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爱的“枷锁”,汇聚爱的合力

2019-03-20 00:37李月琴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9年2期
关键词:枷锁陪伴家长

李月琴

晚上11点,小徐的妈妈再一次给班主任打来电话,原因是孩子不听话,两人发生了口角,请班主任帮忙与小徐沟通。班主任好不容易平复了小徐的情绪,做通思想工作。第二天下午,小徐的妈妈以家中有事为由接走了孩子,晚上却告知班主任,是因为前一天睡得晚了,想让他多睡一会,同时请老师抽时间给小徐补一补白天落下的课程。这样的事情,每天层出不穷,且成为家长眼中教师必须做的事情,将教师努力给予的帮助视作理所当然。

父母爱孩子,这是毋庸置疑的,不少家长也认为这些行为表达出对孩子沉甸甸的希望和关爱,尤其不能让孩子受委屈、吃亏。孩子在父母“爱”的围墙里,变得骄纵、懒散、极端。家长对此束手无策,却将教师给予的建议视作有意针对,却从未意识到自己以爱的名义实施了“绑架”,“爱”变成了枷锁。

一、巧借聊天平台,让家长多一份放心

【现象分析】

有人说,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家长的复印件。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会站着一个有问题的家长或者家庭。家长在潜意识里总是觉得,教育孩子是教师的事情,孩子的问题教师能够解决且应该解决,家长是观察者、评论者、保护者。教育理念的差异和角色的错位,使部分家长意识不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把孩子的“无礼”当作“真性情”,把“任性”当作“个性”,甚至把“霸道”当作“魄力”。当孩子因拖拉而无法按时完成作业时,家长会请求教师给予宽容;当孩子与同学发生矛盾纠纷时,家长会出面解释;当教师指出问题,提议家校配合教育时,家长缺乏执行力且怀疑教师的师德有问题……孩子由此变得骄横无礼,有恃无恐。家长的“爱”使教师正常的批评教育变得左右两难,“体罚和变相体罚”的高压线更使教师畏首畏尾。面对家长“爱的枷锁”,动不动以职业道德捆绑教师的行为,使教师觉得身心俱疲,在枷锁之下无力挣扎。

【对策思考】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沟通方式正被快捷又方便的智能化沟通方式取代。在自媒体时代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现代沟通方式传播教育理念、分享教育心得、传递教育信息。

与其苦口婆心得不到教育效果,不如让家长“眼见为实”,促进他们自我反思。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现在的家长多认为“我们的孩子也不差”,难以发现自己的教育问题。教师可以捕捉、拍摄一些学生校园生活中的随机行为,一段视频,几张照片,能够真实地反映情况即可,及时发给家长,不急于做评论,让家长在日积月累中发现、了解孩子的问题所在。

此外,家长可以通过他人的评价了解自己的孩子,从而找到榜样,发现差距。教师可以建立班级家长联盟,通过QQ群、微信群等社交媒体手段,让家长就共性问题、共性事件展开交流、品评。家长此时处于同一角色的背景下,交流能更顺畅,共同问题之下也能够产生共鸣而引起重视。在家长联盟平台上,教师只需营造良好的氛围,正面鼓励,引导家长认同教育理念,逐步形成正确的班级舆论。只有认知发生改变,才能促使行为发生变化,才能让家长放心,才能真正地解决家长用爱围困孩子、用道德绑架教师的问题。

二、引导换位思考,让家长多一份认同

【现象分析】

上学、放学的路上,总能看到家长早早等候在接送点,随手接过学生的书包。无论严寒酷暑,家长一如既往。因为他们认为那随手接过的沉甸甸的书包,有自己沉甸甸的希望和关爱。《消失的放学路上》一文认为,当前社会不仅仅是竞争压力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大了,家长带给孩子的压力也陡然增加了。虽然家长在生活上对孩子关怀备至,在其他方面的期待则“水涨船高”,使孩子承受的压力陡增。在实际生活中,总是能听到家长发出类似“不知道说过多少次了,他还是这个样子”的抱怨,这足以说明,无论哪个层面的家长,只要面对自己的孩子,压力之下往往也容易“语言轰炸”。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能够让孩子轻松地解决问题,而孩子偏偏没有很好的自我认识。所以,家长不自觉地把孩子的问题抛给教师,却又舍不得孩子“吃苦”“吃亏”。一旦孩子有个“风吹草动”,家长立刻变身为强大的“盾牌”,出手保护。长此以往,孩子自然习以为常,毛病也就屡教不改了。

