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世纪,人们的民主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很大提高。高校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在德、智、体、美、心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全面的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意义,将有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受传统教育人才观的束缚,出现了以学习成绩高低为衡量标准的应试教育模式。正是这种过分的注重学习成绩的大环境,使得家长和孩子都一味的追求高分,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成长,根据诸多事例我们会发现,学习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时常会出现不懂得怎样与人交流,性格较为内向,不喜欢与同学分享,看待事情容易极端。如果还一味追求成绩高低,最后学生只会沦为应试教育的棋子,给社会造就的是一群高分数而有性格缺陷、心理不健全的人才。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依据学生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评价学生心理素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课程的设置和教育手段等方面难免走程式化道路。
(二)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匮乏。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远低于社会对于大学生心理的需求,教育效果欠佳,没有达到积极预防的作用,其中很大原因是高校缺乏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在一些学校,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数很少,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也不多,不能满足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一些学校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更有学校聘用学校的校医来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这就很难从专业角度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很难采用积极的言语和行为等方式方法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积极疏导。同时,由于学生的心理状态并不好,也就不会全神贯注的关心老师在课堂上所涉及到的一些积极方法的讲解,平时也不愿意主动和老师进行交流,这也就导致了老师关注他们的机会变少,学生心理问题不能得到有效及时解决。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取得良好教育效果。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不可能只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门课程就培养出来,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需要家庭教育的基础,需要社区人文环境的优化,需要大众传媒大力宣传社会正能量,引领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和社会心态。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达到理想效果,就需要发挥社会的合力共同完成。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社区、家庭割裂开来,这必然使大学生心理健康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难以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自然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恋爱过程中的困惑。在校大学生基本都处在18-25岁的年龄阶段,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感情心理也发展较快,对于如何获得爱情、维护爱情等表现出空前的关注,与异性交往的心理渴求也达到了顶峰。随着大学生活中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与异性交往的机会明显增多,大学生向往爱情,渴望恋爱实践,加之一般大学对大学生恋爱采取既不鼓励也不禁止的政策,这样就使得恋爱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尤其在大学三、四年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大学生由于心理发育和社会适应方面并未完全成熟,部分大学生在恋爱中一旦感情受挫,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受到沉重打击,表现出郁郁寡欢、意志消沉或陷入纠缠与报复之中不能自拔。
(二)人际交往中的困惑。当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凡事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进入大学后,交往范围扩大,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在共同生活中难免遇到摩擦和冲突。面对集体生活,很多大学生就会表现为缺乏人际沟通能力,缺乏基本的交往技巧。如有些学生因为害羞、自卑或缺乏人际交往经验、不懂交往技巧与原则、不善言辞等导致不会与人沟通、害怕交际;有些学生在与人交往中始终抱着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闭锁心理,不愿主动敞开自己的心扉.这些问题都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压抑、孤独等不良情绪。情绪积压太久、心理压力过大、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经济方面的困惑。对于贫困生家庭来说,每年万余元的学费、生活费是一项相当沉重的经济负担,许多家庭不得不到处借债才能勉强凑齐,贫困大学生在迈入大学校门的一刻起,心理上就一直在承受着不同寻常的经济压力。受社会上攀比风、吃喝风的影响,当今的大学校园竞相消费现象也强烈地刺激着部分贫困生,物质条件的窘迫使许多贫困生产生自卑心理。对这部分学生来说,因贫穷造成的心理创伤、承受的心理压力远远超过贫穷窘迫的生活本身带来的压力。这种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生活中缺乏自信,不愿与人交往,心理上常常逃避、退缩,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抑郁症。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路径
(一)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应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注重课程平台的利用,不断充实师资力量、编制教材内容、设置课堂课时,完善课堂教学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心理专家要为学生做压力管理、情绪调节、困难应对、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使学生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理性的看待遇到的困难挫折,学会与压力、困难挫折共处。创建特色校园文化,提供有利于健康心理形成的外部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尤其是对大学生个性品德的陶冶和导向功能,是其他教育形式难以代替的。形成一种整体氛围,使大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影响之中,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当代大学生大多数出生于90年代以后,他们的思想较为新潮活跃,主体意识较强,对于教育者强加给他们的东西极为反感,尤其在他们喜欢的网络中。因此,应该搭建教受双方“和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教与受的“和合”不是单纯地相互配合,而是要发挥网络的特性,采取民主、生动、自由的互动教育方式,尊重大学生在网络中的主体地位,允许他们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心理困惑,从而实现教受双方的思想对接与良性沟通。但是,教育者对网络进行充分利用的时候,也不能被网络所完全左右,应该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一面,避免网络弊端的出现。
(三)净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的环境。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时代主旋律。决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迎合部分受众的心理而渲染和炒作一些极端、非理性的“雷人”“雷语”。广大师生加强自身的学术修养,做到严谨、认真、诚信,加强自我控制力,保持原则,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另一方面要改革高校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要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减少过分的强制性的学术论文任务,要鼓励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优化家庭环境,关爱弱势群体长期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归根到底在于对其性格的影响,比如造成孩子孤僻、自卑、过于内向,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等等,而这些因素,如果任其发展将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等等,困扰孩子的一生。因此改善家庭环境,使家庭的结构和功能优化,对于子女心理健康发展、良好个性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王文灿(1991—),男,汉族,籍贯:江苏南京,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政治机关工作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军人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