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人高等教育的文言文教学

2019-03-20 10:03汪梅枝
文教资料 2019年33期
关键词:成教古汉语文言

汪梅枝

摘    要: 面对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和“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材全面使用,成人教育文史类专业的古汉语教学应更注重对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教学能力,从而更好地为中小学文言文教学服务。成人教育的文言文教学应围绕合理的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内容,通过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关键词: 成人教育    文言文教学

《古代汉语》是成人高等教育文史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工具课,其中通论教学和文言文教学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古汉语教学存在重通论轻文言的现象。成人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近年来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日益重视,“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材陆续出台,其中的古诗文选文大幅提升,小学古诗文选文占所有选篇的30%,初中古诗文选文占所有选篇的51.7%[1](6),由此中小学古诗文的教学地位日益凸显。面对此形势,成人教育古汉语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革新势在必行。

一、研究目的

开展成人教育的文言文教学研究一方面是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这是我国继续教育發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成人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成人高等教育文史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是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师,文言文教学是教学任务中必不可少且日益重要的一部分;成人教育的文言文教学研究是成人高等教育对象深造、就业、转岗的需要。文史类专业的成教学生大都来自于基层的中小学校或私人企业,工作多是临时性的,没有一定的保障,随时都会出现换岗或再就业,他们选择成人教育的目的不是原来的“一纸文凭”,更主要的是借此进一步提高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以在今后的再就业或继续工作中有较丰富的知识及能力储备。文言文教学是对成教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注重语言理论和语言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所以应引起高校教师的普遍重视。

二、研究意义

古汉语教学必须紧紧围绕教育改革的需要和成教学生的工作需求,结合学科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达到教学目的。本研究的价值意义主要体现在:

(一)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成教学生的古文阅读、鉴赏及教学能力

来自基层或农村的成教学生多毕业于职业院校,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中文专业教育,古文阅读水平较低。古汉语的教学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古汉语基础知识及语言理论,这一目标主要通过通论的学习实现,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只有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才能阅读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才谈得上继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胜任今后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文教学。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文言文教学,只有在具体文言篇目的教学和学习中才能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教学能力。

(二)有利于更好地为中小学文言文教学服务

上文已提到,古诗文占中小学选篇的比重日益增加,那么,文言文教学自然占有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相当比重。成教学生中的大部分来自于基层的中小学校,这些学校的文言文教学尤其薄弱,主要是因为语文教师的古文阅读与教学能力欠缺。只有教师的古文阅读水平和教学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水平才有可能提高,这既是应试教育的要求,更是当前提倡“国学教育”的需要,因为国学的精髓之一存在于先秦的典籍中。通过阅读经典篇目,让学生在每日的古文诵读中感受古人的德行与智慧。所以,加强对成教学生的文言文教学和训练势在必行。

三、研究内容

以往的文言文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和中高职学段上,有少数针对成人教育的研究是从古汉语教学的整体角度展开的,其研究涉及范围较宽泛,缺乏一定的针对性,面向成教学生的文言文教学专门性研究几乎没有,但是这些研究也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以往的相关研究使我们看到,解决中小学文言文教学问题的途径之一是加强对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古文培训,本研究的开展恰恰有利于此问题的顺利解决。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文言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古汉语的基础语言知识,能够把在通论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文言篇目的解读中,能够分析常见的古书用字现象、古今词义差异、语法现象等问题,能够精读文言作品。这是文言文教学要实现的基本目标。

2.高校教师通过对具体作品蕴涵的丰富思想文化内涵的发掘,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过去的文言文教学,教师过于注重对文章字词句的疏通、解释和翻译,往往忽略对作品丰富思想文化内涵的阐释,认为那是文学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想法和做法把语言与思想、语言与文化完全割裂开来。事实证明,其教学效果是不显著的,学生如果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即使暂时记住了某些字词句的用法,不久也会忘得一干二净,甚至都不记得曾经学过某篇文章了。让学生以文言字词句的学习为媒介深刻领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从中感悟古人的思想和智慧,以此净化学习者的灵魂,获得真正的思想品格的升华,这才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崇高目标。

3.提高成教学生的文言文教学能力。学生会从语言、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文言作品只是实现了文言文教学目标的一部分,教师应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一定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形成的素养转化为教学实践能力,真正为中小学语文教学服务。

(二)教学内容

除了教学大纲和相应教材中涉及的教学篇目外,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要根据成教学生的特点及实际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因为毕竟有些教材的文选过于陈旧,没有针对成教学生和中小学教材的实际情况设计选文。所以,教学内容上主要注意两个问题:

