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志强
【摘要】 语文教学难,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尤其难。如何让学生通过诗歌的学习,感知社会生活,把握诗人心路历程,领会诗词艺术魅力,从而增强感受、欣赏、鉴别、创造美的能力,更是难上加难。从教十余年来,对其中的体会,笔者可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以下是笔者在诗歌教学中的点滴心得,尚祈方家不吝赐教。
【关键词】 高中 语文 诗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2-173-01
一、探寻审美客体,建立审美感知,达到“应目”。审美客体,是审美主体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景物、音韵、意象的,也可以意境的、人情的,甚至是哲理的,它们是学生产生审美体验的前提。诗歌教学中的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教师要深刻挖掘各种审美对象,把学生的审美注意力集中凝聚在审美对象上,引导学生对美的因素的综合感受,达到“应目”的初级审美体验。美感效应称这一阶段为“诱导效应”。
1.借助意象。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中,诗歌内容占绝大部分,其中描写了好几种景物: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湘江秋景图”;有“河畔金柳”、“波光艳影”的“康桥夕阳图”;有“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归园田居图”;有“云霞明灭或可睹”的情景,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学生凭借感观,通过想象与联想,如同身临其境,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建设祖国的豪迈情感。
2.借助绘画。苏轼有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如同描绘出一幅优美而又耐人寻味的图画。诗歌讲究画面感,重视故事性,把绘画与诗歌中的说、写训练相结合,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把诗、画、事结合得完美的,莫过于唐代的王维,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中有明月、清泉、松竹、溪石、水蓮等,描绘了一组清静、优美的画面;然而在幽静的环境中,又有人的活动——浣女欢笑,可能还有作者的旁观。教师可以根据这组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说一段话或描述一个故事;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语段或故事,画出一幅乃至好几幅画。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反过来促使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去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创造,从而使“文”与“画”相互促进,更好地使学生产生审美愉悦,在说、写、画的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个性。
3.借助音乐。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4.借助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指“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语)。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让学生充分领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5.借助习作。这里的习作是指在学生理解诗歌含义的基础上,让其发挥想象,把诗歌(尤指古诗词)改写成一篇具有环境描写、故事情节、人物对话等的白话“美文”。如柳永的《雨霖铃》,可以让学生描写词人与恋人惜别的凄切场面。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而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能更好地领悟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6.借助移情。我们常说“云飞泉跃”、“山鸣谷应”,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山何尝能呜?谷何尝能应?这是因为我们根据自己的体验来解释外界的事物,把无生命或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性格、有情感、能活动的东西,这就是“移情作用”。在“移情”时,物我达到了高度的同一,主客之间相互对流。正如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所说:“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外物,便浑然忘记自己的存在,不久你就和外物混为一体了。”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移情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美感认知,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通过联想,由物生景,由景生情。
二、发挥主体功能,增强情绪体验,达到“会心”。大凡古诗词,审美主客体必然存在一种中间地带,既融会了作者审美体验的澎湃激流,也留出了可供学生再度体验的广阔天地。然而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欣赏往往偏重于从感性层面来认识诗歌,却忽略了诗歌作品“隐秘”本身的审美价值。
三、分析审美意境,挖掘诗词美点,进而达到“畅神”。意境不同于意象,意象封闭于诗歌自身,而意境则有“象外之象,意外之意”,它好象“空中之音,水中之月,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审美意境可以携领学生超升于象外之象,“畅神”于其中的意外之意。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用“烟花”、“孤帆”、“碧空”、“天际”、“长江”等意象引发学生更为广阔、丰富的想象空间,构成全诗的意境:一边是孤舟越走越远,一边是诗人不忍归去。学生可以深切感受到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意。这样的想象、欣赏审美使学生“畅神”于诗歌意外之意,体验到真正的美,感悟到美的东西更重要地是在“言有尽而意无穷”之中。古诗词存在的现实美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两大部分。自然美是客观世界自然生成、未经艺术加工的美,它是一种独立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的自然界各种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并由自然物的诸种属性所决定的。对于自然美,教师要在学生体验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美,要发现溪水潺潺、鸟鸣啾啾的听觉美;要发现“明月松间照”、“鸟宿池边树”的静态美等等。发现自然美的目的是为了给自然美以人化的意义,并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美,接受美的陶冶和感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对美的挖掘和创造。
在古诗词教学中,值得反思和总结的地方很多。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不断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努力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和身心修养,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勤阅读,善思考,不断总结,持续提升,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高中语文教学理念和技能才能与时俱进,让学生充分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