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渥宇
(长沙学院,湖南 长沙 410022)
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区,2017年12月20日揭牌,已引进企业230多家,2019年3月,被科技部拟定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这座承载着湖南文化强省梦想的千亿级文创新,蕴含着省委省政府的担当作为,彰显出湖南广电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时代精神。文创产业的核心在人才,支柱在人才。如何释放人才动能,将湖南的本土文化打造为文化IP,是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区的发展重点。
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作为湖南省开放崛起的一大举措,以创新创意为引领,力求建设一个全国一流的文创内容基地、数字制作基地、版权交易基地,离不开大量创新创意人才作为基石,因此面对这一巨大的人才需求,至少给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带来三个机遇。
一是就业机遇。中国目前每年毕业的大中专生近千万人,其中新闻传播学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人数都是一个不小的数字。遍布全国的文创产业聚焦区为广播电视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遇。在2018年11月2日举行的中国南京“文化科技融合热点和趋势”论坛上,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续超前在发言中指出,在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的支撑下,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已成为增强所在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国家、地方政府和专业部门对文化产业聚集区的重视,为广播电视播音人才提供了巨大的就业机遇。
二是交流机遇。由于园区内聚集了大量的同类企业和近似专业的人才资源,在便于相互学习的同时,也可以“足不出户”选择适合自身专业要求和事业发展的企业发挥自己的专长。三是成才机遇。视频文创产业园区为广播电视人才搭建了一个可以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这就为人才成长奠定了物质基础。
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有以下三个新特点:
一是起步较晚,具有弯道超车的内生动力。创建于19 世纪初,被誉为音乐剧代名词的“百老汇”,现在依然是西方戏剧行业的一个代表。成立于1988年的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是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湖南省在借鉴国内外产业园区建设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打造“北有中关村、南有马栏山”文创产业新理念,围绕数字视频内容生产这一核心,借助媒体新技术,天然赋予了园区弯道超车的内生动力。
二是定位准确,区位优势特色鲜明。以“快乐中国”理念为定位的湖南卫视,以不断创新、不断转变的自我革新,一步步发展成为新媒体娱乐平台。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区借助这一区位优势,以“互联网+视频”为创新载体,突出“融合”二字,定位于产城融合和产业融合,为不断成长壮大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三是站位较高,专业人才可以大显身手,人才队伍建设是广电成功转型的决定性因素。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VR等技术浪潮对文化领域的颠覆影响,新一轮的文化科技融合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广播电视人才概念已经发生内核性质的变化,因此,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园区对广播电视播音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一,意识要求。进入园区的各类人才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融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人才至少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创新,即提高受众参与度、展现广播新闻的深度、加强专业性、细分广播新闻受众等。同时,还要具有与新科技融合的自主意识,并在跨界技术应用和融合文化产品创作中体现出创造性。
第二,素养要求。素养,所谓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道德修养。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意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今天虽然承认文化的经济价值,且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但“文以载道”的本质属性没有变,也不能变。
第三,能力要求。能力主要是靠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而取得专业技能。对于广播电视人才而言,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传媒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更多、更新、更全面。传媒业在“内容为王、网络为霸、终端为重、技术为先、受众为主”的时代,对于融媒体人才的要求需要在掌握传统采编、摄制、传播技术基础上,还应当具备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进行现代传播的能力。
对比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对现代传媒人才的现实需求,传统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才培养问题突出,大多还是以传统电视和广播需求为出发点,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比较僵化,实践教学时的设备和条件都是对标的广播、电视,理论教学的授课与考核都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视与激发。