1.注重与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相衔接。文史专业的成教学生有一大部分来自中小学教学一线,他们来深造的目的之一是希望通过进一步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就文言文教学而言,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成教学生更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文言文教学水平得以提升。大学古汉语课教师不但要对大学阶段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要对中小学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了然于胸。这里所说的衔接,既包括文言篇目的衔接,又包括古汉语知识点的衔接。如“部编本”中小学教材的选文从先秦两汉到唐宋明清均有选编,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入中古以至近代文言或古白话篇目,而不能像过去一样只注重对上古汉语文选的教学。只有如此,才能满足成教学生的需求,真正让他们学以致用。

2.注重与学生实际和现实社会相联系。文言文本是古代的语言,说的也是古人古事,如果没有较深厚的古文功底,那么是无法体察它的现实意义的。一些成教学生来自私人企业,更看重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现实性,针对他们的需求,从选文文本出发,教师要用心发掘作品所能体现的现实价值,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讲《论语·侍坐》时,笔者结合文本让学生讨论了“从四个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有着哪些不同的性格?”“为什么孔子说‘吾与点也?”“曾晳关于理想的叙述和其他三个学生的有何不同?”四个问题,以此引出关于“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的关系”的讨论。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研讨,各抒己见。这样的讨论结合当下社会现实,能够引导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既能培养其深度思维能力,又能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激发其责任意识,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现状,最终活跃课堂气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

适当的教学内容需要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媒介才能得以贯彻和实现,在多年的教学探索中,笔者在贯彻教学目标、教学大纲的前提下,结合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提出并实施了“读”“议”“讲”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之中,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为。

1.以“素讀”为起点,以“成诵”为目标,开启对古诗文内容创造性的感知和理解。“素读”的最早定义是日本人根据我国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而提出的,即不追求对文章的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朗读,烂熟于心。它是不带任何先入之见的诵读,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能把诵读的过程变成一个发现的过程,一个自求自得的过程。陈琴老师是“素读”经典的成功践行者[2]。多篇文章强调,“素读”是“本色阅读,是最原始也是最语文的阅读”[3][4],传统的定向阅读容易限制和约束学生的思维。

从以往研究看,“素读”虽然主要针对中小学生,但其对大学生尤其对成教学生同样适用。一者,这些学生在今后要作为教师执教中小学语文,要求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其前提是,老师先要知道如何诵读,先要身体力行;二者,随着科技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的闲暇时间被手机电脑所捆绑,碎片化阅读泛滥,却缺乏对经典作品的深入阅读。古汉语文言文教学可以在此情形下展开对“经典”的“素读”。

成教学生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往往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当面对一篇文言作品时,他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初步感知理解,教师没有必要首先设定一定的框架约束他们。这种情况下,“素读”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是“不教而教”的方法。同时,通过一遍遍地“读”,最终“成诵”,逐渐培养古汉语的语感,在“润物细无声”中建立对古汉语的理解和把握。根据课时具体情况,可以课内“读”,也可以课外“读”。为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笔者尝试采用加分的方法,如每背诵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加1分,以15分为上限,算入最终成绩。结果,学生们纷纷找我背书。通过一学年的坚持,班上90%以上的学生能背诵近万字的文言作品。笔者告诉学生,如果常年坚持不松懈,这种积累将是惊人的。笔者相信,这些学生于日后教学中会运用这种方法,使更多的孩子受益,校园中时时处处都见读书人,都闻读书声。

2.以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相协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兴趣。传统的成教课堂往往是教师“一言堂”式的教法,学生除回答老师的问题外,几乎不参与课堂活动,沉闷的课堂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不刻意要求到课,那么缺课率往往很高。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文言篇目多设置一些可供讨论的问题,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讨论做出点评性应答和引导,并适当给予加分之类的奖励,这样,学生的兴趣很容易被激发,学习积极性大大提升。

如笔者在执教《郑伯克段于鄢》一文时,在学生熟读成诵之后,在讲解字词句等语言内容时,设置了“结合文后注释找出文中出现的用字现象、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这一问题,先是小组讨论,之后对学生存在分歧的地方,如“既而悔之”“夫人将启之”中动词的为动用法展开讲解,对“不如早为之所”中“为”的用法和“其是之谓乎”这一特殊句式展开分析,对学生能达成共识的问题一笔带过。这样既能有效利用课时,又能发现学生在语言学习上的不足以及时帮助。另外,笔者还设计了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讨论环节,如对庄姜、庄公、公叔段这三个核心人物的认识,一度引起学生的热烈讨论,引发学生对亲子关系、兄弟关系的认识和思考。这种各抒己见的探讨,既使学生深刻了解了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又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正确对待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这样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带动了学生积极思考,师生共同参与,既有效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无形中拉近了师生距离,增进了感情交流。

