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英
(汉中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陕西 汉中 723000)
在4G时代,饱受冲击的电视开机率下降,观众大量流失,广告断崖式下滑,特别是市场份额本来就弱小的地市级电视台在当地的影响力大打折扣,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地市电视台如何在有限的人力物力条件下,完成党委政府交给的宣传任务,进军网络宣传阵地,构建融媒体宣传格局,制作宣发时政短视频是一个切实可行的突破口。
经过多年运行,地市级电视台时政新闻的采编播已形成固定流程,节目编排、样式、画面和语言风格程式化,难以满足用户接受资讯“短平快”的需求,尽快寻找新的新闻报道载体势在必行。时政短视频具有题材重大、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生动活泼的特点,这样的特点重新引发了用户对时政新闻的兴趣,内容上的个性化、分众化可以精准黏住用户,移动端的推送满足了用户碎片化阅读的需求。时政短视频就成为传统媒体进军新媒体、继续保持媒体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切入点。
多年的积累,地市级电视台也储存了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养高的编辑记者,人才资源丰富;长期和党委政府、各行各业广泛联系,信息渠道畅通,人脉资源丰富;在当地受众认可度高,拥有一批热心观众,这是新媒体无法比拟的,也是地市级电视台转战新媒体,打造时政短视频的专业基础和前提条件。
以“央视新闻+”的《V观》系列短视频为例,它主要聚焦高层出访、重大事件等内容,而这些题材原来都是传统电视新闻的主要报道内容,很少出现在新媒体平台上。将重大时政新闻“重新改造”,以短视频的形式推出,《V观》栏目属于首次。例如,“V观习主席出访” “V观G20峰会”等重大事件,都以短视频的形式在央视新闻客户端和央视网上同步传播,引起了民众对时政新闻的关注和媒体争相转载。
通过剖析《V观》上发布的时政短视频,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归纳总结出时政短视频的几个特点。
时政短视频是新媒体传播的一种形式,内容还是以时政新闻为主。即解读党的方针政策,报道领导活动、重要会议、重大事件,主题新闻、人物新闻为主,这些内容本是地市电视台新闻的“保留节目”,现在仍然以这些内容为依托,转变采编思路和剪辑方法,制作成时政短视频在网络上宣发,让新闻更具感染力。这样的短视频并不会完全取代地市电视台主流报道方式,它可以作为传统媒体的一种有益补充,开辟媒体融合新渠道。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齐鲁网推出的两会短视频《全国人大代表行囊里都装了啥?》成为人物新闻的佳作。全国人大代表、淄博原山林场党委书记孙建博在参加全国两会时随身带着一个行囊,行囊里有他提出的159个建议议案汇集而成的《履职,永远在路上》一书,还有满满的一包药品,孙建博是一名残疾人,每隔六个小时就要吃一次止疼药。短短两分钟的视频,通过“打探”人大代表行囊这个独特的视角,以小见大,情真意切,诠释了人大代表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视频推出后,点击量1小时超过10万人次。
这个短视频给我们的启发是,传统媒体的新闻工作者要转变新闻生产思路,把重量级的时政内容生产为轻量级的短视频。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选择角度和情感挖掘成为两个关键节点。
选取报道角度是让新闻作品由“重”变“轻”的第一步。传统的时政消息多采取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四平八稳,老持严肃,重要却不好看,主题报道面面俱到,宏大厚重,严肃却不亲民,怎样才能拉近时政报道和受众距离,首先选取报道角度要有时效性,是当下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其次事件富有宣传报道要表达的主题和导向,有趣味性或悬念,能吸引受众眼球。
第二步需要“讲好一个故事”。时政短视频一般不超过五分钟,这么短的时间里要想抓住用户的眼球,讲述一个完整精彩的故事是不错的方法。选取时政内容的一个人物、一个片段、一个事件、一个场面,通过展示过程和细节,通过画面、声音、文字的结合,结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借助故事中传达的情感引导人、感染人,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故事的讲述中记者需要带着独特的眼光,发现特别的场景和细节,以平实的方式传递体现温度、传达深度。
以小切口深入大方向、小细节蕴含大主题是时政短视频的选题标准,坚持故事化、细节化、个性化是时政短视频的制作策略,塑造有血有肉的领导人形象,,突出短、快、新、活的报道特色是时政短视频追求的目标。
传统的电视新闻语言空话多、套话多、官话多,听起来枯燥乏味有距离感。时政短视频是在互联网上传播,语言要适应年轻人的口味,多用新鲜词汇、多用口语化语言,接地气的文字,便于用户理解易于传播。
时政短视频是近年来出现的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新闻产品,它在内容挖掘、过程展示和包装形式上已经和传统的电视新闻大相径庭。特别是在画面、字幕、语言、配音等元素的运用上都呈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
传统的电视新闻大都是解说词加画面,中间穿插同期声。但大多数短视频放弃了传统电视解说词,采用同期声配合画面的表现形式。例如《初心》系列专题片中一句解说词没有,全部采用与习近平总书记共过事之人的同期声配合画面。这段短视频里运用有思想、有情怀的同期声,摒弃传统时政新闻中领导“强调、指出”等字眼,平易近人,感人至深。
在画面应用上,时政短视频不再使用传统单一的剪辑逻辑,而是使用更为丰富也更为简短的碎片画面,尤其突出典型性、可视化的画面突出主题,突破了传统时政报道的镜头规则。例如短视频《40秒带你看总书记7年里的植树故事》,画面选取7年里总书记植树的大全景交代环境、植树的中景表现人物的动作和神态、苗木的特写反映植树的成果,画面丰富信息量大,画面的快速剪辑让人目不暇接,耳目一新。
在这个短视频里除了画面外,还运用了模版加快闪的鲜艳、醒目的大字体字幕,介绍了7年里总书记栽植的树种和时间节点,成为视频画面中的构成要素,简洁明了,新颖好看。在短视频中,抠图、漫画、动效等也逐渐成为主要表现形式,增加了观赏性。在声音的使用上,时政短视频中的解说语气轻松幽默,语速更快,娱乐化音效的加入赢得了年轻用户的青睐。
地市电视台时政新闻已经形成策采编播发的固有生产线。要想呈现给大家丰富多彩的新闻产品,需要重新制定一套工作流程,把采编人员从原有的传统媒体的生产线上解放出来。
得到一个新闻线索后,策划人员就要全盘考虑不同播发平台的需要,让记者带着多种采访思路拍摄画面、收集内容,记者采访回来后,后期编辑根据需要加工出不同的产品类型,该严肃的严肃,该活泼的活泼,可以是电视新闻,可以是短视频。遇到一个大的选题,可以全台统筹安排,调动不同部门的编辑记者临时组成项目小组,共同攻关,生产类型各异的媒体产品。打破信息、人员、采访资源的固化,让这些要素随着新闻产品的制播需求变成流动的、可随时组合的要素。通过优化流程、统筹资源、平台再造,大大提高新闻生产效率、“吃干榨净”新闻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说:“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在当今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地市电视台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集中优势兵力打好媒体“融合牌”,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拓展短视频领域,更好地传播主流“好声音”,发挥好主流媒体引领舆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