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行动的先导是理念,一定的发展理念引领一定的发展实践。在世界经济复苏低迷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形式进入发展的新常态,社会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新问题和新要求,迫切需要科学技术的创新驱动功能与其绿色发展取向的有机结合,内在地要求学术理论界对我国科技绿色发展模式展开深度研究。
本文按照科技创新以及绿色发展的深层次理念,围绕“实现什么样的科技发展,怎样更好地发展科技”问题,在阐明科技绿色发展模式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合肥市县区科技绿色发展的具体数据,对科技绿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进行了剖析;从本然依据、应然规范、实然途径诸层面,论述了科技绿色发展模式的构建理据、基本特质和实施路径,构建出以科技创新体系转型升级为载体的超循环科技绿色发展模式;进而提出科技绿色发展模式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对策,即通过加速科技成果孵化、繁荣技术市场、加大产业化投入等途径促进科技创新体系各主体高效对接,通过科研人员绿色意识的提高、科技政策的绿色导向等途径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绿色化。
关键词:科技 绿色发展 实施路径
一、现代科技绿色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绿色自然观
绿色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发展形式之一,也是人类生态领域系统观点的现实具体体现,科技绿色发展模式的建构必须遵循这一理论基础[1]。绿色范畴的内涵界定以及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所揭示的是客观尺度,映现了人们对生态绿色的本质的理解和真理性的判断,绿色价值取向所确立的是主观尺度,体现出了对绿色发展的价值追求的目标。我们通过对生态绿色自然观的本质和自然的认识与判断,树立正确的价值发展取向,将客体的标准尺度内涵转化为主体的标准尺度的规范,从而赋予其以理据,更显现出规范主体实践功能的积极作用[2]。显而易见,科技绿色发展模式中诸主体只有遵循绿色发展自然观的系统规律,使模式中的各主体以绿色发展价值观为发展导向,才是科技绿色发展模式建构的最终目标[3]。
(二)绿色价值观
习近平主席指出,绿色发展既是理念又是举措[4]。“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今时代全球人类都面临着资源环境与人类发展之间的矛盾危机,对“和谐”的原始内涵更是早已抛诸于脑后不去面对,正是人与自然之间以及自然、社会、心灵内部诸多矛盾的统一。绿色发展价值论一一是追循自然,即善待自然、师法自然、美化自然、天人和谐,即共生互利、良性循环和协同进化,和以人为本,即实现人民的现实幸福和全面自由發展[5]。
(三)现代科技发展与绿色自然观和绿色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科技创新体系的运作过程中,要使各组成部分相邻之间彼此产生因果互动,也即要建立起各创新主体之间合理的共生演化机制,从而使创新体系中单个主体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态位,避免主体之间生态位长期重叠造成的无序状态,应通过良性的竞争从而促使科技进步与绿色创新需求的有机结合[6-7]。
二、现代科技绿色发展的现状分析
绿色设计产生绿色科技创新成果,因此,绿色设计评价的指标体系也即可适用于评价绿色产品。除此以外,绿色产品还必须满足环境属性,体现出技术、经济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性。所有商品生产过程周期中每一步都会影响环境的原始状态,该影响可以说会体现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8]。环境属性指标关系到所涉商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但因为企业性质不同,行业标准也不同,很难收集到详细具体的各行业所有企业的环境属性指标。本章将从实践中的调查数据的分析来从现实中阐释现有发展模式的不足和需要改造之处[9]。
(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协同现状分析
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就是产学研一体,合作交流的形式是一般由政府提供所需的相关政策平台,企业做为技术的需求方,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作为技术的供给方。我国政产学研一体化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政产学研合作体系,并成为企业、政府与高校之间合作交流的重要媒介。在我国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合作模式主要有: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园区、共建研发平台、多方校地合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等。当前我国已经在这些合作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众多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不管是采用哪种合作模式,政产学研合作都应适应市场实际需求,真正做到具有实效性,使合作各方都能在此模式中达到良性循环,从而实现互惠互利[10]。
1.现状调查及描述
各革新发展主体基本位置次序错乱的问题一直存在:高校、科研院所机构处于科技革新链条中的上游,主要功能是进行基础研究、知识更新以及技术发明和试验创造,主要任务是为科学技术的现实孵化应用和实现产业化提供知识库和技术成果依据,然而有些高校、科研机构并不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和具体功能,在产业化建设上越姐代危;国家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实验园区的目的是将高校及科研机构院所的技术进行实践应用和高校推广运用,从而可以为后续的产业化建设夯实基础,可现实状态中是不少地区的高新技术开发实验区直接进驻了大量企业进行设厂生产,这样一来,高新实验区与经济开发实验区的作用位置已区别不大等同虚设;生产企业处于科技创新发展链条的下游位置,主要职责是将科学技术产品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技术,从而实现产业化建设,然而很多企业却只顾眼前利益舍本求末,超越占取上、中游环节的生态位。诸如此类的状况,造成各创新主体不光使自己难以高效利用各类科技资源,更进一步会产生各种外部负面效应,导致市场各种恶性竞争,科技资源极度浪费,使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得以降低[11]。
2.三者协同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上述现状调查可以看出,各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机构、政府部门、企业有不一样的职能与发展侧重点,然而现实中相应的规划或市场机制却不完善并不能使其各得其所。各创新主体之间也存在着定位重叠、恶性竞争、无谓的重复和浪费资源。许多企业仅着眼于眼前利益,根据经济效益来衡量科技创新、技术开发以及产品销售水平。加之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发展并不能很快的产生经济价值,从而导致一些企业没什么积极性。从调查中我们也不难发现,部分企业并没有投入或只投入很少的资金到研究机构或者合作园区进行研究,科技创新的投入这部分在企业的生产研发中只占了很小的比重,形同虚设[12]。
