对选修课内容进行创新改革的基础上,发挥出通识课程在推动课程思想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高校有必要开设一些与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课程,从而有效推动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协同提升。在此方面,我国许多高校都作出了许多极具价值的探索与实践,而这些探索与实践也值得其他高校进行借鉴与推广,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开设了“人文中国”课程、同济大学开设了“中国道路”课程、上海大学开设了“创新中国”与“大国方略”课程。从这些课程的教学价值来看,依托这些课程,大学生群体能够对我国所具有的发展历史、发展道路、发展成就、发展方向等作出更为全面的认知,这对于强化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从这些课程的内容设计方面来看,这些课程涉及到了我国反腐败的发展历史、市场经济发展历史、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等内容,课程框架由专业领域专家进行搭建,授课实践由专家和骨干教师共同开展,这确保了课程所具有的专业性以及吸引力;从这些课程的教学方法来看,以上海大学所开设的“大国方略”为例,这一课程不仅重视使用案例比较的方法来强化教学内容的说服力,而且重视依托各类故事阐述理论,并通过理论来强化大学生群体对教学内容的认同。与此同时,在“大国方略”这一课程中,上海大学采用了“2+1”的师资搭配模式,即由两名课程主持人对课堂方向进行把控,通过串场工作与点评工作确保学生能够系统、深度地理解课程教学内容,由一名来自于社会不同单位的工程师、企业家等,通过讲述自身经历与感想的形式来呈现故事。毫无疑问,这种通识课程授课方式展现出了创新性,同时也在服务于思想政治课程与课程思想政治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工作的基础上强化了课程思想政治所具有的吸引力。

在高校专业课程创新改革层面,传统的高校专业课程展现出了重视专业技能教育而轻视德育树人的倾向,而在高校专业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彰显人文主义情怀,则是思想政治课程与课程思想政治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工作的核心内容。具体而言,专业课程创新改革工作需要从教育内容、评价体系两个方面来开展。从专业课程教育内容的创新改革方面来看,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巧妙地融入到专业课程当中,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英语新闻报道、国家领导人讲话的英文文本等作为学生开展阅读与翻译乃至阐明特定知识点的样本。在管理类、经济类专业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我国党的十九大内容引入课程,引导学生对公平竞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内容作出深入的理解。在工科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在某一专业领域所取得的发展成就,并通过开展国内外比较来强化学生的民族自信;从评价体系方面来看,思想政治课程与课程思想政治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而专业课程评价体系改革发展也有必要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这要求教师能够关注过程评价与过程管理,并在终结性评价中展现出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关注。与此同时,高校可以尝试通过“思想政治素养一票”否决制度,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依据,从而提升学生对自身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视程度。

三、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与课程思想政治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涉及到了高校思想政治课程、通识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三个层面。从宏观角度来看,思想政治课程的创新改革需要以强化思想政治课程的实用性与时效性为目标,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创新改革则需要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目标,在此过程中,高校需要重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推动这些课程的协同发展,进而确保这些课程能够形成协同效应,共同助力于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