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梦鹤 刘冰祎
(沧州日报社,河北 沧州 061001)
所谓新闻报道的“以小见大”,就是通过小题材反映出大主题,促使读者或者观众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或一个细节能够进行深入思考和剖析,从而为强化读者或者观众的思想意识创造良好的条件。“以小见大”不仅能够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而且还有助于拉近新闻事件与读者或观众的距离,从而提高新闻报道的实效性。为此,本文针对新闻报道中“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进行分析和研究,阐述了相应的写作技巧,旨在创造出更多出彩的新闻报道。
“以小见大”是新闻创作中的一种基本表现手法,强调了新闻传播的具体化和生动化,符合了大众对于新闻报道的实际要求和需求,促使大众能够通过事件的表面看到其本质。具体来讲,“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是将大众最为熟知的生活小事作为新闻视角,通过新闻工作者的表现手法让大众对新闻事件进行重新审视和观察,不仅要使大众了解“是何事”,而且还需要让大众明白“是何原因”,从而引导大众从小小的生活题材中获取更为丰富的认知体验,进一步强化大众的行为意识与思想道德。由此可见,“以小见大”是拉近新闻报道与人民群众关系的纽带,也是实施社会教育的有效手段。
通过对“以小见大”内涵的理解,我们不难发现,“以小见大”具有群众性和教育性的特点。一方面,“以小见大”需要新闻工作者要深入群众内部,熟知群众生活中发生的各类事件,以便从中选取出较为典型的案例,从而进行宏观处理。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对国家大的方针政策有所掌握,而且还需要从群众的生活中挑选出符合政策的新闻源,切实做到“以点带面”,从而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以小见大”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促使大众通过生活小事能够进行深刻反思和自我教育,从而起到警示或引导的作用。从新闻报道的范围来看,大部分的新闻事件都是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实际案例,新闻工作者通过“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能够将小事件的影响扩大化,促使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给予关注和重视,在讨论和评价的过程中,也会影响大众的思想,以此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
新闻工作者要想做到“以小见大”,首先要树立“大”主题,然后再通过“小”题材进行反映和刻画,从而提高新闻报道的实效性。为此,新闻工作必须要对国家大的方针政策进行全面了解,掌握社会大势,树立大局观念,将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作为新闻创作的源泉,倡导正能量和主旋律,以此发挥新闻报道的优势和作用。
在实际创作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要针对时下发展形势和国家大事件多角度、全方面地进行分析和研究,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中取得的可喜成绩通过新闻报道出来,以此强化社会群众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比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经济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新闻工作者可以选取某一角度来表现农村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从而避免“大”和“空”,进一步有效引发农民的感情共鸣。例如,在新闻“打造乡村文化特色,积极发展民宿经济”的报道中,新闻作者选取了民宿经济的发展作为报道对象,通过对具体农村地区的特点分析,阐述了相应的发展战略,既宣扬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越性,也表达出了农民的心声,起到了良好的表达效果。因此,新闻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全局观念,突出时代的主旋律,充分发挥自身的创作优势和教育职责,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多的正能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新闻报道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往往更希望看到一些具体的、真实的社会现象,而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观点评说。为此,新闻工作者在明确主题后,需要从群众生活中精心选取题材,找出自己需要的新闻线索,从而强化新闻报道的具体性和真实性,从而拉近新闻报道与社会大众的距离。
一个鲜明的主题往往需要生活小事来体现,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要深入人民群众内部,丰富自身的生活阅历和经历,能够从中挑选出合适的“小”题材进行刻画和描述,以此引导群众进行深刻反思,进一步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比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的问题,一直都是社会的热点问题,为了让社会大众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新闻工作者需要从众多实际案例中选择典型的案例进行具体描写和报道,以此引发社会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例如,在新闻“妈妈去哪了”的报道中,作者针对偏远山区中的一个5岁孤儿进行了深入报道,据相关人士透露,该名孤儿的父亲几年前因病去世,母亲在一年前扔下年仅5岁的他逃离此地,至今没有回来过。该名儿童紧靠家中所剩的食物和邻居的救助度日,在记者到达家中后,不禁被眼前的场面惊呆,所有前往人员都潸然泪下。当记者提出要带走该名儿童到当地的孤儿院时,儿童对记者说了一句话:“妈妈回来找不到我怎么办?”
在记者的帮助下,改名儿童已于2016年9月被好心人士收养,现在过着幸福的生活。记者在文章中也指出:现在农村地区这种现象还很多,我们只是报道了其中一小部分,还有一大部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解决,希望天下所有父母都要肩负起自身的职责,不要再发生类似的事件了。新闻工作者通过对一件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刻画,不禁引发人们深思:为人父母究竟应该怎样做?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问题何时能够解决?这些都是“小事件”带来的“大影响”。由此可见,为了做到“以小见大”,新闻工作者必须要深入群众内部,切实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便获得群众的支持和信赖。
除了做到上述内容以外,要想做好“以小见大”,新闻工作者还需要总结群众语言,善于利用群众的语言进行描写和刻画,以便强化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要利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且生动形象的进行创作,能够站在群众的角度上看待问题,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情感互动和交流,向社会大众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在采访和创作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要善于倾听群众的声音,将群众的心声利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出来,可以通过唠家常等形式展开。例如,在新闻“我脱离了贫困队伍”的相关报道中,作者一开始便以唠家常的形式展开:“我们家早就不是贫困户了,在国家的帮助下,我们也过上好日子喽……”这段话的描写透露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但却是最能引发读者共鸣的一段话,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贫困户对于脱贫致富的渴望与向往,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从而弘扬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性,进一步引发了读者的深思。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善于对群众的语言进行倾听和总结,将群众语言书面化和形象化,以此强化新闻报道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发挥新闻报道的教育意义。
综上所述,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事件与群众的纽带,对于强化群众的行为意识和道德思想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要深入群众内部,多向群众学习,将群众生活中的小题材通过有效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来,促使群众从中获取大主题,以此引发读者或观众的感情共鸣。鉴于此,新闻工作者要充分发挥“以小见大”写作手法的作用和优势,通过树立大局观念来强化新闻的主旨,再利用群众生活中的小事及群众语言进行描写和表达,以此拉近群众和新闻事件的距离,从而提高新闻报道的有效性,进一步创造出更多符合大众口味的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