当今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供给侧改革对科学技术的革新日趋巨大和逐渐高端的需求,科学技术本身飞速发展的态势和内在需要,都决定了其中的各创新主体应该以社会和市场需要为方针导向,探寻还未被发现和占据的潜在生态位,追寻革新发展领域的错位拓展,实现科技资源自然能源的低耗与高效。
(二)现代科技创新成果的绿色取向分析
科技成果转化在宏观上是指由科技供给、转化、需求和环境系统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科技创新成果的绿色取向也即绿色产品概念的定义,其绿色程度也具有相对性,因此,绿色产品的评价标准是一个发展中的相对量值,由于工业产品涉及多方因素,比如环境因素,所以科技成果绿色转化率直接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三、现代科技绿色发展模式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对策
(一)加速科技成果孵化
实践过程中,就需要我们构建出与之契合的方案,也就是源于共同基础或目的的平台的建构,在绿色发展模式中,各创新主体之间的连结需要建构契合的平台,平台是通过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等形式出现的,企业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是不是健康完备,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取决于平台整合效率的能力高低。我国的相关中介服务媒介都必须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系统进行很好的融合,媒介机构要改变其功能性单一的问题,建立健全机构部门,要能很好定位自己的位置和功能,不能只是流于形式和空壳。在进行运作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信息交流反馈作用,对信息进行严格纠错和探查,做到信息传递严谨,信息传递及时有效。当媒介机构完美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企业和科研机构做到了高度的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交换循环,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系统进行高效良性的闭路超循环运作,最终到达自己的既定目标。
(二)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绿色化
所有闭门造车的科研成果都不会比得上市场对技术的需要,适应市场、遵循市场规律的发展的技术创新才会更能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能否实现是对科学技术的实用性的考验,而科技创新成果的绿色化更是科技绿色发展模式研究的重中之重,是一直追求的结果。科技成果转化在宏观上是指由科技供给、转化、需求和环境系统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科技创新成果的绿色取向也即绿色产品概念的定义,其绿色程度也具有相对性,因此,绿色产品的评价标准是一个发展中的相对量值,由于工业产品涉及多方因素,比如环境因素,所以科技成果绿色转化率直接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想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绿色化,要按照循环相济的规范要求,深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创新主体内部结构综合改革和创新效能优化,提升科研投入产出比;要循序渐进,使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这一链接转化顺畅。于此,建立健全绿色科技政策、产业化政策和社会化、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活化各创新主体之间的节点,强化各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是至关重要的。亦即说,各创新主体之间节点的活化、联系的强化是创新体系实现良性循环、提高科技投入出比和产业化率的粘合剂和催化剂。如此设计和构建,便可形成加速绿色科技产出及其产业化、高效低耗的协同创新模式。
结 论
通过全文的论证,可以看到,促进科技创新体系协同性进化的关键在于诸创新主体自身结构与功能的持续改善、科技产出绿色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创新主体之间、创新主体与环境之间藕合程度的日益提高。本生态位和潜在生态位的前提下,优化自身结构,强化绿色科技研究、应用、开发功能,提高科技成果的产出量及其绿色程度,主体自身的进化,解决创新主体自身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及不合时宜的问题。另外,着力上述诸节点平台的升级及其藕合程度的提高,实现创新主体之间、创新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解决科技创新体系发展中内外部协同性不够高的问题。绿化科技创新成果产出的关键在对科研选题、科研过程、成果产业化诸环节、各方面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绿色导向。畅通科技创新体系运行过程的关键在于建强建优诸创新主体之间的节点平台。
参考文献
[1] 庄友刚. 准确把握绿色发展理念的科学规定性[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01):89-94.
[2] 周晓敏,唐晓勇. 科技批判视域下的马克思绿色发展理念探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37(07):192-196.
[3] 张屹,白洁,谭晓旭. 绿色发展理念下政府治理循环经济的伦理重构[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3(04):77-81.
[4] 黄志斌,张婉,任明仑,王小晴. 科技绿色发展模式的构建理据、基本特质和实施路径研究[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32(12):100-105.
[5] 李浩,赵予新. 绿色发展理念下粮食增产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科技政策研究[J]. 山西农业科学,2017,45(01):135-138.
[6] 柳礼泉,阳可婧. 大学生对绿色发展理念认同的逻辑进路[J]. 思想教育研究,2017(02):92-96.
[7] 关兵峰.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8(01):51-54.
[8] 郭兆红. 科技哲学视野中的创新发展与绿色发展——“新常态下的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7(01):123-126.
[9] 代露. 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科技文化的发展战略论析[J]. 才智,2017(12):271-272.
[10] 刘国云. 绿色发展中科技动力的伦理审视与引导[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4(03):38-43.
[11] 范晨晨. 绿色发展背景下的创业成功因素分析——以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为例[J]. 管理观察,2017(15):73-75.
[12] 钟治峰.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扎实推进全省建筑节能与科技工作[J]. 安徽建筑,2017,24(04):6-9.
作者简介:刘昕(19931027),女,吉林大安人,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在读, 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