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党锋
高考作文是考生这一特定的作者,在高考这一特定的写作环境下,给在特定的阅卷环境下、特定的读者创作的文章。鉴于上述特殊性,考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心中应始终有读者,时刻要有与阅卷老师隔“屏”对话的意识。然而从阅卷现场情况来看,许多考生在行文时只顾“自我倾诉”“唱独角戏”,根本不考虑特定的阅卷环境这一因素,更不考虑这一特定读者的阅读感受,故文章很难得高分。其实,考生在行文时只要运用以下几种方法,就可以巧妙地向阅卷老师表情达意,与阅卷老师隔“屏”对话、情感互动。
一、卷面力求“高颜值”
卷面力求“高颜值”主要是针对网上阅卷这一特殊阅卷方式而提出的应对措施,因为试卷被扫描后,字体容易走形,整体感欠佳而细节却会被放大,同时阅卷老师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甚至产生烦躁之情,这些特殊因素就需要考生在下笔前心中有读者,力求打造“高颜值”以告诉阅卷老师——“我很尊重您”。
1.字体大小适中、规范、色正
(1)字体的大小要相同,不能忽大忽小,不能歪七扭八;不能把字写得像芝麻一样小,一个格子能装下二三个字;不能把字写得偏大,甚至超出格子。
(2)有些考生在写字时,虽使用的是标准的签字笔,但因用力不够,故写出来的字颜色很浅,大多呈灰色,此颜色经过电脑扫描会变得更浅,如此会严重影响老师的阅卷心情。所以考生写字时的力度虽不能说要做到“力透纸背”,但至少要有力度。
(3)注意一些汉字的结构,字的结构把握好了,字就好看了。譬如,上下结构的字如“雪”“雷”上面的“雨”字頭应该写得稍大一点儿,把下面的部分盖住,这样字就会好看一些;左右结构的字,如果偏旁在左边,偏旁应该稍稍高一些,如“山”字旁、“口”字旁的字偏旁就应该抬高一点儿。
2.正确使用修改符号
(1)文章尽量少修改,非改不可时,要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并讲究修改的位置。
(2)即使是加在上下左右边框处的修改文字,也应整整齐齐,给人以眉目清楚之感。
(3)修改时画出的线条能直勿斜,能少勿多,切忌横竖交叉呈蛛网状,更忌随意涂画。
3.熟练使用标点符号
(1)熟悉各种标点的用法,注意标点的位置,不在一行之首出现句号、逗号、问号、顿号、分号,可以将这些标点放在上一行的末尾;省略号、破折号占两格,不要简化成一格,也不能断开,等等。
(2)不能一个逗号到底,句号不能是一个黑点。
(3)注意停顿的层级,比如由短到长的停顿,依次用顿号、逗号、分号和句号。
4.不写繁体字或不规范的简体字
(1)自从有了简体字,原来的字体就被称为“繁体字”了。如果考生写不规范的简体字或者依旧写繁体字,阅卷老师会按照错别字来处理。
(2)一些字帖里的行书与楷书,个别字为了书写方便,进行了不规范的简化,考生在作文时切不可写这些简化字。
5.字数合理
(1)少于800字的作文,评分标准规定每少50字扣2分,但实际操作起来,不足800字的文章很难突破45分。
(2)如果超过1000字,便会给人拖沓之感,所以整篇文章以950字左右为宜。
6.掌握基本的行款格式
(1)每段开头空两格。
(2)一篇950字左右的文章,分8到11段为宜。
(3)段落宜紧凑自然,长短要合理搭配,有机结合,不可过长或过短。
(4)分段结尾处应处于本行的中间位置,以便让分段的标志明显、合理,切不可让分段的标注处在本行的开头或末尾。
二、开篇紧扣写作任务
开篇紧扣写作任务主要是针对任务驱动型作文而言的,之所以提出这一要求,主要是因为任务驱动型作文给考生限定了具体、特定的写作任务,所以考生开篇一定要紧扣写作任务,第一时间告诉阅卷老师这一特定的读者——“我没脱离任务”。
如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优秀作文《你我接力拼搏,建设大美世界》开篇——
2035年18岁的青年们:
你们好!
当你们打开“时光瓶”,看到这篇文章时,便能看到我这个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奋斗的大哥哥穿越了17年时空向你们发出的邀约:让你我接力拼搏,和伟大的祖国一起追梦、圆梦,和所有人类一起共创繁荣!
本开篇可谓完美至极,因为其不仅紧扣写作任务,而且全面地体现了写作指令,具体表现如下:
体现文章的阅读对象——2035年18岁的青年们;体现文章的处理方式——当你们打开“时光瓶”;体现写作者的身份——我这个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奋斗的大哥哥;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让你我接力拼搏,和伟大的祖国一起追梦、圆梦,和所有人类一起共创繁荣!
