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东奇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北京 100024)
自电视这一媒介在中国诞生并走进普通大众生活以来,人们获取信息和新闻的途径被进一步丰富和优化了。视听新闻作品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并发展繁荣,形成了以内容或形式区分的多种类型,其中,人物类视听新闻作品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任何类型的视听新闻作品都离不开人物的支撑与塑造,透过人物可以把握事件来龙去脉、了解时代的风云变幻。人物类视听新闻作品又可分为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和人物访谈类视听新闻作品,人物访谈类视听新闻作品按照性质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对人的访谈、对事件的访谈和对观点的访谈,这三种类型都是人物访谈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常见类型,本文旨在对人物访谈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创作与品评的要点进行简要分析与论述。
无论何种类型的新闻作品,确定报道对象、明确报道的主题是创作的第一要务,而人物访谈类视听新闻作品在这一点上不仅不例外而且还有更高的要求[1]。因为这一类作品的创作与展示是以主持人或记者与访谈对象的谈话为基础的,如果访谈对象的选择未经过慎重考量,那么很有可能无法获得预期访谈结果,当然这样的新闻作品也就不会为观众所喜欢。在选择访谈对象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考察采访对象与采访主题的契合程度,这其中包含着诸如重要性、代表性、贴近性等评价指标,通俗来讲,可以理解为目标访谈对象是否能够对访谈的主题进行透彻且有说服力的论述,进而通过访谈对象的讲述使观众对主题及与主题相关的问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在确定了访谈对象之后需要明确的是访谈的主题,或者说这两者是相伴而生的,一者确定后另一者的范围也已经确定了。例如在《60分钟》专访奥巴马总统的一期节目中,主题被创作者确定为叙利亚问题或者说美国在叙利亚问题中的表现,显而易见,最有发言权的且最适合接受采访回答这一问题的非美国总统莫属,这期访谈节目从头到尾的话题都是根据这一主题衍生而来的。反过来思考,创作者如果确定了采访对象为美国总统,那么他也一定绕不过当时的叙利亚问题,因为这件事对美国、对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访谈对象和访谈主题的选择是创作人物访谈类视听新闻作品的首要任务。
一则成功的人物访谈类视听新闻作品离不开创作者精心设计的访谈问题,这些问题之间有或明或暗的内在联系,共同为表现主题服务,这些问题往往也是观众的兴趣点,即观众欲知但未知的内容。创作者在设计访谈问题时会立足主题,兼顾全局,设计的访谈问题一般遵从访谈对象和观众的接收习惯,即由简入难、由浅入深,最后以轻松愉快的问题收尾,按照这样思路进行的访谈会给观众一种舒适感。例如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专访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节目中,慎台长以普京宣誓就职新一任总统感受如何这一问题入手,引出有关于中俄两国关系的问题,然后进一步上升到国际性、世界性的问题,最后以网友代表提出的具有娱乐性质的问题作为采访的结尾。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创作者首先以访谈对象更为熟悉的个人问题、国内问题入手,慢慢展开到领导人之间的问题、中俄两国的问题,再上升到更广范围内的国际性问题,最后以较为开放的、易于回答的问题收尾,可以说这是一次较为成功的访谈案例。那么创作者在设计访谈问题时有哪些要点需要注意的呢?首先是问题的提出要有价值,即能够体现主题、为主题服务或有助于访谈过程的顺利进行;其次,问题要有主次之分,不能同等重要、一概而论,还要关注不同问题间的内在联系,避免出现前后脱节、反差过大的情况。好的访谈问题不仅可以引领访谈过程的进行,还能充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由此可见,访谈问题的确定是创作人物访谈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关键所在。
节奏与氛围是一对评判人物访谈是否成功的外在标准,通常情况下,如果这场人物访谈在节奏上跌宕起伏、氛围上轻松融洽,那么应该说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创作者期待的访谈效果。访谈节奏的把控与氛围的营造的主导权在主持人或记者手里,采访者通过提问的内容与顺序可以实现把控节奏的目的,使得访谈节目起承转合流畅自然。氛围的营造一方面依赖于主持人或记者的表达,另一方面也受访谈主题的制约。采访者在访谈过程中经常使用软性话语去沟通、引导受访者正确理解并回答问题会有助于融洽氛围的形成,但有些访谈的主题会比较尖锐且敏感,这就使得采访者在试图营造良好氛围时变得没那么容易。
举个例子,在CNN专访伊朗总统内贾德的节目中,拉里·金针对美国徒步者被伊朗有关部门扣押这一时事问题进而延伸到经济制裁、核武器、人权层面的问题,这使得这场人物访谈的氛围异常紧张,双方几乎始终处于唇枪舌剑的状态中,自然这场访谈难以取得理想效果,最后,节目也只能以拉里·金的窘迫收尾而结束。从这个例子来看,拉里·金虽然是家喻户晓的王牌电视节目主持人,但在这场访谈中无疑是没有完成此次访谈的预期目标,因为采访的问题设计过于尖锐与敏感,而且拉里·金在访谈过程中也没有有意识地去缓和紧张、激烈的氛围,造成受访者持有一种抵抗采访的态度,所以由此可见,访谈节奏与氛围的把控对于人物访谈类视听新闻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物访谈类视听新闻作品必然可以找到它内在的逻辑结构,但在人物访谈的结构安排层面,是没有固定方法的,结构的安排主要着眼于为主题服务。一场人物访谈应该由多个部分组成,包含基础性问答部分、主体性问答部分和开放式问答部分等。在较长的节目时间内如何安排好这三部分内容,需要创作者具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来设置整个作品的访谈结构,结构安排不当,会给观众造成逻辑不清、思维混乱的感觉,访谈结构可以采取整个作品由一条基本线索贯穿始终的形式,也可以根据访谈主题的需要,对这三部分内容进行先后、详略的安排[2]。
我们在构建人物访谈的结构时,可以将整个访谈结构分成若干节,每节都可以有自己的分主题,各分主题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又相对独立,共同支撑人物访谈的大主题。在逻辑的安排上也要服从于主题的需要,通常来说时间框架是比较适合于人物访谈的,按照时间的顺序追溯过去、思考现在、谈论未来。在访谈进行中,也可以尝试改变一成不变的我问你答的模式,引入具有争议的声音,激发受访者的回答欲,开辟回答的新视野、新思路,这些要点在访谈结构的安排上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视听新闻作品借助影像的力量在最大程度上丰富了作品的观赏性与内涵,拓展了人类认识世界、了解世事的途径,而以人物为核心的人物访谈类视听新闻作品,更是通过访谈过程的呈现,让观众更了解屏幕前的受访者以及他所表达的内容。一则优秀的人物访谈类视听新闻作品除了要关注上述的要点外,其实也有一些与其他类型视听新闻作品共通的规律,也就是我们常常提及的四点: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和人物性格化,这四点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观点与材料、传者与受者、人物与事件和此人与众人的四种关系[3]。综上所述,人物访谈类视听新闻作品属于视听新闻作品的一种,既要遵循共通的四点规律,又要特别关注以人物为核心的视听新闻作品的特质,只有做到这两方面相结合,才能创作出吸引人、打动人、启发人的人物访谈类视听新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