【对策思考】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是“当局者迷”的状态,也是学校生活的真实反映。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那么就从这长情而多情的陪伴开始,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一般都有属于自己的学习空间。家长误以为提供了这样的空间就万事大吉,忽视了陪伴对孩子的重要意义。事实上,很多问题孩子都缺乏自控能力,家长的陪伴可从观察、监督入手。利用一周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陪着他做事情,发现产生问题的症结。哪怕孩子错了,也不能发火。监督力不仅仅体现在语言上,眼神、行为都是最有效的监督。让孩子在家长的视线范围之内学习做事,家长就能够切实地感受到孩子的行为变化,就能够更清楚地观察到孩子的整个学习、生活状态。

有的家长认为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是很充分的,但这种陪伴是不纯粹的。孩子在学习,家长却坐在旁边玩手机、玩电脑,与其说是陪伴,不如说是干扰。纯粹地陪伴孩子,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全身心地读懂孩子,理解孩子,这样才能理解教师的苦心,才会接受改变。一天、两天的陪伴是容易的,一个星期、一个月的坚持,是不容易的,当家长能够付出足够的耐心去面对自己的孩子,就能体会到教师劳动的辛苦、价值,当家长能直面孩子的问题,与教师形成共识,才能助力前行。

三、利用家长助教,让家长多一份理解

【现象分析】

“我是为了你好”,是很多家长的口头禅,也成为绑架教育的名义。就拿陪伴来说吧,家长为什么要陪伴孩子?为了让孩子养成好习惯,为了让孩子的成绩有所提高,为了让孩子少走点弯路……其实很多时候,这样的陪伴都是带着功利性的,是家长意识中“认为好的”“应该这样做”的行为方式,甚至是为了满足家长的心理需求。陪伴夹杂了太多的功利,自然就不纯粹了,甚至成为“爱”的枷锁。越纯粹的陪伴,越是自然的,也就越有效。同样,有些家长面对教师时,也常以“爱”的名义绑架教育。因为爱孩子,所以希望教师能够“疼爱”孩子,能够最大限度地宽容孩子,而“爱”的标准和限度则是以家长自己的感知来设定的,一旦教師逾越这个标准和限度,就做出教师对自己的孩子不够“关爱”的评判。

【对策思考】

家长助教,就是请家长来学校当“教师”。在特定的条件下,感受孩子成长,关注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的成长差距,体验到情感上的合理安排和必要支持,理解适度把握的关爱才是最贴切的教育意义。

家长助教的安排和实施,能够让家长通过一天时间的角色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孩子校园生活的规律、要求和儿童规则意识的现状,知道儿童成长是需要一定的规则体验,家长长期的过度呵护和宽容,会助长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都以自己的“规则”去解决,即使自己孩子的成长受限,也影响了其他同学甚至班级的整体发展。家长助教活动让家长以教师的角色进行体验,使之感受到规则不仅存在于集体生活之中,也需要在家庭生活中建立,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生活中不能缺少爱,但也不能被爱绑架,锁住寻找阳光和幸福的脚步。真正的爱如指南针一样,能够指明正确的方向,能让家长多一份放心,多一份认同,多一份理解,汇聚爱的合力,解开爱的“枷锁”。

(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实验小学 314200)

猜你喜欢
枷锁陪伴家长
陪伴
朱丽仙:用爱陪伴,一路成长
奇怪森林
“陪伴”等十二则
陪伴
家长错了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枷锁 ——阿伦德(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