自1949年北京广播学院(今北京传媒大学)以中国首个培养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才的专门办学机构成立以来,随着形势发展和媒体传播需要,已经有300多个综合性传媒大学和其他类院校的传播专业出现,逐渐形成了以本专科、硕士到博士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新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输出了大量的人才。进而也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课程设置标准和全国统一的教材体系。但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传播文化需求的提高,课程设置问题也日益突出,一定程度上已经满足不了融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要求。属于传媒专业所需的“采、写、编、摄、播”五项核心技能课程设置多是以传统电视和广播需求为出发点,课程设置僵化教条,存在通识类课程内容老化、专业类课程技术落后、实践类课程脱离实际、实习类课程操作性不强等问题。诸如此类,已经严重影响新时代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改进。
传统传媒类大学专业“四大模块”中,尽管通识类课程设置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最根本的还是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和人文素养不够的问题,表现在学生从业后出现许多本不应该出现的错误上,比如许多影视剧中的错误历史观、地理观,甚至于经常出现错别字现象,还有个别艺人道德滑坡,作风败坏等,这是需要解决的文化素养问题,也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但作为实践类和实习类课程设置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传媒大学生能否学为所用、学有所用,关系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执行能力,也关系到人才的成长与进步。目前主要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课程整合不充分、学生主体不突出、实践方法陈旧等问题。
生源质量不高、教学模式因循守旧、课程模块整合度低、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实践类课程比重偏低等,已经严重限制了广播电视主持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形成。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关键在教育。李庆鑫认为:“纵观当前高校大学生而言,多存在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匮乏问题。学生日常学习中多安于现状或现成的答案,墨守成规,没有积极提出问题、积极展开思考,对其未来发展和社会进步会带来阻碍性影响。”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既是学生个人的问题,也是学校教育的问题。
优化课程设置既要体现时代特点,又要结合学校实践和学生个体需要,综合性传媒大学和研究生教育要以通识类课程改革为核心,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基础理论研究水平,突出传媒类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动漫、新媒体和游戏研发等课程设置要特色鲜明、突出重点,突出学生特色技能的培养,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高职高专类传媒专业要突出短平快,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强调动力能力和应用能力,课程设置时要压缩课程、技能至上、模块串联,以实践教学为主要内容。这样分层次、显特色、重技能的高校课程设置,才能符合社会需求和人才成长的需要。
改善教学实践的前提是优化课程设置,要在办学模式上更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培养。
首先,学校要增加实践课程在课程设置手学业考核中的比重,促使学生从课堂走向“实验田”。同时,学校还要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寻找专业对口的“实验田”,让学生想实践、愿实践、能实践。要进一步提高教学与产业的匹配度,充分利用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优势,把教学搬到园区、把园区办到校园,开办更多的实习实训基地。
其次,实现教学实践模式的创新,需要建立两大保障机制:“第一,学校要进一步明确开放办学理念,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第二,加强沟通协调,使园区在合作中受益,使教学质量在合作中提升。”这就要求学校在转变办学理念、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基础上,多下功夫,多想办法,以政策为依据,以机制为抓手,在充分调研教学市场的基础上,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后,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调整制度建设。与此同时,学校应加强与专业文化创意园区的协调配合,充分了解各文化园区的核心业务和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争取园区的政策、场地、设施、服务支撑,关键是能够与园区签订人才定向培养合同,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实践活动,以实现学校和园区、人才和教学的双赢。
创新已经成为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首先要转变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建立创新理念。“作为广播新闻编辑,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将自己的意识和编辑技巧不断创新,才能提升广播新闻的关注度,促进广播新闻创新发展。”其次要创新教学模式。订单式教育模式、动画工厂的教学模式、“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产业园区建设、“引企入校、项目驱动”的实训模式等,是目前传媒类院校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活力的根本性改革。其三,要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不同类型的院校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社会需要和岗位需求,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兴趣成为人才成长的最好老师,让学生个性化表达、个性化创作,充分激发人才潜能,达到提高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活力的目标。
“文化自信”的确立,“文以载道”的传承,彰显出文化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崇高定位。马栏山园区把文化与产业结合起来,进而又与城市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为专业人才大显身手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为吸引人才指明了精准的选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