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勇
(四川教育出版社,四川 成都 610225)
司马迁曾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句话极具现实意义,编辑工作亦是如此,出版社的编辑人员需要努力提升自我的编辑素养,才能适应新时代的编辑需求。如何胜任新时代的编辑工作,是每一位编辑从业人员需要用心思考的问题。
(1) 自我要求较低。在新媒体时代,“快餐文化”盛行,越来越多的人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变得越发浮躁,不能静下心来做事。部分编辑从业者也慢慢降低了自我要求,在审稿时“一目十行”,力求在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编辑工作,特别是个别教育出版社当遇到每年的教辅生产期,更是容易因为教辅生产时间的紧迫性从而导致部分编辑人员审稿节奏加快,这样不端正的书稿编辑态度必然会极大程度地增加编辑错误率,审稿质量也越来越低,最后所出版的图书质量必然得不到保证。
(2) 责任素养的缺失。出版社编辑工作不仅仅是对书稿内容的编辑,还包括选题策划、处理校样、参与图书营销等,在一本书的整个出版进程中,编辑还要与作者、设计、照排公司、出版科等多个部门和人员进行密切沟通,最终才能让一本图书顺利出版。如果编辑缺乏足够责任心,很少参与市场的图书调研工作,对图书市场缺乏基本的了解,就很可能在选题策划上出现失误,无法把握图书市场的真正需求。在编辑书稿时,若编辑责任心缺失,工作中三心二意,则很可能发生重大政治性问题。若编辑缺乏责任心,造成其很少与作者、设计、出版人员等就图书的文字、版式等进行充分沟通,那么想要出版一本具备双效益的图书就只能是痴人说梦。
(3) 专业素养的缺失。编辑工作已不再局限于审稿、编稿等对文字内容的加工,而且还需要对装订、印刷、发行、宣传等各个方面的内容都有一个较全面的掌握,同时,更需要适应和了解新媒体时代数字化出版的流程和特点,这对编辑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专业素养的缺失,部分编辑人员缺乏必要的出版知识,未亲自参与过市场调研,不了解市场热点,因此,也就无法与作者就如何设计版式、如何优化图书内容、如何进行市场营销等进行有效而合理的沟通,必然会降低图书整体质量,进而影响图书销量。
(1) 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和导向意识。出版社应尽可能多地为社会出版一些具备正能量的图书,这便要求编辑人员自身能够树立起正确的政治意识和导向意识,坚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大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旋律。与此同时,编辑人员在日常的组稿和编辑工作中,还需要多与作者沟通,通过修改、加工,力求将主旋律思想渗透于图书中。
(2) 提高编辑责任素养。编辑人员应自觉遵守思想道德规范和他律标准,对自我进行合理约束与监督。就编辑行业而言,责任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品质,而教育是培养编辑人员责任意识的根本途径。因此,各出版社应定期开展培训,以增强在岗员工的自律意识。与此同时,各出版社应积极营造健康、良好的文化氛围,促使编辑人员潜移默化地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成为一个充满责任意识的工作者。
(3) 提高业务素养。目前,部分编辑人员的业务素养相对较低,他们简单地将编辑工作理解为稿件审核与编辑,或者说其仅仅只想做好一个案头编辑,除了书稿内容本身,全然不顾图书出版的其他环节。殊不知,除了做好书稿内容的编辑加工这些基本工作,编辑还需要做许多功课,如定期复习专业知识,适时接收新的理论知识及技能,保持与学术界的交流与联系;准确把握选题,给予作者一些科学、合理的写作建议;多阅读、多学习,提升自身的文字编辑功底以并丰富自身知识储备,进而提升书稿编辑加工质量。
此外,一位合格的编辑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正确的政治意识、良好的业务素养、较强的自律意识,更需要具备极强的策划能力,主要包括审美能力、辨别能力、市场敏锐度、产品概念意识及沟通能力等。首先,编辑人员需要努力提升自我的辨别能力,其原因在于当代社会作品的质量不一,一些急于求成的“作家”粗制滥造,胡乱地遣词造句,如果不严加审核,则会导致不良作品流入市场,对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其次,编辑人员需要提升自我的审美能力,对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作品都应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且需要掌握独特的审美技巧,孤陋寡闻会严重限制自我的判断力;与此同时,每一位编辑人员都需要培养自我的市场敏锐度,准确定位市场需求,挖掘出读者感兴趣的元素,并与作者充分沟通,共同精心打造出雅俗共赏的作品。此外,编辑人员需要把自己当作半个设计人员,要能合理地构思产品元素,如插图、纸张大小、版面设计等,以能让图书最终呈现出最佳的状态。
在21世纪这个信息时代,出版社所需的编辑人员是精通各项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只会某一项技能的专职人才,因此,编辑人员需要广泛地涉猎各项工作,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