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戏《延禧攻略》中影像叙事审美策略

2019-03-21 02:45
传媒论坛 2019年11期
关键词:延禧攻略璎珞延禧

刘 倩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一、引言

2018年7月在爱奇艺平台独家播出由吴谨言、秦岚、聂远、佘诗曼等主演,于正监制的乾隆年间宫斗大戏《延禧攻略》,截至2018年8月21日播放量突破百亿,成为爱奇艺18年第一部破百亿的网络剧,全网正片有效播放率占15.13%。在YouTube、微博等各大新媒体平台超高的讨论度和热搜度也为这部戏给予了极大的认可。该剧从清朝乾隆的第三任皇后—孝仪皇后(剧中令妃)的视角,以其一生的传奇故事为蓝本,讲述了乾隆年间的后宫风雨变幻。

在影视化的叙事审美中,对于影视剧结构、内容的构建以及叙事话语的修辞表达,是衡量影视作品审美段位高低的关键因素。宫廷剧中的影视化人物出场、视觉化的细节元素、剧中悬念的设置,都不应当是华而不实地铺张、毫无意义的道具和激不起浪花的拖沓剧情,而应当是充满文化内涵、历史底蕴、深邃的审美趣味和品玩价值的匠心制造,承担起重要的叙事审美功能。分析这部剧的成功,也是分析其高级的叙事审美策略,特别是在叙事内容上的考量和叙事修辞上的考究,算是为中国近年来古装电视剧的粗制滥造拨乱反正,立下新的标杆。

二、非线性叙事的结构设置:闪回的魅力

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中写道:“结构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时间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表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从叙事结构上看,在传统的古装剧里,大都遵循真实历史进行改变,并采用经典的线性叙事方式,即一般都有序幕、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剧情叙事线单一,呈现出叙事稳定性和封闭性,观众对剧情一目了然。在《延禧攻略》中,对女主角魏璎珞进宫目的的设置便是只出现在闪回剧情中的姐姐,璎珞因调查姐姐的死因而进宫,每次回忆起与姐姐的开心相处桥段,便推动故事情节向后发展。剧中对姐姐的闪回,便是前期推动剧情的关键。而后因富察皇后从宫墙一跃而下,剧情走向便又转为魏璎珞因替皇后复仇而再次从圆明园入宫,为了拥有权力和皇上、太后的信任步步为营,从官女子走到最后的皇贵妃。先皇后对璎珞的教化之恩是重要的感情线索,同样运用了闪回的方式,使得剧情再次升级发展。在剧中,闪回部分交代故事情节发生的重要来源,也是辅助剧情发展的动力,为影像审美的叙事结构增添了独特的魅力[1]。

三、叙事内容的审美:细节元素的层层锻造

(一)视听化的人物出场

在宫廷剧中,人物繁杂,特别是后宫妃嫔众多,大多在前几集一一出场时便由画面字幕的形式介绍了人物角色。如有“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例外,强调影像叙事中人物初次亮相的重要性,而非“出现”,便是推动情节的重要人物出场了。在《延禧攻略》中,堪比主角式的人物出场形式,典型例子便是59集中出场的顺嫔娘娘。在58集中,便有三个回合的铺垫顺嫔是如何完美的形象,如何地深得盛宠,惹得皇上为之神魂颠倒,后宫各个嫔妃联合皇后共同应敌。同时,也是魏璎珞当上令妃之后肯从待了三年的圆明园回到宫中的理由。这三个回合的铺垫,都是为了顺嫔的出场做准备,如此特别人物,作为搅乱后宫的重要人设,更是皇上和璎珞感情得到证明和升华的重要转折。为此人物的出场做铺垫,导演也是下足了功夫,吊足观众胃口。

(二)视觉化的细节元素

对细节的呈现和建构是影响影片艺术水准的因素,对细节的把控也是考验导演叙事匠心的功课。在《延禧攻略》里有许多影响人物关系与影响故事走向的细节。例如剧集前期璎珞为了寻找杀害姐姐的凶手,得到关键信物富察傅恒的玉佩;隐喻着璎珞送傅恒的香囊上的“扁豆蜻蜓图”,和璎珞非常喜欢的手帕图案一样,顺嫔由此做文章,想借此向皇上透露二人的私情,推动剧情向一个小高潮发展,顺嫔怂恿二人私奔,并向皇上揭发不成,由此失宠,促和了皇上和璎珞。

剧中另一重要的叙事内容的细节元素还体现在意象的建构。叙事化的意象元素,表现在作品中的主控思想或创作理念,赋予作品较强的象征性色彩。在《延禧攻略》40集时,佘诗曼饰演的娴妃在富察皇后死后,就将自己点燃的油灯灭了一盏,而在前几集高贵妃死时,也灭了一盏。由灯芯象征一步步计划,表现了剧中清宫戏中以描写后宫斗争为主的创作理念,赋予了叙事细节中的隐喻意味。所谓“象外之象” “味外之味”,正是如此一般叫人看似看透了其中奥妙,实则要真正地参透还需进一步考究其中象味[2]。