值得提醒的是,紧扣写作任务且体现写作指令开篇,切忌照抄试题材料以致造成文章“头大”。考生一定要注意压缩材料,用精练的语言呈现写作任务。
三、开篇明确写作角度
开篇明确写作角度主要是针对写作角度较多的材料作文而言的,之所以提出这一要求主要是因为此类型的作文给考生提供了较多的写作角度,所以考生开篇一定要明确写作角度,第一时间明确告诉阅卷老师这一特定的读者——“我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如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II优秀作文《由表及里,理性思考》开篇——
在加强对战机的防护时,英美军方认为哪里弹痕多就应该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却力排众议,认为应该加强弹痕少的地方,因为这些部位弹痕少的飞机能返航,背后隐藏的是这些部位“弹痕多”的飞机大多没能返航。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只有敢于突破表象,理性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本开篇可谓一箭三雕:首先引述材料,然后分析材料,最后提出观点。更精彩的是,“引”“析”“提”三步,考生一气呵成且浑然一体。
值得提醒的是,考生在引材料时一定要坚守从哪个角度写就从哪个角度引的原则,切忌泛泛而谈试题材料或照抄试题材料,否则,极易造成写作角度不明。
四、开篇紧扣写作关键词内涵
开篇紧扣写作关键词内涵主要是针对观点类材料作文或写作话题蕴含在材料中的材料作文而言的,之所以提出这一要求主要是因为此类型的作文给考生提供的立意关键词一般都是较“实”或较“虚”的词语,所以考生开篇一定要运用“化实为虚”或“化虚为实”“化大为小”的写作手法,准确解读出关键词的深刻内涵,第一时间告诉阅卷老师这一特定的读者——“我文章的立意很深”。
如2018年天津卷优秀作文《君子当为器》之开篇——
孔子曰:“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应囿于一项专长而成为纯粹的工具。而我却说,君子当为器。君子当通过教育使自己完善进步,从璞玉浑金成长为有所功用之器;君子当海纳百川成有容之器;君子当砥砺前行成国之重器,为国为民做出贡献。
本开篇可谓两全其美:首先引用孔子之名言引出立意的关键词“器”,明确告诉阅卷老师“我没有离题”;然后对此名言反弹琵琶,指出做人当为“功用之器”“有容之器”“国之重器”,如此开篇,既扣题准确,又立意深刻。此写作手法属典型的化虚为实之法。
再如2018年江苏卷优秀作文《语言的力量》之开篇——
语言是春日的阳光,温暖人间;语言是耀眼的光芒,驱走黑暗;语言是及时的甘霖,滋润大地。让心灵在语言中融息,感受人间的真善美。
本开篇将语言比作阳光、光芒、甘霖,且用排比句式呈现,如此不仅紧扣立意关键词“语言”,先声夺人,明确告诉阅卷老师“我没有离题”,而且将语言虚化为“阳光”“光芒”“甘霖”后,完全突破了“语言”的“实”的层面上的内涵,可谓立意深刻。此写作手法属典型的化实为虚之法。
再如2018年浙江卷优秀作文《浙江精神永相传》之开篇——
浙江大地,哺育了无数的杰出人物,也孕育了闻名遐迩的浙江精神。作为土生土长的浙江人,我伴随着浙江的变化与发展,不断成长,更深深地感悟到了“干在实处,脚踏实地”的浙江精神。
本开篇先从浙江大地入笔,然后联系自我成长,最后不仅将观点落在了“浙江精神”上面,而且还准确地解读出浙江精神的一个内涵——干在实处,脚踏实地。如此不仅紧扣立意关键词“浙江精神”,明确告诉阅卷老师“我没有离题”,而且将“浙江精神”具体化为“干在实处,脚踏实地”,完全突破了对“浙江精神”的泛泛而谈,可谓立意准确、深刻。此写作手法属典型的化大为小之法。
值得提醒的是,关于开篇紧扣写作关键词内涵的写法,考生应该注意以下两点:(1)开篇时一定要有试题材料中原有的关键词且不要对其做任何更改,因为这是立意之“根”,如上例中的“器”“语言”“浙江精神”,否则将有离题之嫌;(2)一定要对原关键词做深度解读,如上例对“器”“语言”做了三重解读,对“浙江精神”聚焦一点进行了解读。
五、行文过程反复扣题
行文过程反复扣题主要是针对高考这一特定的阅卷环境而对考生提出的写作要求。调查显示,老师批改完一份试卷实际所用的时间是50秒左右,所以考生在行文过程中一定要多用议论、抒情等观点句反复扣题,目的就是时时告诉阅卷老师这一特定读者——“我的文章不但没有离题,而且中心又很突出”。
如2018年浙江卷优秀作文《新的火炬从浙里传递》主体片段——
古往今来,一个个仁人志士,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推动着浙江精神的进一步发展:知行合一、经世致用……鲁迅告别了有乌篷船的家乡,去日本学医后,又弃医从文,“我以我血荐轩辕”;秋瑾坦然走上绍兴轩亭口慷慨就义,“拼将十万头颅血”;郁达夫为宣传抗日救國活动四处奔走,“只身去国三千里”。他们是“浙江精神”的完美书写者。
