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可欣 关立新
为保证中国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洪流中逆流而上,在近几年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文化输出”这一概念被学者们广泛提起。同时,全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持续升温,170多个国家开设汉语课程,汉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加深。在此双重局势下,从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角度出发,学科基本理论框架的建立和完善迫在眉睫。语言和文化总是不可分割的,如何牢牢把握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个中心、发挥文化优势、融入文化特色,是对外汉语教学现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将分析传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提出相关的应用建议。
目前,汉语热作为一种国际现象,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的时代风向,对外汉语教学规模随之不断扩大。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欣欣向荣的表象背后,也暴露出许多的教学问题。
(一)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中国文化失语”这一概念是由南京大学从丛教授在2000年《光明日报》中首次提出的,是指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中国的教学者始终显示不出来文化大国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这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但在培训汉语教学者时却始终不重视这一严峻问题。翻阅有关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当代研究者更注重语音、词汇等方面的教学,即使寥寥几本文化的教材,也更加注重其他非汉语习得者国家的文化,中国所提倡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被抛掷一边。这其实违背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初衷,也是教育体系的一个漏洞,一味地关注硬性语法、外国文化以“取悦”汉语学习者,是一种完全本末倒置的教学方向。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单一性。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语言的学习,因此对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而言,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起点。教育心理学提到学习兴趣是人们去理解和研究各种知识的源泉和动力,任何的人类教学活动都离不开“趣味性”这一关键点。面对抱有不同目的的汉语学习者,对外汉语教师应该考虑多种方式去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但无论学习方式是如何的,对外汉语的教育本质和目的是不变的,即是让学习者感受到“汉语”本身的乐趣。显然,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典故、神话等能够将“汉语”原本冰冷的生命变得鲜活起来,是最简单而且有效的学习途径。
(三)跨文化交际阻碍重重。就学习目的而言,对外汉语教学就是为了让学习者能够熟练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而要实现这个目的,除了语言教学外,必不可少的就是文化教学。毋庸置疑,中华文化植根于传统,发源于历史,渗透于中国的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汉语的形成历史和过程。从仓颉造字到白话文改革,语言和文化都是不可分离、相辅相成的,语言包含着中华文化和中华历史,文化通过语言来展现。而要熟练应用汉语这种文化韵味深厚的语言,只有认识并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拥有能够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碰撞的机会和想法,直面文化的差异,通过交流获知并且突破文化差异造成的表达障碍,才能避免“哑巴汉语”的尴尬局面。
习得第二语言时,外国学习者不仅要满足其发音和语法的严格教学要求,还要了解目的语所承载的文化追求和人文精神。通过目前国内外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来进行总结,对外汉语教师不应该只是注重汉语语法、汉字等学习,更应该在语言的基础上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并结合具体语言和文化教学实例,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一)传统文化的应用内容。一是古典书籍,包括哲学经典、古代文学和史学著作。从先秦到明清,83个王朝,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灿若星辰的文学经典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无法比拟且超越的。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易为当代人所接受、传播的一种表现方式,中国古典书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二是传统技艺,包括书法、绘画、舞蹈、武术等。掌握传统技艺,才能够掌握当代中国的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并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趣味性。三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最贴近于中国当代现实生活的,民俗文化包罗万象,大到首脑会面,小到衣食住行,跨度之大,可以想见。汉语无论从形式还是表达都带有浓郁的民俗文化基因,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强民俗文化渗透教学是提升学习者掌握和运用汉语的必要环节之一。
(二)传统文化的应用对策。
1.在教材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语是一种语言,就如同英语、德语一样,对外汉语教学的关键之一是让外国学习者对中华传统文化能够有一个系统性学习的机会。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必须实现两个转变:从语言教学转向语言文化教学;从单一的目的语文化教学转向目的语和母语的语言文化融合性教学。根据学习进度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日常课堂的学习中,不断地给学习者传递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社会道德等,鼓励外国学习者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其学习热情。另外,教材的质量会很大程度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根据教学情况而言,当前的对外汉语教材仅仅针对汉语的语法、拼写等,没有将文化与语言相融合,因此外国学习者不能较好地对汉语进行应用。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应加入一些相对应的中华传统文化背景和知识,甚至可以有针对性地将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对比来加深学习者的印象,加强学习者对文化差异和交流的兴趣,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2.优化课程设置,增加传统文化的比重。纵观目前对外汉语课程的编排,传统文化课程一直以“第五技能”的身份游离于中心教学目标和发展之外。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发现外国学习者对汉语大多一知半解,只是表面掌握汉字语法,很多国际汉语教学的机构进行了一些文化入门的课程学习,但课时极少。这么短的时间内,想要让外国学习者了解到文化精髓可能性太小,且将语言与文化分隔开来也会造成学习者理解不易。因此,对外汉语教学机构应从宏观上指导,根据实际情况将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融合进日常的课程设置当中,根据实际情况编排适合的传统文化课程,将教学效果的考察重点放在“文化”上,提高教育者与学习者的重视程度。同时,修订对外汉语教学大纲,甄选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素材,开设文化相关的课程。另外,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导入传统文化,并适当开展中西文化融合的课外活动,补充中国传统文化负载的民俗文化等。
3.设立传统文化实践性教学。汉语学习者都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无论出于兴趣还是工作,归根结底都需要进行跨文化交际。由于现实存在着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尤其是东西方之间的文化鸿沟,使原本简单的跨文化交际变得异常复杂。对外汉语学科成立以来,一直刻意地“迎合”外国学习者,了解和分析外国的文化,这极容易养成外国学习者对于母语文化的优越感并且更加排斥异文化,对于跨文化交际更是有害而无利。因此,教学者需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去破解外国学习者的文化思维定式,使其对待异文化采取客观、理智的态度。对我国传统文化了解的越多,文化休克就会越微弱。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努力帮助学习者克服言语与非言语障碍,增加实践性教学,提高其传统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真实的文化情境中将语言与传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一体式教学,最大限度地缩减外国学习者文化休克的时间。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跨文化交际这个“方圆”里,文化就是外国学习者进行交流时的最大障碍之一,唯有正确理解与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去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
中华传统文化最大限度地还原了中国当代社会的各种现象,由古至今,一脉相承。作为世界上仅存的世界古国,中国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的发展,都不能离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在国外,汉语由中国的母语成为了外国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这不仅仅代表了一种语言工具的教学,也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进入国际视野。摒弃了传统文化,汉语原本的魅力也将不复存在。
综上所述,面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学习障碍,教学者在教授汉语时,一定要将文化与语言融合教学,不能人为割裂,要提升个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使外国学习者理解并接受目的语文化中所包含的行为、思维和表达等各种外在形式,尽可能表现出汉语的独特性和吸引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真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实现共享多样文化,共创和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