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威
(大连市口腔医院牙周科,辽宁 大连 116023)
本文主要分析牙周序列在牙周炎患者的正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对象为本院100例进行正畸治疗的牙周炎患者,收治时间均在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上述患者均经过精确检查诊断,根据随机数字表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中男性患者是25例,女性患者是25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40.1±1.5)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是30例,女性患者是20例,年龄19~61岁,平均年龄(39.8±2.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经比较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即P>0.05。
表2 2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对比(±s)
表2 2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对比(±s)
组别 例数 牙周附着的丧失 探诊深度 菌斑指数 牙龈指数 牙龈的出血指数研究组 50 2.13±0.11 1.95±0.13 1.13±0.18 1.11±0.19 0.98±0.14对照组 50 2.66±0.17 2.78±0.21 1.87±0.16 1.69±0.21 1.69±0.27 t-17.1115 28.9849 25.8419 20.2544 24.7942 P-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1.2 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行健康宣教及常规的正畸疗法。研究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增加牙周序列疗法,在患者开始进行正畸治疗前的1个月,对上述患者开始牙周序列的治疗,其主要的治疗项目包括龈下刮治、跟面平整及龈上洁治等,根据患者的临床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选择性的调磨咬合点及调颌等治疗。如果没有特殊的情况,牙周序列治疗的周期时间需要维持1~3个月。
1.3 观察指标: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临床指标(牙周附着的丧失、探诊深度、菌斑指数、牙龈指数、牙龈的出血指数)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将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临床指标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相关临床指标是计量资料,应采用t检验,而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是计数资料,应采用卡方检验。若组间的P值<0.05,说明组间差异存在一定统计学的意义。
2.1 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经过数据的分析可得,差异均存在一定的统计学的意义,即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n(%)]
2.2 2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对比:研究组中牙周附着的丧失、探诊深度、菌斑指数、牙龈指数、牙龈的出血指数分别是(2.13±0.11)、(1.95±0.13)、(1.13±0.18)、(1.11±0.19)、(0.98±0.14)分,显著的较对照组的低,经过数据的分析可得,差异均存在一定的统计学的意义,即P<0.05。见表2。
牙周炎在临床上是一种较常见疾病,牙周炎患者通常会伴有程度不一地牙齿松动和牙齿缺失状况,进而会发生错颌畸形。一方面,不仅加大了患者正畸治疗的难度,另一方面,错颌畸形同样会进一步的加重患者牙周炎的发展。近年来的研究中发现,在患者正畸治疗过程当中,牙周序列的治疗对牙周炎患者的疗效较显著,不仅能有效的缓解患者牙周的症状,还能减轻其牙周炎症的反应。
本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研究组中牙周附着的丧失、探诊深度、菌斑指数、牙龈指数、牙龈的出血指数均显著的较对照组的低,经过数据的分析可得,差异均存在一定的统计学的意义,即P<0.05。
总之,对患者行牙周序列疗法,不仅能有效提高其治疗效果,而且能缓解其牙周症状,值得临床上的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