这血与肉凝成了“苦”,凝成了“实”,凝成了“拼搏”和“创造”,成为我们基因中的一行源代码。90年代后,中国兴起了实业的浪潮,浙江的民营经济蓬勃发展。马云原来是一名英语老师,后来他辞了工作,四处奔走,艰苦创业,终于缔造了庞大的互联网帝国;李书福开始时在路边给人修摩托车,后来冒险挺进汽车行业,终于成了汽车王国的领军人物。他们是“浙江精神”的完美演绎者。
现在终于轮到我们这一辈了。我记得《观潮》里有一句话:“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新的时代、新的变化就像钱塘江的浪潮,声势浩大,身为浙江人的我们新一代,会溯流而上,站在浪尖,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那些我们吃过的鱼米丰富了我们的肌肉,那些我们爬过的青山锻炼了我们的力量,那些我们喝过的茶熏陶了我们的心灵,那些我们读过的书丰满了我们的羽翅。我们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因为我们是“浙江精神”的完美继承者。
“他们是‘浙江精神的完美书写者”“他们是‘浙江精神的完美演绎者”“我们是‘浙江精神的完美继承者”,这三句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抒情句不仅将文章主体部分连成一个整体,而且能反复扣题,使文章观点明确,中心突出。
值得提醒的是,多用议论句与抒情句仅仅是行文过程反复扣题的一种方法,多设置小观点句、多联系试题材料、将写作素材与试题材料融为一体呈现也是行文过程反复扣题的方法。
六、变换人称与阅卷老师感情互动
变换人称与阅卷老师感情互动的具体操作是,考生在行文时综合运用多种人称,并以此为行文立足点,然后再运用这些人称多写一些议论句或抒情句,目的就是告诉阅卷老师这一特定读者——“我的心中有您”。
如2018年浙江卷优秀作文《国之重器赞》片段——
于是我想到了那个小个子巨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振聋发聩的吼声过后,改革开放的大幕訇然中开,古老的中国开始了走进新时代的匀加速接力。你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那握紧百姓的手紧紧握住的是江山锦绣;你再看,两个一百年的构想,正谱写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胸怀使命,热血担当,高瞻远瞩,我们这艘东方巨轮在领航人的引领下不断乘风破浪。
于是我又想到了那一张张智慧的面庞。你看,为寻找最合适的安放地,“天眼之父”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你再看,为提取青蒿素,屠呦呦40年如一日,历经近200次的失败最终取得成功;你继续看,黄大年以超负荷的付出,填补了我国在深部探测关键领域的技术空白。超凡的智慧,置于为国争光的平台,辅以执着的努力,让我们的国之重器震惊世界。
本片段考生综合运用了三种人称来行文,用“我”使文章充满真情实感,用“你”有利于与阅卷老师直接对话,用“我们”有利于引起阅卷老师的共鸣。
值得提醒的是,这种运用多种人称与阅卷老师交流的方式在人称的选择上一定要合理,角度也一定要准确,在转换人称时也一定要自然,切不可生拉硬扯,语气生硬。
七、着力打造闪光点
面对海量试卷,阅卷老师极易产生审美疲劳,所以整篇文章考生必须至少打造一个闪光点以消除阅卷老师的审美疲劳,这也告诉阅卷老师这一特定读者——“我很理解您阅卷的辛苦”。
如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Ⅲ优秀作文《国之所托 我之使命》片段——
梁任公有云:“少年强则国强。”今日国之所托,何其重也,何其迫也。盖吾等思想若至此,岂敢费时于游戏抖音乎?盖太平盛世之安逸久也,教我辈大多“才俊”至无用境之地也,或沉溺于玩乐,或投身于追星。以“青春无限”为名而挥霍浪费——此非吾所谓终日呆坐书斋者方为时代所需者也。更有甚者,不良媒体大肆宣扬某负之能量,貌有“将军枯冢无人问,戏子屁事天下知”之感。呜呼哀哉!吾悲乎同余者急需壯大也!
罢也罢也,须知吾身所担之重,即为大德,何必强求他人。唯余同诸君同道者,以行动报国家之需,斯已矣!盖国之所托,我之命也;国之所需,我之任也。此去未名博雅,愿修行于象牙之塔,以勤奋成学问博广,以胸怀查自然风光,以信仰步征途茫茫。时代日进,山河日新。国之所需,我之使命。吾必不辱寄望,砥砺前行。
本片段最大的亮点就是考生采取了文言文句式行文,如此,不仅使文章气势磅礴、论证有力,彰显考生深厚的文言功底,而且定会消除阅卷老师的审美疲劳,让其眼前一亮。
值得提醒的是,打造文章亮点的方法不仅仅局限于让语言有个性,还可以通过反弹琵琶、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结果探影响等方法在立意上打造亮点,通过故事新编、情景再现、人物评传等方法在体裁上打造亮点,通过对老素材陌生化、精选热点素材、精选文化素材等方法在内容上打造亮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