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弹幕”编码与解码

2019-03-21 17:43
传媒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符码亚文化弹幕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40)

一、绪言

“青年亚文化”作为一个复合概念,其“青年”和“亚文化”概念都是在近代社会的演化进程中发展起来的。对亚文化群体进行系统研究始于芝加哥学派。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早期,英国伯明翰学派开始成为青年亚文化研究的重要流派。他们明确引入“阶级”这一维度,并揭示其实践中的“仪式抵抗”意义,解读了青年亚文化背后的丰富政治文化内涵。伯明翰学派开展的富有开创性和想象力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主流意识形态对于下层阶级青年日常生活方式、文化形态的看法,并有利于激发研究者们对青年亚文化进行深入探讨。

所谓“弹幕”,从形式上看,指的是通过一定的网络技术,将评论性文字逐条、以特定速度发送到视频页面之上,文字的内容、字体、颜色、字号等一般可以由弹幕发布者自由设定。从内容上看,弹幕内容一般与视频本身的内容有一定关系,属于即时评论。弹幕文化生产的主要场所是在AcFun、“哔哩哔哩”网等视频网站,而直接发出弹幕的主要是up主和网站用户。虽然目前这类视频网站面向所有的互联网用户,但是早期及长期驻守此类网站的用户一般属于“御宅族”——对二次元文化有浓厚兴趣、有较深入研究的群体。在一些学者的视角里,“御宅族”被归为青年亚文化群体。正如霍尔所说,青年人的集体消费习惯构成了一种特定情景、对象及特色的消费。

二、“弹幕”的编码:编码者、形式与特点

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弹幕”在互联网上取得了广泛的关注,不仅在“哔哩哔哩”网、AcFun等专业二次元弹幕网站上得到充分实现,也成为主流视频网站新的评论方式。如今,弹幕正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新媒体平台,甚至院线都在考虑推出“弹幕电影”。在弹幕文化中,编码主要就是通过视频播放时发布的滚动的图片或文字、表情、符号评论进行的。同时,弹幕文化的编码不局限于评论本身,而是通过评论在视频画面的叠加、众多评论之间的叠加,而实现编码的。

“御宅族”用户对于基于“ACG”的弹幕文化的消费,建构了他们在弹幕文化中的编码者身份。这类编码者原本只是整个社会中的小众人群。但是,在网络技术的推动和网络媒介的影响下,编码群体逐渐拓展到“普泛”的青年群体乃至大众群体。弹幕网站一般采取会员制等措施,限制弹幕发布的类别、功能。一般而言,会员可以比普通用户享受到更多的弹幕发布功能。这一举措提高了弹幕发送的门槛,由此,编码者群体进一步被框定为二次元的“御宅族”忠实用户。之前,“御宅族”往往在主流意识形态语境下建构自己的语言。他们的意义表达和生存空间受到主流文化的压制。而如今,他们却通过对弹幕文化的自主编码和自主生产内容重新“夺回”原本应该属于他们的青年文化话语权,建构属于自己的语言和内容生产话语权。这种“夺回”可以是象征意义上的,也可以是实质层面的。

正如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所说,不同的消费、生活风格和方式,既是现代社会个人和集体自我区分和表演的方式,也是社会区分化的原则。正因这种社会区分化,“御宅族”的自我身份和群体认同感十分强烈,从而自觉自发形成了良好的社群氛围。作为弹幕文化忠实的编码者,“御宅族”群体比起传统视频网站的用户更加愿意花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无偿地去进行内容编码与生产,贡献自己的知识和资源。

弹幕文化编码的形式不同,信息的直观呈现形式也随之发生改变,这就会对后期的解码产生影响。在不断的发展更新中,弹幕网站逐渐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弹幕编辑形式。以弹幕视频网站“哔哩哔哩”网为例,它的弹幕可以调节字号、颜色,而且已经开发出顶端渐隐、底端渐隐、滚动字幕、逆向字幕等多种表现方式。由此产生了四种主要的弹幕编码模式,分别是字幕弹幕、彩虹弹幕、预警弹幕和遮挡弹幕等。这带来了差异化的效果,适合不同情境下的弹幕发送,丰富了编码的类型。

