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高校学生价值取向及思政教育对策探析

2019-03-20 23:21:01
传播与版权 2019年12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政治

高 杨

(山西传媒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信息技术与认知科学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格局、人才需求结构以及未来育人模式,社会更加需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更加需要建立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模式。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学生工作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流砥柱,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在大学办学治校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00后”作为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人,思想较为活跃,观念较为超前,倾向于探寻新鲜事物,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刻,认为政治与自己的生活较远,容易被不良思想侵扰,对其价值取向带来消极影响。基于此,高校需在以人为本教育观念指引下关注“00后”成长,在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前提下探析育人对策,给予“00后”价值取向正确引导,达到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高校教育改革目的。

一、针对“00后”价值取向特点调整高校思政教育重心

(一)他们与互联网共同成长,政治纪律意识淡薄,生活方式自由

要求高校思政教育秉持“大思政”格局,优化升级思政课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是思政教育效果保障的基础,只有教学内容科学、先进、有效,才能满足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需求,为此高校应根据“00后”身心健康成长切实持续革新教学内容,整合思政教育资源。例如,部分“00后”认为政治离自身较远,高校可将“‘00后’党员事迹”编辑成册供学生阅读了解,旨在发挥榜样效用,使大学生认识到“00后”是新时代国家建设的“主力军”,继而端正其政治态度,树立政治认同意识,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调整价值取向。

(二)他们思想价值观念多元,价值分层分歧较大,追求个性潮流

要求高等教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人为本,思政教育方式多元化。“00后”性格鲜明、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强,加之成长环境相较于“80后”“90后”较为优越,更加热衷于求新猎奇,这就需要高校根据“00后”大学生思维习惯、行为方式、性格特点、个性喜好等客观因素展开思政教育活动,确保教育形式、观念可被学生所接纳,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奠定基础。例如,“大思政”高校可在“SoLoMo”模式下面向“00后”学生群体建立本地化社交移动平台,定期向学生群体推送发生在本地且与学生关系较为密切的时事政治资讯,为学生打开了解国家政治、社会动态的窗口,同时鼓励学生在线探讨,针对资讯各抒己见,教师参与探讨并给予正确引导,拉近师生距离,渗透科学价值观念,落实思政教育目标。

(三)注重思想及行为实际价值,社会责任意识较弱,实践意识和能力不足

要求高等教育注重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思政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高校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活动有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政治认同意识、政治思维品质等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力得以提升,为此高校围绕“00后”学生群体应践行立德树人精神,以能力为核心进行思政教育创新,确保学生不仅可以端正政治态度,树立科学价值观,还能运用所学知识投身到社会建设、国家发展活动中,使“00后”成为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1]。

二、在明确工作重心基础上完善思政教育构架

(一)科学研究梳理育人思路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中心思想,确保“00后”在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树立政治认同意识,规避不良文化思潮的侵扰,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基于此,高校需以突出育人优势,实现思政教改目标为导向科学展开研究活动,一方面围绕“00后”学生特点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围绕新时代思政教育价值取向进行分析,继而积累育人经验,整合教育资源,为顺利开展教育工作铺平道路。

(二)创新教学方法升级育人模式

为保障新时代党政思想可不打折扣面向“00后”学生群体予以输出,使“00后”可坚定不移拥护党、跟随党,教师需具备新型育人手段灵活驾驭能力,根据学生学习实况予以创新。例如,为培养“00后”社会责任感,高校可组织学生设计开展“社会公益周”活动,鼓励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实践小组以“关爱老兵”为主题印发革命题材报纸,鼓励民众给抗战老兵捐款,有的实践小组以“垃圾分类进社区”为主题在社区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并解答居民提出的疑问,加大环保宣传力度,还有的小组以“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为主题深入农村地区组织小学生开展业余活动送去爱心,通过“社会公益周”活动达到增强“00后”社会责任感的政治教育目的。

(三)关注学生成长使教育体系更为灵活

高校思政教育活动无法一劳永逸,主要源于“00后”不断学习成长,对自身、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有不同见解,为此教师需根据学生身心成长规律调整教育体系,重新梳理育人思路,筛选教育要点,使教育架构更具灵活性、科学性、发展性。例如,高校可将职业意识纳入思政教育架构,培养“00后”学生工匠精神,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创新进取,如高校可从学生专业角度出发举办“技能创新大赛”,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大胆创新,渗透新时代“万人创新、万人创业”思想观念,调整学生价值取向,为提升学生“双创”能力夯实思政教改基石[2]。

