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康 刘成峰
(塔里木大学,新疆 阿拉尔 843300)
在突发性公共事件方面的网络舆论走向特性中有一种突出特性:聚集性。突发性公共事件常常出现舆论井喷现象,主要是相关群体的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无法拥有一个相互沟通的平台,使得相对弱势的群体利益诉求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障碍。
2018年10月28日上午,公交车坠江后,网民情绪瞬间高潮。部分自媒体在未出调查结果时,就以肯定语气引导大众,将矛头指向女司机,认定此次事故由“女司机”造成。那究竟是什么让大众相信呢,这其中大概有三个关键点:红色轿车、女司机、高跟鞋。而在本次事故中,在大家第一眼看到女司机开的红色轿车时,就对女司机存有莽撞、不理智的第一印象,所以顺理成章地认为:逆行的一定是冲动的女司机。这是人的固定思维模式,刻板印象先入为主,对女司机有了不好的印象。永远将女司机和“马路杀手”联系在一起等内容。这些事故的发生往往使女性群体在自身利益受侵害时处于弱势群体。
突发性公共事件中通常是由安全需要从而引起相应的求真心理。当相对较低层次的需要无法满足,自然就开始支配最初动机,而当它得到相应满足时较高的需求才可以引受众投入关注。因此如果大众有安全需要时认知需要就会被选择性遗忘;当安全需要得以满足那么其之上的认知需要就自然成为了相应的行为动机。因此在获得相应驾驶、桥梁、搜救等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大众在重庆的坠江事件中广泛了解到在乘坐公交车时应注意的基本乘车礼貌规范以及公交司机日常行为准则:①司机把控着全车人的生命,不要分散他的注意力。②不要要求公交车司机进行违规操作,因为有一些人因为坐过站而要求司机立刻停车,这样在公路上是很危险的。③发现影响司机驾驶的乘客应该及时去制止,因为这样会预防事故发生,不会让司机分心。④公交车司机要有冷静的心态,定期安排心理、生理检查。
可以换位思考从而可以理解他人的心情、思想。在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发生之后人民日报、新华社陆续发布了打捞现场图、潜水员下水视频、重庆坠江公交车水下画面。并通过文字更具体地了解到在当日共救捞上岸7名遇难者遗体,另外在水下又发现2名遇难者遗体。初步了解到公交车呈30度角前倾、车辆结构部分受损。这些都使得万里外的大众如同亲临现场一般感同身受,体会每一个角度中受害者的感受,从而在红轿车女司机的舆论反转中不再肆意发表伤人言论。
互联网之中的突发性公共事件报道的图片不应该只是感官刺激。突发性公共事件报道选材不可以仅仅关注其发展走向的故事性,从而不计较后果。在众多的突发性公共事件报道之中,除了需要注意还原事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之后的搜救工作开展的消息之外,还有一类的报道是与人文关怀有关的主题,并且让受众的内心感受放首位。但突发性公共事件报道如果无法拿捏相应主体的尺度,很大几率上是通过线上的互动性传播,从而引起大众的争议甚至谴责。
新媒体时代突发性公共事件报道的传播伦理不可以被感官主义所掩盖。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报道如果仅仅片面地追求事故现场的惨烈状况,则会给受害者家属以及幸存受害者带来极大悲痛,同时这种过分地追求也给受众带来心理上的不适感。
为尽力还原事故现场,记者通常让受害者尽力回想当时的情景并尽力重复出来,反复、连续的采访也是易造成“二次伤害”。在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中,红色小轿车女司机从刚开始被网络暴力的“千夫所指”,直至万州公安在微博平台上发布了最新的警情通报,提及“经初步事故现场调查,系公交客车在行驶中突然越过中心实线,撞击对向正常行驶的小轿车后冲上路沿,撞断护栏,坠入江中”。并有“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正面撞击视频”流出,这才还原了事发时的真实情形,为该女司机洗清“骂名”。但很多媒体人凭借新闻敏感察觉到反转新闻的流量价值,因此对于该女司机以及其丈夫和其他家人炮轰式地进行采访。
总之,伴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及成熟,基于网络的舆论将成为社会的主要舆论形式。在此环境下,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将成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从此次事件中可以看出,当前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还存在一定的权威引导性,因此在未来的引导与监管中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