3.以教师“讲”和学生“讲”相配合,共同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在一定程度上,成教学生比普通全日制学生更愿意积极参与课堂,尤其当教师所讲文言作品和他们执教的内容有一定联系或完全相同时,他们更愿意发表观点,这时便可以采用“师生同登讲台”的方法,再进行对比,分析谁的教法更生动、有效,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如笔者在讲授《吕氏春秋·察传》时,首先让成教生讲授《穿井得一人》一文,该文是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篇选文,其出处即自《吕氏春秋·察传》。大部分学生是按照先串讲课文,然后分析其中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再分析此寓言故事蕴含的深刻寓意,中间穿插朗读、提问、练习等环节,基本能够有效完成教学。但这种教学对培养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还比较有限,课时结束时,虽然中学生对此文基本上没有语言阅读的障碍,也基本能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但由于课上的阅读材料有限,更多的课时被老师的讲解所占据,学生的课上阅读无法拓展和深入,其中的道理也是经由老师的讲解而来,非经自己思考所得。针对此情形,笔者安排了《吕氏春秋·察传》一文的讲授。该文“穿井得一人”“乐正夔一足”“子夏之晋”三件事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说明“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同时,原文开宗明义,“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强调调查取证的重要性,最后结篇明确指出如何调查:“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笔者主要安排成教生阅读此文,并与初中课文比较,使之明白中学的课堂也可以由教师“主讲”变为学生“主读”,通过一定数量的相关语言材料的阅读,既可以扩充学生的阅读量,锻炼理解力,又可以使学生自行获得感知和体悟。

另外,通过学生的讲课,笔者也看到一线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上的特点和不足,如他们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注重师生互动,文言知识的讲授非常全面系统,基本每课都有总结;这种对知识的梳理显得过于烦琐,往往使学生不得要领。对此,笔者建议成教生就地取材,有些字词的不同用法在同篇文章即见,大可不必东一句西一句地拼凑,如在“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两句中,“闻之于宋君”“问之于丁氏”结构相同,但其中字词的用法,如“闻”与“问”两个动词用法有别,前者是使动用法,后者是一般用法,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词类活用的判断是根据具体的句子分析的,不能脱离语境。再如两个“于”,虽然都是介词,但功能不同,前句中“于”引出动作的发出者,后句中“于”引出动作的对象。这样充分利用现成的材料,既省去了到处找例句的辛苦,又把本篇文章分析透彻。至于其他篇目中出现的类似字词用法和差异之处,可以在期中或期末复习时由学生或老师进行较系统的总结。

总之,通过教师和学生共讲一文,学生在教育和自我教育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教师也在其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做到教学相长。

综上所述,在教学目标上,成教文言文教学要改变过去只把疏通字词、阐释语法、翻译句子作为文言文唯一教学目标的意识,而要通过文言作品的讲读,在语言学习中了解历史文化,洞察古人智慧,感悟民族灵魂,获得审美的体验和思想的升华,进一步提高文言文教学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成教文言文教学要打破教材文言选文的限制,多和学生的实践教学和工作现实相结合,真正实現教师“教之所需”,学生“学之有用”;在教学方法上,成教文言文教学要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式的教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通过“素读”“讨论”“登台”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既通过诵读学习了语言,感受了古文的魅力,又通过讨论、发言、讲解,活跃了思维,深入理解了篇章主旨,最终提高了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2]陈琴.“素读”经典[J].人民教育,2007(21).

[3]邓彤.素读:教学与研究的着力点[J].中学语文教学,2010(7).

[4]胡婕.浅谈中学语文阅读素读教学[J].语文学刊,2012(3).

[5]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6]温儒敏.语文(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基金项目:本文为聊城大学2016年度成人教育科研立项“基于成人教育的文言文教学研究”(项目编号:125061603)的成果。

猜你喜欢
成教古汉语文言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谈谈古汉语的翻译
终身学习理念下成教生学习行为分析研究
古汉语中表反问的一组能愿动词
以企业需求为目标 实施成教教学改革
基于提高成教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创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