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大可
长城的英语叫The Great Wall,如果直译过来,就是“伟大的城墙”。只不过它护卫的“城”太大了。
古人捶胸顿足:
进城、出城如此不讲究,要惹大祸啊……
现在很少人说“进城”,无论乘汽车、火车还是飞机,只说“到杭州了”“到西安了”“到呼和浩特了”。至于怎么算“到了”,除了以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等的站点名、机场名做标志外,高速公路的路牌也算一个“见证”。
至于“入城”,基本没有“仪式”,除非需要通过海关。照理说,海关算是一个“关卡”吧,应该有阻拦别人进入的设施,可现在的海关,有的像道路中间的岗亭,有的像银行设置的一排柜台。不仅没有阻拦效果,有时倒是蜂拥而至的通关人竖起了一道道“人墙”。
古人看了,说不定会捶胸顿足:一旦敌贼来临,如何拒之城外!
在古装电视剧的攻城战斗中,会有架云梯翻越城墙、驱攻城车撞击城门的场景。是的,古时候的城,是有城墙围绕,有城门把关的。
“城”字提土旁,因为最早的城墙、城楼是用土筑起来的。右边那个“成”,它的甲骨文是这样的:,它的金文是这样的:,是不是很像古代的武器啊?没错,就是古时候武器的模样。就是现在的字典上,它的部首还是属于“戈”,“戈”也是古代的一种兵器。所以“城”就是用土围筑起来,用兵器保卫的地方。
最早人类都生活在山野荒原,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有了除种庄稼、打猎、放牧等以外更多的“让生活更美好”的方式,这些方式,可以生产出更多东西,但是需要很多人聚住在一起。生活越来越丰富,技术越来越发展,文化越来越先进,这个地方越来越吸引人,为了防止有人来掠夺,需要筑高墙来保卫这个地方。
随着社会发展,土城墙被砖墙、石墙替代。越是先进的地方,城墙越厚,也就是说,抵御进攻的能力越强。
有机会到西安看看青砖城墙,厚到什么程度?超过城墙高度!城墙高12米,城墙底部宽15~18米,顶部宽12~14米。古城墙屹立至今,还成为竞赛场地,为现代的国际马拉松贡献力量,可见,它有多坚固,简直是刀枪不入。
你要反驳了:难道能抵御炮火轰击?
我们不说现代的炮火,很早时期造出的大炮,对有些城墙还没辙呢,何况出现城墙的年代,很长一段时期是冷兵器时代。
冷兵器是指不利用火药、炸药等的武器;相对的就是热兵器,古时候也叫火器,比如枪和炮。
冷兵器在描写战争的古诗词中经常出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意思是打仗时戈闪着金光,马披着铁甲,气势非凡。
武器是戈。
还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我会把雕有精美花纹的弓拉得如满月那样,瞄准西北方,将箭射向入侵的敌人。弓拉得越开说明拉弓人的力量越强;“天狼”是指天狼星,用来指代入侵的敌人。
武器是弓箭。
冷兵器经历了石器、青铜和铁器等几个发展阶段。无论是石头打制的还是青铜或铁冶炼的,冷兵器都是厚城墙的手下败将(不说用挖城墙等“非常规”攻城手段)。否则,为什么攻城的人对城门花那么大力气?毕竟大多数城门是木门,哪怕包上铁皮,安上铜钉,它主要还是木料。
国际大都市上海,在几百年前的明代,为了抵御倭寇——日本海盗,也修建起了城墙。倭寇多次直逼城下,但都被挡在了城墙外。城墙,够厉害的吧。
四川西昌古城楼
越是发达的地方,城墙就越多。以前的北京有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四层城墙。最里面的紫禁城就是现在的故宫。有城墙肯定有城门,所以至今留下那么多城门名:东华门、神武门、天安门、地安门、正阳门、崇文门、西便门、右安门……
如果被夺取了皇宫,也就意味着这一代皇帝失败了。所以,越靠近“核心地带”,防御力量越强。不仅中国这样,外国也这样。
提起“克里姆林”,很多人心领神会地说:哦,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啊。
可是当他们游览了俄罗斯一些地方后,会发现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太多了。原来,“克里姆林”是“内城”的意思,也就是城中的城堡。最初,克里姆林就是被城墙围起来的城市。后来,城墙边渐渐热闹起来,有做买卖的,有开小作坊的……这些“城外城”也得保护起来呀,于是,又修起了城墙,最早围起来的地方就成了“内城”克里姆林。内城放在现在来说,是“市中心”“黄金地段”。北京因为“层次”多,“黄金”当然属于紫禁城,至于白银、青铜、黑铁,就由你来划分吧。
城墙的厉害仅仅靠城墙自己还是不够的,它有不少助手:护城河、城楼或塔楼等等。
护城河,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工挖掘的。
有一个词叫“城池”,现在多指城市,最早却专指城墙(城)、护城河(池),可见它俩早就“唇齿相依”了。
故宫的护城河被叫做筒子河,就是人工挖掘的。它距离城墙20米,河宽52米,河深5米,成为紫禁城的第一道防线。这样的河,在当时的战争中,能给敌人的进攻造成很大困难,也可以防止动物进入。
为了通行,便在有城门的地方建起桥梁。桥梁有固定的,也有可以随时升降的,自己人来了,放下桥让人通过,敌人来了,立即升起来,这叫吊桥。一般到了晚上桥都会吊起来,整个城市如同四面环水的孤岛。
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最初的护城河与桥梁,到现在面目已经大变,不过还留有一些当年的痕迹。比如要走过库塔菲娅塔楼与特罗伊茨克塔楼之间的护城河桥,穿过特罗伊茨克门,才算真正进入克里姆林宫。
确实,护城河流传到现在,护城的“责任”已经大大减弱。俄罗斯最古老的克里姆林——诺夫哥罗德克里姆林堡,在护城河上特意架起现代范儿的步行桥,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城墙上、城墙边凹凹凸凸,设置的城墙助手繁多,我们只说特别引人注目的“楼”。
国外多的是塔楼,无论尖顶高耸还是平顶,大多是“直筒”式。我们国家的可以统称为城楼,细分的话,有城楼、箭楼、闸楼等。很多城楼高度并不比塔楼低,但造型气概壮阔,不靠“冒尖”来夺目。大名鼎鼎的天安门城楼,既庄严又雄伟,就是杰出的代表。
城楼的主要作用是观察敌情,指挥作战,还可以检阅部队。
箭楼除了可以瞭望敌情,主要功能设在墙上:墙面布满了窗户,一旦从所有窗户里拉弓射箭,刹那间会形成密不透风的箭网。因为设计巧妙,外面的箭很难射进去。用火药发射的热兵器火铳出现后,从窗户里又射出石弹、铅弹和铁弹等威力更大的武器。
闸楼控制吊桥的升降,兼任打更(晚上按时敲梆子或锣为人们报时)、发警报等工作。一旦敌人来临,拉起吊桥、发出警报后,还会充当战斗第一线:用弓箭、火炮率先抵御。
国外的塔楼也有多种分工:
比如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警报钟塔楼,就是用来观察敌人动向、敲响大钟报警。
克里姆林宫的供水塔楼安装了设备,将井里或河里的水运到塔顶的储水池,再将水分流到各个宫殿。
还有武器塔楼,比如捷克首都布拉格老城的火药塔,就是存放火药的。
温莎城堡的塔楼与城墙上,都留有狭细的射箭口,防卫也很严密。
俄罗斯诺夫哥罗德克里姆林堡城墙和塔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