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媒介机制下中国非虚构写作发展反思

2019-03-20 15:50马金龙
传媒论坛 2019年7期
关键词:虚构媒介公众

马金龙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 300100)

一、引言

诞生于2012年的微信公众号在这些年中逐步渗入公众生活,人人都有发声平台使传播者泛化至平民百姓,受众拥有了极大的传播权利;即时性、交互性、可接近性强的传播特点变革了传统媒体时代单向度的传播方式。微信公众号这种媒介机制作为目前非虚构写作发布的主要渠道给中国的非虚构写作带来了新的变化,又因为这种媒介的独特性质,使非虚构写作在监测环境、影响舆论、建构媒介和符号环境等方面产生了新的特点,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本文运用媒介环境学的主要理论和逻辑,审思微信公众号的媒介机制下中国非虚构写作的发展。

二、媒介环境学审思非虚构写作微信公众号的原因和意义

媒介环境学认为,未来看到的所有历史都是媒介化的历史。作为渗透率极大的新媒介,微信公众号在相当程度上变革了整个社会的传播方式,包括重构了人际交往方式、信息传受习惯等。因此,用媒介环境学的视角审视非虚构写作微信公众号在中国的发展,会使人更加容易理解这种文体目前所主要依托的媒介机制对于社会的意义和对于受众的影响,以及在新媒体时代这种文体与媒介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具体思考逻辑和意义如下:

(一)占据时代主流的媒介自有其物理属性、语法特征和传播偏向

作为占据时代主流的媒介,微信公众号自有其传播逻辑,这也影响了非虚构写作内容的发布、建构形式和话语表达。纸媒时代属于单向度的传播模式和相对固定的话语体系,受众被动地接受媒介经由层层挑选和编辑后发布的信息。互联网时代,微信公众号这种媒介本身具备的交互性、互动性会使其会及时发现和挖掘受众的阅读需求,不断做出调整和改变,也慢慢具备了自身的表达逻辑、发布形式和话语特征。例如,短段落、多图片、多视频的内容呈现方式跟踪并迎合受众的阅读喜好;及时发现线索、挖掘选题、推送迅速;话语表达相对纸媒而言轻松有趣、活泼好读等。

(二)一个社会群体的成员由占主流的媒介及其发布的信息形成社会认同

不同的媒介环境支持不同的信息共享格局,不同的信息格局形成不同的社会认同。占据社会主流的传播媒介发布的信息会在潜移默化中对于社会成员理解感知社会环境产生着影响。为了争夺受众的注意力和关注度,各大微信公众号都会使出浑身解数以求投受众之所好,因此,非虚构写作公众号的订阅量、到达率及其自身双向的传播性质等特质,都在影响传播的文本内容对于受众的影响方式和程度,进而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社会认知和社会共识。

(三)对媒介需要保持批判性反思以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媒介环境学知名学者麦克卢汉曾以“鱼儿知道它在水里吗?”来比喻新媒介对生活、社会各个层面的渗透。媒介环境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意义也在于,当人们像鱼儿生活在水里一样生长在媒介环绕和建构的世界中时,更加需要警惕并批判性地反思媒介的正负作用,进而更好地发挥媒介的优势。微信公众号的媒介和传播机制在变革传播方式、提升受众地位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多的负面影响,因此,也需要我们理性地看待,辩证地审思。

三、非虚构写作微信公众号呈现的特点

“媒介本身”对媒介环境学而言不再是一个价值零负荷的传播渠道或介质,而是具有内在逻辑和自主力量,在人类世界中发挥能动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和社会历史变化的一个重要动因。在媒介环境学的视角之下,微信公众号这种媒介机制下的非虚构写作呈现出新的特点如下:

(一)感知环境的写作观察触角延伸至社会普罗大众

社交媒体的渗透和普及,自媒体的兴起,“用户生成内容(UGC)”内容生产模式逐渐成为微信公众号中内容生产的重要方式。目前,大多数非虚构写作的微信公众号都为“自有专门记者+自由投稿制度”,人人皆可就自己关注的内容成文。UGC式非虚构写作生产的兴起,在很大程度可以使大面积“草根”创作者写作自己观察到的,感兴趣的内容和话题,进而起到感知、监测并反映环境的作用——把故事生产的主动权下放到受众手中,把新闻和故事线索的触角延伸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这有利于将受众的关注视角下沉并细化,将感知环境的视野伸向了普罗大众日常生活中不可及之处。例如个人开设的以非虚构作品为主打的微信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在2018年12月26日发布的《海边捞尸人:救了1240条人命,挨骂36年》讲述一名“水鬼”义务捞尸救人36年,却得到了无数“不吉利” “捞尸赚钱”的骂声,这篇文章发布后得到了近十万次的点击,也让人们了解到“捞尸人”这个特殊的职业群体。

(二)故事化写作方式建构“符号真实”,调动读者感官参与

麦克卢汉曾阐述,参与建构文本的符号越晦涩,符号自含的意义越丰富,解码过程的非连续性越高,感官系统参与挑选正确意义的程度就越高。反之,越轻松好读的符号组合起来,参与调动的感官越少,解码过程越容易,越能提升受众的覆盖面和阅读黏性。无论是传媒机构所开设的公众号如腾讯新闻旗下“谷雨实验室”、中国青年报旗下“冰点周刊”,还是个人或公司开设的“真实故事计划” “正午故事”,在内容上都倾向于发布文本的故事化,语言表述轻快简洁,段落较短,其所运用的叙事话语指向画面性符号,以求建构“符号真实”和轻松直观的阅读体验。此外,大量图片的应用,相关视频的插入,调动较少的感官参与。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移动端移动化、便携式阅读需求。

