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双丽
【摘要】 目的 探讨宫腔镜下电切术和诊刮术对子宫内膜息肉(EMP)术后病理的作用, 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 进一步研究该技术对诊治子宫内膜息肉的应用价值。方法 148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 根据个人意愿分为电切组(宫腔镜下电切术, 73例)和刮宫组(宫腔镜下刮宫术, 75例)。比较两组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复发情况及月经恢复情况。结果 电切组宫腔镜检查和病理符合率为93.15%, 刮宫组为76.00%, 电切组符合率显著高于刮宫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9, P<0.05)。刮宮组子宫内膜增生发生率14.67%明显高于电切组的4.1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 P<0.05)。宫腔镜和病理诊断均明确诊断出, 电切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68例, 刮宫组57例,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随访, 妇科阴式彩超检查子宫内膜息肉复发情况, 电切组术后12个月复发率7.35%明显低于刮宫组的21.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 P<0.05)。电切组术后初次月经时间为(32.4±7.8)d, 刮宫组为(33.6±8.2)d,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8, P>0.05)。治疗后, 电切组患者的月经量恢复正常发生率为97.06%, 高于刮宫组的89.47%,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78, P>0.05)。结论 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刮宫术在诊治子宫内膜息肉方面有着显著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宫腔镜;电切术;刮宫术;子宫内膜息肉;病理检查;预后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5.036
子宫内膜息肉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 发病率较高。国外有研究发现, 子宫内膜息肉发病率与年龄相关, ≤35岁女性约为3%, >35岁为23%, 绝经后高达31%, 50岁为高发年龄, 70岁以后极少发病[1]。虽然子宫内膜息肉是良性病变, 但有癌变趋向, 研究表明年轻女性恶变达0.5%~4.8%, 而更年期和绝经后女性可高达10%。随着宫腔镜技术的发展, 宫腔镜检查宫腔形态可以清晰显示, 可以发现宫腔病变的大小、部位、数量、形态、质地及累及宫颈情况[2, 3], 该技术不但在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广泛应用, 而且在其治疗上也被广泛认可[4]。但是如何更好地应用该技术, 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预防息肉复发, 降低恶变, 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8月在北华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诊治的148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无生育要求, 年龄35~50岁,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个数1~5个。根据个人意愿分为电切组(73例)和刮宫组(75例)。电切组患者平均年龄(43.5±5.5)岁;宫腔镜提示平均息肉个数(2.4±1.4)个。刮宫组患者平均年龄(42.8±5.6)岁, 宫腔镜提示平均息肉个数(2.3±1.3)个。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临床症状及体征:患者月经量明显增多或有不规则子宫出血现象, 月经量的评估采用Higham的月经失血图(PBAC)评分法;②所选患者均满足《妇科内镜学》中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标准[1]。排除标准:①处于感染的急、慢性期患者;②合并其他妇科疾病患者;③合并其他疾病不能耐受手术患者;④有生育要求患者。
1. 3 研究方法 患者于月经结束后 3~7 d内实施宫腔镜下检查, 选择 5%葡萄糖液为膨宫液体, 水压控制在120 mm H2O(1 mm H2O=0.098 kPa), 流速260 ml/min。电切组在宫腔镜直视状态下采用环状电极装置, 电切功率50 W, 对息肉基底部及周围宫内膜组织予以电切处理, 将息肉完整切除。刮宫组在宫腔镜检查出息肉的具体位置、体积及数量后, 用刮匙将息肉逐一予以刮除和取出。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月经量恢复正常即PBAC评分<100分患者, 将所有切除(刮除)内膜息肉均送病理检查, 病理诊断依据《妇产科病理诊断学》子宫内膜息肉诊断标准, 比较两组病理符合率。子宫内膜息肉病理诊断标准:依据《妇产科诊断病理学》, 由子宫内膜组成, 表面被覆一层立方上皮或低柱状上皮, 中间部形成纤维血管纵轴, 其内含有血管。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 随访内容包括术后初次月经时间及月经量恢复正常情况。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查妇科阴式彩超, 检查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 电切组宫腔镜检查和病理符合率为93.15%, 刮宫组为76.00%, 电切组符合率显著高于刮宫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9, P<0.05)。刮宫组子宫内膜增生发生率14.67%明显高于电切组的4.1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 P<0.05)。