编码的过程具有实时性、多样性和聚合性。一般情况下,弹幕文化的编码过程与视频的播放过程是几乎同时进行的。用户在观看视频时,根据自己当下的感受、心情及之前的知识储备等,即时发出自己的评论或感悟——编码一旦完成,弹幕即显示在屏幕之上。当然,在字幕弹幕的情况下,有能力的用户愿意花费时间提前准备好弹幕内容,作为字幕在视频播放的时候推出——这种情况下编码的实时性较差。一般情况下,弹幕文化的编码并不是经过精心酝酿和准备的。网络的匿名性、用户数量的庞大和类型的多样性,提升了弹幕文化编码的随机性和多样性。弹幕的内容极为庞杂,用户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感悟,进行评论。除了对视频正在播放内容的“点赞”“吐槽”甚至“拍砖”外,编码者甚至会发表与视频毫无关联的评论,形成了一种弹幕的“奇观”。编码的多样性造成了后期解码的复杂性。与此同时,编码者与解码者聚合程度高。一方面,编码者既可能是对视频内容的编码和再生产,也可能是对前面的弹幕编码者进行解码和再生产,编码者可能具有身份的双重性(在后一种情况下是解码者)和互换性;另一方面,编码—解码者主要聚合在特定的青年亚群体中,群体内成员的身份、价值认同度较高。比如,他们普遍具有抵抗权威,反对主流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争夺亚群体的话语表达权,主张自由平等、民主精神,以及戏谑、嘲讽等等。

三、“弹幕”解码的三种立场

针对解码的过程,斯图亚特·霍尔提出了三种立场,分别是“主导-霸权”立场、“协商式”立场和“抵制式”立场。将这三种立场迁移到弹幕文化的解码过程中,同样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一)“主导-霸权”立场

首先,弹幕文化最忠实的拥趸者“御宅族”——同时也是二次元文化的热爱者,他们对弹幕文化的解码主要是采取“主导-霸权”立场的。这看起来有一点主客倒置,但在文化领域,文化的生产者、创造者被其生产和创造出来的文化所役使、所定义,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当弹幕文化的编码者此刻转变为解码者,编码者与解码者对待弹幕文化的立场便趋于一致乃至完全一致。要想达到这种理想的完全一致的立场,要求的是信息完整清晰的传播模式,从而使这种受众在主导符码的要求下进行解码,他们对于信息符码解读的方式和接受过程完全符合编码者在编码生产时的预期。

由于弹幕播放的特殊性,编码和解码几乎是同时进行,而且是转瞬即逝的。新的编码和解码过程又会随着视频中新内容的播出而继续进行。而编码和解码的效果又以直观地将弹幕符码(包括颜色、字体、字号、表情符号等都可以作为信息进行生产和编码)展现在屏幕之上。换言之,前一个解码产生的结果会直观反映或者影响后一个编码者的编码。比如,第一个编码者发布的弹幕被受众解码之后透露出的是视频中某位人物的背景信息,而如果下一个编码者看到这条信息,就会在进行下一条弹幕编码时考虑是否加入有关信息,如是否继续补充该人物的背景信息或者修正前者信息的错误。由此就形成了弹幕文化编码、解码的延续性。而在实际编码—解码过程中,这些解码者对于弹幕符码信息或是持赞同、拥护的立场,或是持否认、默认的态度。这种编码—解码的互动过程也正体现了主导-霸权的立场。

(二)“抵制式”立场

伯明翰学派的学者们在讨论时一般都会强调青年亚文化对于主流文化的仪式上的抵抗。而对于青年亚文化本身传播过程的解码,则着墨不多。实际上,弹幕文化这种青年亚文化在解码过程中,仍然有被以主流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为取向的解码者采取抵制式立场的可能。

解码者对弹幕文化采取抵制式立场,原因很复杂。弹幕文化自身的原因首当其冲。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弹幕过多,影响观影体验。当某视频同时被很多用户观看并发送弹幕或者历史弹幕过多,都会导致屏幕的某个部分甚至整个屏幕都被弹幕遮挡。一旦被遮挡,则十分影响观众观看视频内容。而弹幕一旦过多,弹幕解码者又会面临“信息过载”的问题,对编码者(同时又是解码者——在其再生产屏幕信息符码的情况下)身份权威性的不满和编码者在再生产过程中的误读,则会导致对弹幕文化的抵制。二是过多的弹幕内容生产不仅影响受众观看,而且没有给其他受众留下对思考和自由想象空间,尤其是对于那些善于理性思考、有自己的是非判断和情感表达态度的受众而言,还有低估和矮化其智商之嫌,因而容易遭到抵制。三是弹幕质量参差不齐。目前对弹幕进行屏蔽、筛选的机制尚不健全,编码者发送出弹幕,一般即可实时发表在屏幕之上。这其中,编码者生产的信息符码质量参差不齐,有污言秽语,恶意戏谑、取笑和攻讦、谩骂,色情暴力,以及无聊恶搞等等,犹如垃圾信息,导致其他解码者观感不佳,产生抵制性立场进行解码和反抗。