(三)深切的人文关怀和现实关怀促进社会、文化和心理的发展

媒介环境学注重媒介长远的社会效果,其研究目的之一也是为了让媒介与社会良性互动,进而在宏观层面缓慢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这与微信公众号发布的非虚构写作文本的传播效果具备一致性。在传统媒体时代,相当多的边缘群体、底层民众都面临话语权极低甚至在主流的、单向度的传播渠道“失语”的境况,但人人都可写作、投稿、发布的微信公众号让多样化的、多层次的社会群体被感知,被关注、被体恤。长文本的叙述方式和人人皆可写作的制度有利于细致展现不同社会阶层、群体的真实生活图景,让不同群体感受到平等对话的人文关切。例如2019年2月底发布于“正午故事”公众号的文章《东莞工厂里的心理咨询》,将目光聚焦于农村出身,从十几岁起就在流水线作业的工人的心理健康情况和从纺织女工成长为驻厂的心理咨询师的主角李晴,并提出心理咨询师无法解决工人进城之后的社会性难题。一个人的精神健康,不仅取决于个体的生理因素、价值观,还有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这在很大程度上关注了底层群体的真实生存场景,让他们拥有了发声渠道和较多关注,对于受众而言,感知并理解自己曾经不了解的人群、内容,有利于他们建构对于整个社会较完整的认知,进而提升同理心和共情意识,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社会心态更加包容,促使文化、心理的良性发展。

四、当前微信公众号中非虚构写作存在的问题

新的媒介机制赋予了非虚构写作新的特点和发展活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述如下:

(一)新闻所追求的客观真实与公众号追求的关注度之间存在矛盾

波兹曼曾言,媒介环境学的真正着眼点是洞察并解释媒介技术所带来的后果,揭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结构方式怎样被媒介环境所塑造,人们由此变得更聪明还是更愚昧,更加自由还是更受奴役,境遇是更好还是更坏。技术赋权下的互联网中受众的地位前所未有地被拔高,信息发布渠道便捷,众多微信公众号发布的非虚构写作作品因其题材能击中生活节奏快、渴望内心安抚的都市群体的需要,常能带来丰厚的流量及变现机会。这时候容易出现内容和材料选取方面刻意投受众所好,以至于“虚构”过分,甚至编造故事以求猎奇和点击率等问题。这会带来很多不良后果:网民的同情心阈值被拉高,难以被普通的新闻事件触动,刻意追逐猎奇性、刺激性较强的文本。这不利于对于新闻价值的坚守,长远来看也会导致受众思辨能力下降甚至带来网络民粹主义。

对于记者本身而言,如果衡量自己职业能力是否优秀的标准之一变成了“故事和文本是否能带来大量点击率和变现机会”,将会难以保持新闻业和新闻从业者的纯洁性和客观公正性,长此以往,有可能丢掉传媒业的初心,甚至造成传统媒体优质人才流失的数量继续增加的局面。

(二)“故事”和“新闻”边界模糊冲击新闻伦理

无论是门户网站、知名媒体旗下的非虚构写作频道,还是个人或企业开设的非虚构写作的公众号,都会面临流量和新闻价值标准之间的冲突。传统媒体时代的“黄色新闻”常常作为媒介吸引受众的手段,在新媒体时代,故事性极强的文本内容会吸引来更多的变现机会,“非虚构写作”以一个个有着明确商业价值的“爆款”令部分从业人员实现了“逆袭”。目前,多家主推非虚构写作的公众号如“正午故事”公众号在首页标注“用故事凝视时代”,“真实故事计划”都在公众号介绍自己为“每天一个打动人心的原创故事”,而不是非虚构写作作品。发布于自媒体平台的故事性文本内容基本基于现实,但聚焦于杀人、犯罪、同性恋等题材容易带有猎奇性、夸张性,造成追逐可读性大于新闻伦理的境况,知名自媒体人咪蒙旗下公众号“才华有限青年”在2019年1月发布了自称“非虚构写作”的《一个寒门状元之死》,因为涉及“寒门贵子” “阶层固化”等公众关注的问题而迅速获得几十万点击率,后被网友指出“编造痕迹严重,刻意制造社会焦虑和分裂”。这固然是新媒体环境下市场经济的产物,个人或私人企业开设的公众号并没有承担主流媒体相关责任的义务,但这种现象并不利于受众对于符合新闻伦理的正常新闻文本的审美。也不利于正常新闻文本发挥报道信息、引导舆论、反映社会环境的作用。

五、结束语

媒介环境学聚焦于媒介环境的宏观传播效果,肯定媒介的价值,凸显传播无时不有的弥漫效应,这种弥漫效应是缓慢却可能深刻而长远的社会变化。这在各种媒介已经深深地嵌入社会,一切社会运转越来越多地经由传播和为传播所包容的今天,意义尤为重大。非虚构写作是在纸媒时代大放异彩,在新媒体时代又经过与新传播方式“磨合”后重新焕发生机的新闻文体。我们应该珍视当前碎片化、娱乐化阅读的时代受众对于细致描摹、视角独特的新闻长文本的需求,毕竟真实的故事和自然的写作技巧自有其力量,媒介建构社会环境时需要广泛的视角,媒介发布的信息也会影响社会环境。但同时我们也应当促使其与微信公众号的媒介机制和谐适应,推动其往良性发展,使媒介、内容、社会环境形成良好互动,更好地发挥新媒介机制和这种文体的长处。

猜你喜欢
虚构媒介公众
虚构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虚构的钥匙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