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社民
孩子“指挥”大人的本事大概是天生就有的。
还不会用言语表达时,他会用哭闹的方式来“指挥”。大人会从这种哭闹里设法了解孩子的需求,比如他的不满、不舒服,并尽量去安抚和满足孩子。
这是大人的责任。但孩子也会从大人的尽责过程中获得一种经验用“哭闹”去指挥大人,还挺灵的。以至于他们有了言语能力后,当用语言表达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哭闹”是最后也是最有效的调动大人的方式。
我家的小外孙就有这样的经验。这段时间他正处在好“扔”期。凡是能抓起来的,都是他扔的对象,而且还喜欢反复扔。扔出去后,他会发出声音,希望得到你的帮助,若得不到帮助,他就会提高声音,再提高声音,最后哭闹,直到你听话就范。
今天在窗口玩小车,他又故技重演。
第一次,我不帮忙,观察孩子,无意外地迎来哭声。
第二次,我帮忙过渡,捡起小车推近一些,让他自己捡。
第三次,我不帮忙,等待孩子自己获取成功经验。他成功了。
第四次,孩子主动捡起小车,不再试图求助。我给他鼓掌。
其实,孩子在天性里既有依恋又有独立的倾向。由依恋而走向独立,是孩子健康成长的路径。
孩子的稚嫩确实离不开大人的帮忙,而帮忙会让他体验到方便,但这种方便俸验往往会强化他的惰性、依赖性。成人的帮忙不能以孩子或自己的方便为目标,要知道,依赖性一旦得到强化,哪一天你想不帮忙,他就会提高声音甚至耍赖。大人都是在这种情况下为图个“太平”而就范。而你如果这样就范,不仅强化了他的依赖性也强化了他的耍赖。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任性,就会惯用哭闹“指挥”大人,甚至产生“世界就得绕着我转”的幻觉,其有担当的健全的独立人格就难以形成。这是大人帮忙的不当。
所以大人的帮忙,其目标应该是帮助孩子独立而不是图方便。而独立最需要讓孩子体聆到的是:发现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