三、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阻力及不足

(一)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渗透性

当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较为单一,仅以思政课程为依托面向学生讲解有关知识,影响学生思想政治知识学习成效,无法将其所学内容付诸行动,对“00后”高校学生价值取向很少产生影响,降低思政教育质量。

(二)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联合性

高校面向社会培育优秀人才,需学生具备社会性,将思想政治教育圈定在校园范围内并不合时宜,无法引领学生投身到工作岗位与生活实践中,这就需要高校赋予思政教育联合性,丰富育人主体,拓展教育范围。

(三)价值取向、思政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

虽然新时代教改背景下先进思政工作方法不断增多,但并不代表“新”是教育方法的唯一意义,需在“新”的基础上具备实效性,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关注思政知识,还能对学生价值取向产生正向影响。然而,当前部分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存在不适性,无法优化配置思政教育资源,降低学生综合素质[3]。

四、面对“00后”群体高校的思政教育对策

(一)增强高校思政理论教育的渗透性

一方面,专职教师应转变自身思政理念,积极学习新时代党政思想,将思政课程视为学生了解党、拥护党的桥梁,同时为推动思政教育与时俱进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高校任课教师应具备思政教育渗透觉悟,从专业、市场、文化、经济等领域出发做好思政教育工作,建立网格化思政教育体系,使思政教育内容更加充实,教育角度更为多元,多渠道帮助“00后”学生调整价值取向。例如,高校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创设思政教育选学课程,将思政教育与学生职业规划关联在一起,确保学生从业方向符合国家建设背景下人才培育要求,继而助力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二)增强高校思政教育联合性

一是高校应营建良好的政治教育氛围,例如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组织学生群体进行汇报演出,通过歌舞、小品、演讲、话剧等形式抒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唤醒“00后”的爱国意识,借助校内图书馆给学生推荐爱国读物,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质量。二是明确“大思政”格局职责分工,高校党团联动,发挥学生工作管理者的重要作用,在理论基础上,通过各样活动增强思政活动感染力、影响力,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三是政府应给予思政教育良性引导,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新时代思政教育先进理念,关注“00后”高校人才的养成。四是高校还应积极与社会优秀企业寻求合作育人良机,为“00后”学生岗位实训建立平台,使学生可通过岗位实训了解职业精神内涵,在企业文化影响下调整其价值取向。为使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联合育人质量得以有效提高,应在协商下制定联合育人考评标准,以此为由明确多方合作育人责任,为统筹“00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奠定基础,同时根据考评结果可调整三方联合育人方法及思路,使思政教育得以走出高校、回馈社会且更具成效[4]。

(三)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

一方面,高校应对“00后”学生性格喜好、价值观念有所了解,确保教育活动以人为本、科学可行;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提高自身教育创新能力,结合实际丰富思政教育方式。例如,在“研学”思想提出后高校可组织学生展开一场追溯文化、升华精神、涤荡心灵的“研学之旅”,如深入革命根据地感受“红色文化”魅力,了解苗绣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参与“行走的力量”等公益活动,使“研学之旅”主题更为丰富,满足“00后”学生求新猎奇心理需求,教育意义随之凸显,同时可培养“00后”学生协作能力、集体意识、民族文化自信等核心素养,使高校思政教育更具实效性。再如,高校可在“互联网+议题式”教学模式支持下拓展时政问题探讨广度,如教师可以《少年的你》电影中“校园欺凌”话题为载体,引导“00后”学生探讨如何从根本上杜绝“校园欺凌”现象,同时借助网络邀请法律专家、教育顾问、心理医生参与探讨,鼓励学生质疑、提问、辩论,同时教师针对多方探讨结论予以总结,使育人体系更为完善,继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并提高“00后”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5]。

综上所述,为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质量,思政工作者应率先端正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教育目标,在了解“00后”学生心理基础上探寻其学习需求,以此为由调配教育资源,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与政府、企业等社会主体合作育人,鼓励学生回归社会,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用在学生实践活动中,继而给予学生价值观念良性引导,同时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满足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活动改革发展需求,使高校人才能力得以提高。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