2. 2 两组术后复发情况比较 宫腔镜和病理诊断均明确诊断出, 电切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68例, 刮宫组57例,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随访, 妇科阴式彩超检查子宫内膜息肉复发情况, 电切组术后12个月复发率7.35%明显低于刮宫组的21.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 P<0.05)。
2. 3 两组术后月经恢复情况比较 电切组术后初次月经时间为(32.4±7.8)d, 刮宫组为(33.6±8.2)d,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8, P>0.05)。治疗后, 电切组患者的月经量恢复正常发生率为97.06%, , 高于刮宫组的89.47%,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78, P>0.05)。
3 讨论
子宫内膜息肉是一种常见良性肿瘤性疾病, 国外报道其发生率为 24%~25%[5], 且有癌变趋向, 研究表明年轻女性恶变率达0.5%~4.8%, 而更年期和绝经后女性可高达10%。目前一致认可宫腔镜技术能在直视下检查子宫内膜生理及病理异常, 且是现在唯一的方法 [6]。有研究认为子宫内膜息肉的确诊率最高的诊断方法是宫腔镜检查, 其敏感性为96.15%, 特异性为87.79%[7]。宫腔镜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治。
3. 1 两种技术对于术后病理诊断的临床意义 传统刮宫术获取宫内膜组织过程中, 息肉的病理结构可能会破坏, 甚至引起漏刮。宫腔镜对宫腔病变直视下的定位、定性是宫腔镜的优势[8], 能够避免诊刮术的漏诊而造成多次反复刮宫, 降低漏诊率。本实验研究证明, 电切术组息肉组织的标本取材更为准确、完整, 而刮宫术取材过程中, 宫腔镜证实已完全取出了宫腔内的息肉组织, 但是息肉组织破坏明显, 从而影响了子宫内膜息肉的病理诊断。由此可见, 刮宫过程中对整个宫内膜组织进行取材, 刮宫后再次置镜检查, 有降低其他子宫内膜病变特别是微小病变漏诊的可能。
3. 2 两种技术对于子宫内膜息肉治疗效果的影响 有研究认为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最佳方式为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本实验探讨了两种方法对子宫内膜息肉病理诊断的影响, 且进一步研究了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本实验中, 宫腔镜下电切组与刮宫组比较, 可降低术后子宫内膜息肉的复发率。这与国内外报道相一致, 可能与宫腔镜切除术切除组织的深度可达到子宫浅肌层 2.5~3.0 mm, 同时可在直视下切除息肉附近的子宫内膜组织, 使术后复发率显著降低[9-12], 而刮宫术只将突出于子宫内膜表面的息肉去除, 易引起息肉复发。本实验认为, 宫腔镜下电切术和刮宫术均可以减少患者月经量。
综上所述, 宫腔镜下电切术和刮宫术对于诊治子宫内膜息肉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宫腔镜下电切术后联合刮宫术对于治疗子宫内膜息肉、防止子宫内膜息肉复发及明确临床诊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錢沁佳. 宫腔镜和B超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价值研究. 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10):1661-1662.
[2] 王雅芳, 王昀. 宫腔镜在诊疗子宫内膜息肉中的临床意义. 浙江创伤外科, 2014, 19(1):73-74.
[3] 白银枝. 宫腔镜下刮匙刮除术与电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观察. 河南医学研究, 2013, 22(3):379-380.
[4] 唐华栋, 王慧英, 郝增平, 等. 子宫内膜息肉与异常子宫出血的相关特点分析.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4, 15(1):29-32.
[5] 邢智利. 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刮宫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不孕患者的疗效对比. 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27):75-76.
[6] 宋秀英. 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疗效观察. 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3):19-20.
[7] Granberg S, Wikland M, Karlsson B, et al. Endometrial thickness as measured by endovaginal ultrasonography for identifying endometrial abnormality.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 1991, 164(1):47-52.
[8] 黄冰清, 冯缵冲. 子宫内膜息肉的宫腔镜检查——附158例分析. 生殖与避孕, 2004, 24(2):118-120.
[9] 王淑丽, 王秋霞, 张茹, 等. 子宫内膜息肉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复发的研究进展. 中国妇幼保健, 2015, 30(22):3917-3919.
[10] 何其凤. 比较宫腔镜下刮匙刮除术与宫腔镜下息肉冷刀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疗效.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6, 3(9):144, 146.
[11] 刘木彪, 何援利, 陈燕英. 宫腔镜下刮匙刮除及电切除子宫内膜息肉的比较研究.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3, 3(4):317-318.
[12] 潘凌云, 顾红, 袁巧玲, 等. 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刮宫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不孕患者的疗效对比. 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25):3890-3892.
[收稿日期:2018-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