四、叙事修辞的审美:场景的还原与革新、服化道的精益求精

杰拉尔·热奈特自《印迹稿本》中说道:“在审美过程中,意义与形式是不可分割的。”换言之,审美实践中修辞形式要所指意义相符。那么在影视剧中,在特定语境下对各种话语元素和话语形态的适当调遣和打磨,对叙述方位、叙述实况和空间等话语方式和技巧的定夺与润湿,便是在叙事修辞上下功夫。以视觉元素的组织和调整为例,即可深入细化到场景设置、画面构图、景深变化、镜头运动、光效布置,乃至服、化、道等层面的修辞运作。

(一)场景设置:情景交融

对于清宫戏来说,对于历史场景的适当还原能够带领观众真实感受当下情景,能够更好地辅助剧情设置和人物性格的表现,而适当地革新,又能带给观众视觉上美轮美奂地享受,透露出制作人的审美段位及是否匠心打造。《延禧攻略》取景于横店清明宫苑,剧组斥重金进行实景搭建和改造了大大小小200多个场景,例如延禧宫、长春宫、储秀宫这三个场景搭建和陈设布置全部完成差不多耗时四到五个月的时间。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清朝元素:鎏金珐琅瓷瓶、琉璃灯罩、暗花罗帐、万字纹雕花……《延禧攻略》的置景所用道具虽然种类繁多,但大到整体布局,小到雕花打磨,但我们能感受到每一处工作人员都精心设计没有丝毫懈怠。一切境语皆情语,极为讲究的置景是为叙事修辞选取特征、锻造符码,丰富了叙事审美。

(二)传统元素:冶炼细节

《延禧攻略》中一经典桥段“打树花”是高贵妃为了取悦太后,而精心准备的节目,在剧情上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一传统手艺由元宵佳节的习俗延续至今,作为一项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第一次进入影视作品。李白曾有“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诗句赞美“打树花”盛景,因此剧中“打树花”被称作“万紫千红”。除“打树花”这一目前已经非常少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剧中冶炼修辞细节还将传统刺绣、缂丝、亲蚕、祭祀、昆曲、通草绒花、中医、书法、绘画、围棋、二十四节气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故事情节,透过荧屏观众可以真切感受到伟大祖先曾经创造过的文明。不管是如“打树花”的宏大空间调度还是深入每集剧情里的文化元素,都让观众深深感受到《延禧攻略》在叙事修辞上细节处的考究,为剧作审美段位的提升有不小功劳。

(三)微观层面:精美服化道

《延禧攻略》在叙事修辞上的另一大亮点便是剧中精美的服、化、道。仔细观来,整部剧古典素雅的高级色调,如诗如画的中国风构图,每一帧都是活色生香的绝美中国水墨写意画。清宫戏离不开清宫服,剧中服饰而言,每一位角色的服装都是经得起历史的考证和推敲的,像皇上的龙袍,每一件都按照历史原样打造,有的还是价值不菲的真品。每一位妃嫔的服装,一针一线都展示着中国传统刺绣的博大精深,图案暗喻吉祥,色调也是传统色,在适时的场合穿对应的服装,礼服、吉服深沉而不失庄重,常服活泼而不失典雅,便服素净而不失恬淡。皇后平日头上以“通草绒花为饰,不御珠翠”,高贵妃的头饰则多采用点翠的工艺,像是《甄嬛传》里华妃的华丽头饰。化妆技术上考究历史,采用点绛唇的画法,发饰梳两把头,立体而有层次。剧中小到宫娥大到妃嫔、太后,一众女演员皆是一耳戴三钳的真实还原满洲习俗,在剧中多有强调。随品级的不同,耳饰戴法也不一样,细致入微。精美的服化道,带给观众们可观可感、可触可碰的历史,真的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伟大和剧作叙事话语美学,更是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点一滴记录并且传承下来。

五、结语

《延禧攻略》这部大热的电视剧带给我们在叙事审美策略上的思考,不仅是带给观众们喜闻乐见的现象级作品,也为影视创作者们在叙事审美意味上内容、结构和修辞手法上提供了成功有效的案例,在影视剧的创新发展上留下意味深长的绚烂一笔。

猜你喜欢
延禧攻略璎珞延禧
离婚吧,霍先生
离婚吧,霍先生
璎珞:聚八方珍宝,饰流光仙裳
借力网剧“爆款”《延禧攻略》“火”上荧屏
测你会足《延禧攻略》中的哪个角色
调查
《延禧攻略》爆红背后:进击的“于正成功学”
《延禧攻略》于正要靠“黑莲花”洗白? 还是逃不过下饭剧的命运
《延禧攻略》开播发布会 聂远揭佘诗曼“心机”
谈电视剧《延禧攻略》中的“魏氏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