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鑫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2-139-01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都”,初冬金陵,一场语文盛宴如期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位专家、学者、教师代表,齐聚南京市十三中。会议持续了一天半,行程紧凑、内容充实,参加者们都收获满满,意犹未尽。
郭元祥教授首先带来了一场分量十足的学术报告。郭教授是“深度教学”概念的提出者。他认为深度教学是完整、深刻的知识教学,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语文”的实质:“语文”远远不止语言和文字,更应涵括文学、文化、人生。一篇课文在传授过程中不应只局限于文字本身的内涵,还应将知识迁移到与文本背后的故事、文本相近的文章中去。这样敏感的捕捉对学生学习的成长、教师教学的成长都是受益无穷的。中学课本中的《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等作品,背后的人生经历、文化内涵都远远超越了文字本身。这就要求教师要带领学生进入更远更深的方向去探究,学生要更深入地沉浸到学习文本以外的知识中去。深度教学是沁润式的:它实现了学生从理解文本到理解人生能力转化的过程;学习是跳入作品、又从作品跳出至社会、人生的过程。黄伟教授則从对“教学解读的三个层次”的理解开启了这次对话。教学解读的三个层次由释义层、解码层、评鉴层组成,它们是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必不可少的三个重要环节。要对文本释义,就要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全面理解文体,辨识文章的字、词、句,从文本的初心着手,进入文本。而要解码文本,就是要对文章的表达方式、艺术结构、建构匠心、言语智慧、修辞技巧等多方面分析。这个过程,是深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黄教授以初中语文课本上的《散步》一文为例,给听众解读了学习经典文本的奥秘。文章出现了三次矛盾:母亲老了,走不动了,不肯去;母亲想走大路,儿子想走小路;母亲遇到了走不过的坎。作者有意将故事设计得一波三折,通过“我”的主导,妻子的配合,母亲的迁就,儿子的理解,将一幅和谐、圆融、有趣、有情的幸福温馨的家庭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了。不仅仅文章的结构独具匠心,那些隐藏在语言背后的内容,也值得学生深度思考和仔细揣摩。如文中说“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句话背后的密码究竟是什么呢?这里不仅有“我”对春天的盼望,也有因为“我”的母亲身体老了,每一个寒冬,都是对其生命的考验,作者渴望母亲生命时间再久一点的意味。爱母亲,感恩母亲,是中华民族“孝”文化的表现,那么这样的“孝”不仅在作者身上得到体现,又在作者儿子身上得到了传承。那么这就又是生命生生不息的体现了......这样的深度解读,把平凡的文章重新唤醒,让教师和学生成为一个共同体:共同享受着文化的熏陶,久久地沉浸其中。最后,教学解读需要评鉴。只有不断地比较、反复地鉴别,才能达到从读到写的过程,实现学生写作能力质的飞跃。
所有的方法论都需要运用到实践中来;所有的实践都需要理论的指导。会中多堂示范课,都在共同演绎着“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的主题。陕西特教霍军老师执教的《锦瑟》,从“华年”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引起了学生对主题的深刻讨论。南京特教王跃平执教的《斗战胜佛战胜了谁?》从解读“心猿”的文本密码开始,把孙悟空成长历程化成了对凡人人生奋斗过程的启迪......每一堂课都是那么精彩,思维碰撞的火花让整个会场熠熠生辉。
诚然,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的影响不见得是立竿见影的,却一定是润物细无声的。这次会议,给奋斗在一线岗位的教师同仁们带来了新的启迪,教育理论的更新一定会影响到教育实践,由此,教育界一定会迎来一股新的风向,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