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
一块巧克力的故事
课间,班干部小苏来到办公室,问我:“老师,上次派送剩下的巧克力还有吗?”正在忙碌的我指着办公桌角落答道:“在那里,好像还剩下两块,都拿去吃掉吧,不要浪费了。”“老师,我想拿一块巧克力给新来的小智,因为他也是我们班的一分子了,你觉得可以吗?”我停下工作,用吃惊又感激的眼神看着小苏:“按你的想法去做吧,谢谢你!”小智是昨天刚插班进来的,而前天,我们提前过了一个简单又有意义的迎中秋活动。我忽然意识到我的工作做得不够细心,我完全没有想到可以把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而小苏用最简单的行动,给予小智一份关怀,欢迎他加入我们的集体,这对于一个插班生而言,该有多大的意义啊!关怀,一个简单的词语,是多么美好,又是多么深刻,这是复雜、多方面的有人性的态度。我该如何把握这个教育机会?
课堂上,我拿着仅剩的一块巧克力,问大家是否还记得。对于刚吃进肚子里没两天的巧克力,大家都记忆犹新,你一言我一语地陈述着:这是班集体的中秋礼物,每人一块巧克力,这也是我们班的传统。整个过程,也就几分钟而已,我却借这个机会,让小智了解了巧克力的故事,引导他感受小苏的关怀,感受班集体的温暖,这应该比单独直接地和小智讲述更好。这温暖的良言善语,对人的心灵和情感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现在,我把那块巧克力放在办公桌的显眼位置,让它时刻提醒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蕴含真实、朴实又简单有效的教育契机,对于这些教育契机,我们要用心捕捉,善于发现。
一个陪伴的故事
一天上午课间,小灼因头疼来向我请假去看校医。我批假后叮嘱他要多喝水,有什么不舒服要及时告知老师。下午课间,小灼再次来找我,说因为头疼加剧,想请假回家看医生。我联系家长后,帮他开了假条。其实,小灼的这两次请假,我都未能留意到陪伴在他身边的小洋,后来,我能为自己找到的唯一借口就是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病人身上,但是对于这个借口,我自己都认为是苍白无力的。
当天放学时,小洋的身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在校门口看到了等待家长的小灼,也看到了小洋。我有点意外地看着小洋,奇怪在这个时间他怎么不去吃饭和洗澡(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小灼看懂了我的心思,告诉我,小洋是怕他有什么不舒服,陪他在这里等家长的。我用赞许的眼神看着小洋,生病的时候,人的心理都是比较脆弱的,这时的陪伴,就是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给别人做点什么事情,把自己的心灵献一点给别人,小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一点,而且他的这一举动,是出于同学间的相互关心。
这也是一个教育契机,我在班会课上“小题大做”地叙述和剖析这件小事。是的,我们应该关心生病的同学,给予其力所能及的帮助,但是我们是否也应该留意一下陪伴的同学呢?当我告诉大家,故事的主人公是班里的小洋和小灼时,班里自发响起了热烈而又持久的掌声。我多么希望这种掌声能时常回响在学生的耳边,多年的教育工作使我明白:一颗播在学生时代心灵中的小种子,在成年时会成为一棵大树,一切取决于播下的是什么种子和播在什么土壤之中。
这两个身影,或许是学生校园生活中常见的一个片段,这对他们的教育影响有多大,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是借用李镇西老师《真实有效的教育,是不露痕迹的教育》的话语来结尾:教育的初衷是为了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灵魂的唤醒。最有效的教育,往往是最自然的教育,而所谓“最自然的教育”往往发生在教师的不声不响和学生的不知不觉之中。
我也相信,真正的教育效果,总是发生在自然而然的情景中。这需要我们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发现学生生活中的真善美,在不露痕迹的教育过程中,实现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