(三)“协商式”立场

除采取主导-霸权立场和抵制式立场的受众解码群体,其他群体对待弹幕文化基本都是采用温和型的“协商式”立场的。这实际上体现了弹幕文化包容和控制的双向度。一方面,这些受众群体基本支持弹幕文化在解码过程中对他们的“文化上的霸权”,不回避而且理解、接受这种文化对于他们的深刻影响;而另一方面,他们在某些时刻依然遵循自己制定的规则——相对于支持“霸权”态度之外的例外。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协商式立场。在具体表现中,这类编码者在解码之时是基本认可弹幕文化的,但在某些时刻会有自己的自主抉择。比如,当他们意识到“信息过载”的现实之后,会选择主动消除这种影响——一些视频网站提供了关闭弹幕(即停止发布与接收弹幕)或者屏蔽特定弹幕的功能。当然,随着弹幕被关闭,其解码者身份也随之瓦解。但综合之前的表现,他们在解码过程中采取的“协商式立场”是毋庸置疑的。

当然,霍尔的主导-霸权式立场并不能完全解释受众在解码时的沉默态度,因为沉默不等于默认,也许包含着不赞同甚或否认。同时,信息符码“误读”的现象时常存在。霍尔的三种立场也不能解释其他受众(主要是指参与符码信息再生产的编码者)在进行再编码时对前面编码者的符码信息的“误读”。

四、符码混乱及其治理策略

弹幕文化生产的编码与解码过程既有其鲜明的特点,又具有一些不足、缺陷乃至风险。首先,弹幕文化生产的编码与解码聚合力惊人。杰夫·斯达尔指出,技术领域的历次进展,都昭示着将形成新的共同体或者联系。弹幕文化实际上是新的网络技术催生的产物,并产生了一个新的网络社群。这个空间原本是一个狭小的、不为大众所熟悉的空间,但随着近些年的迅猛发展,影响逐渐扩大;同时弹幕技术在主流视频网站的应用,也提升了弹幕文化的影响力。但弹幕文化“狂欢”现象的背后,往往是编码/解码者无意识的情感宣泄。每个个体的戏谑、调侃、娱乐情感的宣泄,通过网络以最快捷的方式表达和传播,同时找到同道者。大量意见汇集之后便形成独特的“狂欢”现象。

弹幕文化生产的编码具有先天的矛盾性——随意性带来的社群狂欢和解码混乱之间的冲突。弹幕文化最原始的状态即是热爱二次元的“御宅族”的社群狂欢。御宅族依托新的网络技术构建自己的线上社群,分享共同的兴趣、爱好乃至价值观。同时,弹幕文化生产的编码者们虽然可以被归类到某一群体之中,但是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大集体的复制性造成了编码的混乱,进而导致解码混乱。社群狂欢的底线在何处,治理解码混乱的对策又为何,值得思考。

社群细分化或许是一对策,而且这一趋势也的确在逐渐显现。即使是像“哔哩哔哩网”这种已经针对二次元的小众群体的弹幕视频网站,如今也在开辟更多、更加细分化的板块,以尽可能避免编码-解码过程中的符码混乱。当该社群中的编码/解码者的身份更加趋于一致,价值认同更加趋同时,编码一致性会提高,相应的解码一致性亦会显著提升。社群的混乱、冲突显著减少,和谐成为一种可能。

此外,治理弹幕文化“狂欢”现象需要多方合力。文化主管机构表态未来将加强管控,过滤不良信息。提供弹幕服务的视频网站亦需主动承担起平台主体责任,遵守法律法规,采用技术手段或者规则来治理。至于社群以及社群中的编码/解码者,同样需要加强自律,以自我治理的方式杜绝弹幕文化“狂欢”带来的不利乃至有害的影响。

五、结语

通过对弹幕文化生产的编码与解码过程及其机制的探讨,可以看到,弹幕文化的编码者群体正在由原本小众的“御宅族”逐步扩展到为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编码已经形成了四种不同形式,而编码的过程具有实时性、多样性、聚合性等特点,它既是一种青年亚文化现象,又是一种网络文化的狂欢现象,且成为具有一定反叛意识的文化形态。而通过三种不同解码立场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整个群体的异质性和协商性,以及立场不同带来的编码—解码的巨大差异,并由此进一步反思弹幕文化存在的问题。

猜你喜欢
符码亚文化弹幕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的电影符码解读
HOLLOW COMFORT
向真而死——论《菲德拉的爱》的消费符码与悲剧情感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弹幕”防御大师
符码的游戏艺术
一大拨弹幕正在向你袭来……
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群体记忆与精神符码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